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0923108054-5) 作品数:4 被引量:33 H指数:3 相关作者: 吕英刚 暴军辉 闫巧焕 石俊岭 刘贵廷 更多>> 相关机构: 邯郸市第一医院 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 邯郸市第六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 邯郸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 河北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64排CT灌注成像在肺癌三维适形放疗靶区勾画中的应用 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在肺癌行三维适形放疗(3DCRT)时靶区确定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6例经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为肺癌的患者,先后行胸部常规CT扫描及CT灌注成像扫描。根据成像勾画原发病灶范围分别称为cT计划靶区(CT-GTV)和CT灌注成像计划靶区(CTPI.GTV),由三维治疗计划系统得出GTV具体数值进行比较。结果CT—GTV平均为105cm3(93—174cm3),CTPI.GTV平均为86cm3(63-132cm3);CTPI—GTV较CT—GTV缩小约18%(19cm3)(P=0.00)。结论CT灌注成像在确定肺癌3DCRT靶区方面具有一定临床价值,并由此提高了靶区定位的精确性。 吕英刚 暴军辉 闫巧焕 张辉 常谨 沈艳峰 刘朔 王文韬 王伟关键词:CT灌注成像 肺肿瘤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对肺混杂性磨玻璃结节血供的评价 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对肺混杂性磨玻璃结节(m GGN)实性部分血供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5年5月在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邯郸市第一医院及邢台市人民医院经病理证实的m GGN患者97例,采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分析m GGN实性部分血供,比较CT灌注参数对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共纳入97例m GGN患者,其中80例为恶性病变,17例为良性病变。m GGN恶性病变中血容量(BV)、峰值增强影像(PEI)及表面通透性(PS)均高于良性病变,而灌注峰值时间低于良性病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浸润腺癌(MIA)、浸润性腺癌(IAC)患者的BV、PEI以及PS显著高于浸润前病变(P<0.05),IAC中BV、PS显著高于MIA组(P<0.05)。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理类型中IAC、MIA及浸润前病变,BV、PEI及PS均与m GGN呈正相关。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BV+PS+PEI三者联合时,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以及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5.28%、86.65%、91.10%、87.52%及91.76%,其曲线下面积显著高于单一检测指标(P<0.05)。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可用于评估m GGN的血供,CT灌注参数联合应用可用于鉴别良、恶性病变。 暴军辉 闫巧焕 刘振兴 王俊英 吕英刚关键词: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 血供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参数在肺内磨玻璃样结节中的诊断价值研究 被引量:10 2016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参数在肺内磨玻璃样结节(GGN)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经过手术或者穿刺活检证实的GGN患者128例,采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参数对GGN良、恶性病变进行诊断,比较CT灌注参数血容量(BV)、渗透性表面积容积(PS)对于鉴别肺内良、恶性结节的诊断价值,通过绘制ROC曲线比较BV、PS对GNN的诊断效能。结果:恶性病变BV、PS均高于良性病变(t值分别为9.63,26.27,P值分别为0.022,0000);绘制ROC曲线分析发现,BV的诊断临界值在7.65 m L/100g,以此为阈值时发现,其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以及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2.41%、76.37%、85.25%、72.36%及86.91%;PS的诊断临界值在17.90 m L·min^(-1)·100g^(-1),以此为阈值时发现,其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以及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3.15%、82.56%、89.81%、82.55%及91.19%;BV与PS两者联合时,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以及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5.34%、86.74%、93.22%、86.76%及93.82%。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在GGN良、恶性病变中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 暴军辉 闫巧焕 王延岭 刘娜 齐敬丽 张建锋 田长清 王俊英 吕英刚关键词: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 多层螺旋CT多种重建后处理技术对肺内磨玻璃结节的早期定性诊断研究 被引量:20 2015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多种重建后处理技术对肺内磨玻璃病变的早期定性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经过手术或者穿刺活检证实的肺内磨玻璃结节患者132例,经多层螺旋CT扫描后采用多平面重建技术(multiplane reconstruction MPR)、最大密度投影法(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以及容积成像法(volume rendering,VR)进行图像后处理,分析不同后处理技术的征象。结果:MPR、MIP及VR以及联合重建处理后,良性病变与恶性病变在病灶平均大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者联合处理技术在结节边缘形态(光滑)及邻近结构改变(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与单一后处理技术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者联合处理技术在结节边缘形态(不规则毛刺、棘状突起)、病灶形态(圆形/椭圆)、瘤肺界面(清楚、模糊)及邻近结构改变(血管集束征)与单一后处理技术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GGN的诊断准确性以及曲线下面积(AUC)依次为:三者联合>MPR>MIP>VR。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后结合MPR、MIP以及VR等重建后处理技术对早期GGN的定性诊断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吕英刚 暴军辉 刘贵廷 徐殿国 石俊岭 王保刚 闫巧焕关键词:多层螺旋CT 多平面重建技术 最大密度投影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