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171735) 作品数:8 被引量:37 H指数:3 相关作者: 徐会法 严亚波 黄鲁豫 李超 徐超 更多>> 相关机构: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空军军医大学 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关节镜辅助治疗幼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长期随访报告 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探讨髋关节镜辅助治疗小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s,DDH)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5年1月~2010年12月采用髋前侧及大粗隆前上入路髋关节镜技术完成16例(17髋)关节镜下增生滑膜刮除,股骨头圆韧带切除,髋臼底脂肪组织清理,髋臼横韧带松解,盂唇成形术,术毕髋屈曲外展位管型石膏外固定。术后3、6、9、12个月进行随访,随访12个月时,如果髋臼角>25°二期行髋臼囊外截骨成形、股骨旋转(内翻、短缩)截骨等治疗。随访1年后每6个月随访1次,测量患儿骨盆髋臼角并进行Mckay和Severin评分。结果平均手术时间30.2 min(22~36 min),术中出血平均13.8 ml(10~25 ml),平均住院4.2 d(3~5 d)。16例(17髋)随访60~132个月(中位数91个月),按Mckay标准,优16髋,良1髋,优良率100%,按Severin标准,Ⅰ级13髋,Ⅱ级2髋,优良率88.2%(15/17)。结论髋关节镜技术可以使髋关节有效复位、刺激髋臼软骨发育,必要时配合行二期髋臼囊外截骨成形、股骨截骨(旋转、内翻、短缩)是治疗年龄<18个月DDH的有效方法。盂唇外2/3切开的手术方式,保留内缘完整,能有效防止术后再脱位。 徐会法 黄鲁豫 雷伟 沙佳 李超 徐超 严亚波 李天清 张春礼关键词:髋关节镜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 术中使用画线法与量角法测量股骨截骨旋转角度的对比分析研究 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应用两种股骨截骨旋转角度测量方法矫正股骨颈前倾角(FNA)在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06年1月~2015年6月行手术治疗的DDH 32例(32髋),其中,股骨旋转截骨时,2006年1月~2009年12月的16例(16髋)采用画线法;2010年1月~2015年6月的16例(16髋)采用量角法。术前及术后进行X线及三维CT检查测量FNA。两组的一般资料及术前健侧及患侧FNA角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本组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8个月。两组术后患侧FNA与术前相比,均差异明显(P<0.01);而与健侧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说明术后FNA较术前明显改善,达到与健侧大致相等的FNA。两组间术后健侧、患侧FNA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故,目前尚不足以证明行股骨旋转截骨术时后期采用的量角法优于画线法。结论:采用量角法及画线法进行股骨旋转截骨术均可获得满意疗效。 沙佳 徐会法 严亚波 李超 黄鲁豫关键词:发育性髋关节脱位 股骨颈前倾角 手术治疗 三维CT 儿童原发性椎间盘炎的临床特点与意义 2014年 目的:探讨儿童原发性椎间盘炎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研究对象为2008年7月至2011年7月我们收治的儿童原发性椎间盘炎患儿,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结果、X线平片、CT扫描及三维重建、核磁共振扫描结果、诊断与鉴别诊断依据,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共收治3例原发性椎间盘炎患儿,1例以腰椎结核收入院。体温升高、血沉增快、椎间隙狭窄、CT扫描椎体不同程度的虫蚀样骨质破坏及MRI扫描临近锥体T1加权像呈对称性带状低信号,而T2加权像呈对称性带状高信号是本组病例的共同特征。MRI检查对诊断有重要价值,可作早期诊断,经严格卧床休息、支具固定及抗炎治疗,3例患儿临床症状消失,体温、血沉、C-反应蛋白均正常,MRI复查提示椎间盘及临近椎体异常强化信号消失。平均随访2.5年,无复发。结论早期明确诊断,早期治疗,能缩短病程,是治疗本病的关键。 徐会法 黄鲁豫 雷伟 黄耀添 刘宁关键词:椎间盘炎 腰椎 儿童 改良阶梯式截骨法矫正儿童创伤后肘内翻畸形 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讨采用肱骨髁上改良阶梯式截骨联合钢板等内固定治疗儿童肘内翻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我科自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4例肘内翻畸形患者,其中,男10例/女4例,年龄6~14岁,平均10.3岁,右侧9例/左侧5例。所有病例均有明确的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病史,在创伤后约1.7年(1~4.5年)行改良阶梯式截骨。通过测量手术前后提携角及肘关节活动度,并依据Flynn临床肘关节功能评定标准对患肢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本组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6个月,平均17.4±2.7个月,肱骨截骨处达到骨性愈合的时间为2.5~4个月(平均2.9±0.6个月),术后畸形矫正良好,获得5.2±1.7°提携角。术后关节活动范围-0.7±1.6~134.5±2.4°,与术前相比,伸展活动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71,P>0.05);而屈曲活动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819,P<0.01)。末次随访时截骨纠正角度丢失1.4±0.8°。根据Flynn肘关节功能评定标准:优11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92.86%。均无感染、外髁突出、过度肥厚增生的术后瘢痕、血管神经损伤、关节不稳等并发症。结论:本研究针对创伤后儿童肘内翻畸形的手术疗效进行随访,发现改良阶梯式截骨的手术操作相对简单,矫形效果满意,能早期恢复肘关节功能且畸形复发率低,是一种美容效果较好的治疗肘内翻的截骨方式。 沙佳 严亚波 徐会法 李超 黄鲁豫关键词:肘内翻 截骨术 肱骨髁上骨折 不同年龄组大龄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手术疗效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8 2017年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组大龄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患儿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2006年11月~2014年6月采用髋关节切开复位,骨盆Pemberton、Dega髋臼成形或三联截骨,股骨旋转短缩截骨结合内收肌切断等手术一期治疗大龄儿童DDH 91例(104髋),按年龄情况将患儿分为两组:低龄组(<10岁):61例(70髋),年龄6~9.8岁,平均7.9岁。高龄组(≥10岁):30例(34髋),年龄10~15岁,平均12.5岁。[结果]91例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8年,根据Severin影像学评价标准,低龄组:Pemberton术后优良率91.43%,Dega术后优良率85.71%,骨盆三联截骨术后优良率85.71%;高龄组:Pemberton术后优良率58.33%,Dega术后优良率50.00%,骨盆三联截骨术后优良率40.00%。根据Mckay临床评价标准,低龄组:Pemberton术后优良率88.57%,Dega术后优良率85.71%,骨盆三联截骨术后优良率85.71%;高龄组:Pemberton术后优良率58.33%,Dega术后优良率41.67%,骨盆三联截骨术后优良率40.00%。[结论]本研究针对6岁以上大龄DDH患儿的手术疗效进行随访,发现大龄DDH是可以选择性的通过手术治疗的,同时通过比较两组患儿手术疗效的差异,发现低龄组的术后临床及影像学优良率均高于高龄组,提示DDH患儿需要早期手术改善头臼覆盖关系,才有可能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沙佳 严亚波 徐会法 李超 黄鲁豫关键词:发育性髋关节脱位 大龄儿童 手术疗效 Ilizarov外固定架非对称性延长一期治疗股骨短缩合并重度膝外翻畸形 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探讨运用Ilizarov外固定架非对称性延长术一期治疗严重膝外翻畸形合并股骨短缩的疗效,为临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儿童骨科2006年1月~2015年4月采用Ilizarov外固定架对12例膝外翻畸形并肢体短缩患者行Ilizarov外固定架延长术治疗的资料。男4例,女8例,年龄13~21岁,平均16.5岁,均为单侧。术前患侧肢体短缩6~11 cm,平均8.40 cm;股胫角155°~135°,平均142°;踝间距15~43cm,平均28.20 cm。通过Paley法确定膝外翻矫形截骨平面(远端),根据截骨处骨质情况确定是否需要股骨近段截骨来延长股骨。本组病例均行单一股骨远端截骨Ilizarov外固定架非对称性延长术。[结果]全部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60个月,平均34个月,延长范围6~10 cm,平均7.90 cm。愈合后股胫角161°~169°,平均166°,患肢术后短缩-0.80~1.20 cm,平均0.30 cm,膝外翻及股骨短缩纠正满意,行走无疼痛,无骨不连及腓总神经损伤发生,术后有10例患儿出现膝关节伸屈受限,伸(0°)~屈(15°~90°),经过理疗锻炼后明显好转,达到伸(0°)~屈(60°~105°)。[结论]Ilizarov外固定架非对称性延长术一期治疗严重膝外翻畸形合并股骨短缩具有截骨愈合好、创伤小及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一种有效、可靠的方法。 沙佳 徐会法 严亚波 李超 黄鲁豫关键词:ILIZAROV外固定架 骨痂延长术 膝外翻 骨骺损伤对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大鼠术后髋外翻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髋外翻(coxa valga)是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患儿术后并发症之一,术中大转子骨骺受损被推测是可能因素,但尚无实验证实,本研究拟证实股骨大转子骨骺损伤与髋外翻的关系。方法在建立大鼠DDH模型后,通过切开复位左侧髋关节同时损伤大转子骨骺的方法,探讨DDH术中骨骺损伤因素对预后颈干角、前倾角的影响。将43只新生SD大鼠下肢伸直襁褓位固定10 d,待出生1个月时行骨盆正位X线片,确诊其中41个左侧髋关节发生脱位(41/43)。将41只DDH大鼠随机分为骨骺损伤组(21只)和对照组(20只)。对照组于大鼠出生1个月时切开复位左侧髋关节,骨骺损伤组在切开复位左髋的同时用1 mm克氏针钻孔损伤左股骨大转子骨骺。术后1个月处死并取得左股骨标本,使用超微立体扫描仪(Epson)测取颈干角及前倾角。结果骨骺损伤组颈干角为130.56°±3.44°,前倾角为28.57°±9.25°;对照组颈干角为126.57°±6.04°,前倾角为28.83°±7.85°。骨骺损伤组颈干角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5),前倾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25)。结论术中大转子骨骺受损的DDH大鼠颈干角更大,提示该损伤可能是发生DDH术后髋外翻的因素之一。手术中减少对大转子骨骺的干扰和损伤,或可改善术后颈干角的变化,减少髋外翻的发生。 李超 严亚波 徐会法 黄鲁豫 刘峙辰 王宏青少年踝内翻踝上截骨是否腓骨截骨的比较 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比较踝上截骨矫正青少年踝内翻畸形是否腓骨截骨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9年12月踝上截骨矫正踝内翻畸形2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将患者分为两组,18例保持腓骨完整(fibula intact,FI),11例同时行腓骨截骨(fibular osteotomy,FO)。对比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学资料。[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FI组手术时间、切口总长度显著优于FO组(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术后引流量、切口愈合等级和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平均随访(49.72±19.44)个月。FI组恢复下地行走时间和完全负重时间均显著早于FO组(P<0.05)。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两组患者的AOFAS踝与后足评分显著增加(P<0.05),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踝背伸-跖屈RO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至末次随访所有截骨均骨性愈合。与术前相比,术后两组胫骨远端关节面角、胫骨侧位关节面角、胫骨踝穴角均显著改善(P<0.05),距骨倾斜角无显著变化(P>0.05)。术后及末次随访时,FO组TC角均显著优于FI组(P<0.05)。[结论]两组均可矫正胫骨远端内翻畸形。FI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下地行走时间、完全负重时间优于FO组,而FO组对TC角矫正优于FI组。 徐会法 李超 刘峙辰 沙佳 范宗峙 第五维龙 严亚波 黄鲁豫关键词:骨骺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