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05050506)

作品数:24 被引量:111H指数:7
相关作者:谢德体慈恩丁长欢王莲阁符卓旺更多>>
相关机构:西南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8篇农业科学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经济管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8篇有机碳
  • 17篇土壤
  • 9篇土壤有机
  • 9篇土壤有机碳
  • 7篇有机碳矿化
  • 7篇碳矿化
  • 7篇农田
  • 5篇水稻
  • 5篇水稻土
  • 5篇农田土壤
  • 5篇储量
  • 4篇稻田
  • 4篇紫色土
  • 4篇垄作
  • 4篇垄作免耕
  • 4篇免耕
  • 4篇矿化
  • 3篇稻田土
  • 3篇稻田土壤
  • 3篇紫色

机构

  • 20篇西南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
  • 4篇重庆师范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美国橡树岭国...
  • 1篇信息技术有限...

作者

  • 19篇谢德体
  • 18篇慈恩
  • 8篇丁长欢
  • 7篇王莲阁
  • 6篇高岩红
  • 6篇符卓旺
  • 6篇朱洁
  • 5篇彭娟
  • 4篇邵景安
  • 4篇高明
  • 3篇朱波
  • 3篇唐江
  • 2篇宋洋
  • 2篇王芳
  • 2篇王子芳
  • 2篇谷成刚
  • 2篇蒋新
  • 2篇杨静
  • 2篇杨兴伦
  • 2篇昌龙然

传媒

  • 5篇水土保持学报
  • 3篇环境科学
  • 3篇西南大学学报...
  • 2篇土壤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土壤学报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中国岩溶
  • 1篇贵州农业科学
  • 1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农机化研究
  • 1篇西南师范大学...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 5篇2015
  • 5篇2014
  • 1篇2013
  • 5篇2012
  • 1篇2011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近30a贵州遵义县农田土壤有机碳动态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4
2014年
论文选择贵州省遵义县为典型样区,使用1980年代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和2011年实测数据,以耕地土壤图为基础,运用土壤类型法和通用有机碳密度度量法,测算样区近30 a农田土壤有机碳(SOC)储量和密度变化特征,借助逐步回归分析法,识别影响这一变化的潜在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样区近30 a农田总丢碳量2.94×104t,整体呈基本持平略带下降趋势;②样区近30 a农田单位面积碳变化量为-132.03 kg C·hm-2,年均变化速率-4.40 kg C·hm-2·a-1,固碳、丢碳和相对平衡面积比为49.45:32.96:17.59;③不同土壤类型间不管是SOC储量还是土壤有机碳密度(SOCD)均差异显著,丢碳幅度最大的是山地黄棕壤,达77.34%,固碳幅度最大的是紫色土,是1980年代的1.1倍;④空间分布上,总体展现为以娄山山脉为界的西北丢碳东南固碳态势;⑤SOCD1980s、机械组成(砂粒比、粘粒比、粉粒比)、全N密度、C/N等指标是影响样区近30 a间农田SOC变化的主要因素,且除SOCD1980s外,剩余5因素与SOCD年均变化速率间拥有正相关关系。研究有助于查明样区近30 a农田SOC变化的本底和潜在影响因素,为未来农田SOC的管理提供数据基础。
惠辽辽邵景安慈恩谢德体
近30a垫江县基本与非基本农田有机碳动态演变分析被引量:1
2016年
基本农田土壤有机碳密度(soil organic carbon density,SOCD)及其变化理应高于非基本农田,但受"保增长"的强势作用,基本农田SOCD及其变化,常常出现相反的结果。该文以1980s第二次土壤普查、2011年样点实测数据、2011年基本农田保护图等为基础,使用土壤类型法,对垫江近30 a基本与非基本农田SOC进行比对,结果表明:1垫江基本农田SOCD,在1980s和2011年均低于非基本农田,分别为682.89和365.75 kg/hm2。不同截面年份SOCD净增量为:基本农田>非基本农田,近30 a基本农田SOCD增幅为11.28%。2基本与非基本农田SOCD和SOC储量,在1980s和2011年均展现出显著的空间差异,近30 a基本农田SOCD年均增加速率为(79.56 kg/(hm2·a))高于非基本农田的(68.99 kg/(hm2·a))。3基本农田与非基本农田在近30 a间的固碳、相对平衡和丢碳面积比,并未展现出显著差异;基本农田固碳和相对平衡的累积比,仅略高于非基本农田,分别为62.73%和61.98%;基本农田与非基本农田固碳、相对平衡和丢碳的空间格局,与相应的SOCD年均变化速率一致。4近30 a基本与非基本农田SOCD年均变化速率的主要影响因素表现为:1980s的SOCD SOCD1980s>全N密度>C/N比,受地形因子和土壤管理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小。其中,SOCD1980s拥有负向影响作用,全N密度和C/N比则恰恰相反。该研究可为基本农田划定提供参考。
曾吉彬邵景安谢德体
关键词:有机碳土壤土地利用
川中丘陵典型农田土壤有机碳储量及空间分布特征被引量:7
2015年
土壤有机碳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农田区域内典型县域尺度有机碳储量及其空间格局特征的研究,可以为区域农田土壤固碳提供参考,为研究我国土壤有机碳储量提供基础数据支持。基于2012年农田土壤有机碳分析调查数据,结合GIS和GPS技术对川中丘陵区盐亭县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储量及空间格局进行了估算和分析。结果表明:其主要土壤类型的0-20cm耕层土壤有机碳密度为1.11-4.26kg/m2,平均值为2.66kg/m2,水田和旱地耕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别为3.45和2.34kg/m2,均低于全国平均值;全县20cm深度土壤有机碳总储量2.50×109 kg C,紫色土类土壤有机碳储量最大,为1.53×109kg C,水稻土次之,有机碳储量0.93×109kg C,两者占据了农田土壤有机碳储量约98%,冲积土和黄壤土类由于面积小,有机碳储量也最低。各土壤类型有机碳储量丰度指数(RI)值都较低,碳存储能力处于中下水平。在县域农田尺度,有机碳空间格局与气候差异、植被类型关系不大,土壤类型空间差异和地形差异是有机碳空间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
罗勇王小国高美荣唐家良田琳琳朱波
关键词:农田土壤有机碳
油菜秸秆生物质炭对紫色土有机碳矿化和累积效应的影响被引量:5
2015年
采用室内模拟培养试验,以油菜秸秆为对比,分析油菜秸秆生物质炭的施用对紫色土有机碳矿化的影响。在培养试验中,设置0.25%,0.5%和1%3个不同秸秆/土壤质量比的油菜秸秆还田培养处理,依次标记为J_1,J_2和J_3;同时,设置3个不同油菜秸秆生物质炭添加量的培养处理,其生物质炭添加量分别为J_1,J_2和J_3处理中添加的等量油菜秸秆在600℃下制成的生物质炭量,依次标记为S_1,S_2和S_3,所有处理置于25℃下避光培养56d。在培养期内,各处理中土壤有机碳(SOC)矿化速率随时间的变化符合乘幂函数。添加生物质炭处理的SOC累积矿化量、矿化强度和易分解有机碳占总有机碳含量的比例(Ca/CSOC)显著低于与其对应的油菜秸秆处理(P<0.05),表明油菜秸秆经过热解制成生物质炭后可显著提高其在土壤中的稳定性。各添加生物质炭处理的SOC累积矿化量、矿化强度、Ca/CSOC和难分解有机碳占总有机碳含量的比例(Cs/CSOC)与对照(无外源碳添加)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添加生物质炭几乎不影响紫色土有机碳的分解。另外,S_1处理中外源碳的表观残留率显著高于其它培养处理,而S_2和S_3处理中外源碳的表观残留率则显著低于与其对应的油菜秸秆处理(J_2和J_3)(P<0.05)。这表明在低量油菜秸秆还田时,将其制成生物质炭还田比直接还田更利于紫色土有机碳的积累。
王莲阁高岩红梁颖涛丁长欢慈恩谢德体
关键词:油菜秸秆生物质炭有机碳矿化
渝西南典型区农田表层土壤有机碳库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选取位于渝西南的江津区为典型研究区,通过实地采样分析和历史资料调研,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对该区域的农田表层(0~20cm)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进行了估算,并探讨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农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范围为1.14~52.3g/kg,平均有机碳含量为9.47g/kg,有机碳密度均值为2.54kg/m2,低于重庆市和全国的平均水平.从空间分布来看,江津区农田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不均匀,高值区零星分布在江河沿岸及周边地区,低值区由中部向东南部延伸分布.农田表层土壤有机碳总储量为3 668.9×109 g,其中,仅水稻土和紫色土的土壤有机碳储量已占总储量的96.14%.农田表层土壤的有机碳丰度指数介于0.80~1.33之间,其中冲积土最高,紫色土最低.水稻土和紫色土是研究区农田土壤有机碳库调控的重点对象,因此,在当前经济发展中,能否稳定和增加其有机碳的储量对研究区农田土壤有机碳库管理方式的制定与增碳措施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高岩红瞿雪梅梁颖涛慈恩谢德体
关键词:农田土壤有机碳密度储量
川东平行岭谷区典型县农田土壤碳库演变特征被引量:1
2014年
选取川东平行岭谷区典型县域垫江县为研究区,依据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1980年)和2007年的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监测数据,考察了该区域农田耕层土壤碳库现状与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垫江县境内,紫色土和水稻土是最重要的农田耕层碳库,其中红棕紫泥土、灰棕紫泥土、红棕紫色水稻土和灰棕紫色水稻土是面积分布最广、耕层碳储量最高的4个土属,其耕层碳储量之和占全县耕层有机碳总储量的68.34%;对于绝大部分土属来说,水耕稻作在促进其耕层土壤碳累积方面要明显优于旱作.1980-2007年期间,长期人为扰动对垫江县农田耕层有机碳累积的影响是正面的,全县农田耕层土壤一直发挥着"碳汇"效应;近30年来,全县农田耕层碳储量的增加主要得益于紫色土耕层碳储量的提高,而耕层土壤有机碳亏损则主要出现在灰棕紫色水稻土中,有效减少其耕层有机碳亏损是提高全县耕层碳储量的一个重要切入点.目前,垫江县农田耕层仍具有巨大的增碳潜力,主要存在于紫色土和水稻土中;就土属而言,灰棕紫泥土、红棕紫泥土、灰棕紫色水稻土、红棕紫色水稻土等4个土属的耕层增碳潜力较高,是垫江县农田管理调查与增碳策略实施的重点.
慈恩朱洁高岩红王莲阁谢德体
关键词:耕层有机碳储量
近30年黔西喀斯特区典型县域农田土壤有机碳动态研究——以贵州普定县为例被引量:5
2015年
文章选取贵州省普定县作为黔西喀斯特区的典型县域,依据1980年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和2011年实测土壤数据,运用土壤类型法,计算该县域近30年(1980-2011年)农田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SOC)储量和密度的变化,并借助逐步回归分析,对该县域近30年农田表层 SOC 动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普定县近30年来农田0-20 cm 表土有机碳库总体表现为基本持平且略有上升的趋势,增幅为0.95%,年均变化量15.31 kg C·hm-2·a-1;(2)不同类型农田土壤的表层有机碳储量和密度变化较大,其中水稻土固碳幅度最大,为28.95%,而山地灌丛草甸土的丢碳最为严重,降幅达70.22%;(3)农田表层 SOC 密度年均变化量在空间分布上总体表现为县城中部、南部和三岔河及夜郎湖地区呈增加趋势,而在县城以西、以东及斗篷山大部分区域则为下降态势,这主要受土壤类型空间分布差异所致;(4)影响普定县农田表层 SOC 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SOC 密度初始值(1980年)、C/N、砾石体积比和速效 K 密度等,其中 SOC 密度年均变化量与SOC 密度初始值和砾石体积比呈负相关,与 C/N 和速效 K 密度呈正相关。总的来看,近30年的人为活动对普定县农田表土有机碳总库存未产生负面影响。
丁长欢慈恩邵景安高岩红王莲阁谢德体
关键词:农田土壤有机碳储量
水热变化对三峡水库消落带紫色土有机碳矿化的影响被引量:10
2016年
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模拟培养试验,研究水热变化对三峡水库消落带紫色土有机碳(SOC)矿化的影响.试验共设3个培养温度(10、20和30℃)和4个水分梯度[40%田间持水量(WHC)、70%WHC、100%WHC和淹水].在66 d培养期内,SOC累积矿化量表现为100%WHC处理下的最大,但与淹水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10℃和20℃时,100%WHC和淹水下的SOC累积矿化量与70%WHC无明显差异,但要显著高于40%WHC,而30℃时100%WHC和淹水下的累积矿化量则要显著高于70%WHC和40%WHC(P<0.05),这表明相较于70%WHC的水分处理,高水分(100%WHC和淹水)对SOC矿化无抑制效应甚至在高温(30℃)下有促进作用.在相同水分条件下,消落带紫色土SOC累积矿化量均随培养温度升高而增加.另外,方差分析可知,温度和水分均能显著影响消落带紫色土SOC的累积矿化量,且二者有明显交互效应(P<0.05).双库一级矿化动力学模型拟合结果表明,水分和温度通过影响消落带紫色土易分解有机碳含量和难分解有机碳的矿化速率,致使各处理之间SOC累积矿化量存在差异,其中高温条件下水分影响最为突出.随着温度的升高,低水分(40%WHC)下消落带紫色土SOC矿化的温度敏感性显著下降,而在土壤含水量≥70%WHC下则无明显变化.
丁长欢王莲阁唐江慈恩谢德体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矿化三峡水库
短期耕作对紫色水稻土有机碳矿化及氧化稳定性的影响
2012年
以长期定位试验点紫色水稻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短期耕作对紫色水稻土有机碳矿化特征及氧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短期内经一季水稻种植后,不同耕作制度0~20cm耕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均有所升高。垄作免耕(中稻)和垄作免耕(稻油)在水稻收获后土壤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高于常规平作(中稻),而水旱轮作(稻油)显著低于常规平作(中稻),表明长期垄作免耕会导致有机碳聚集于土壤表层。除水旱轮作(稻油)外,其他耕作处理在水稻收获后土壤易氧化性有机质含量均显著下降,且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大小顺序均为垄作免耕(中稻)>常规平作(中稻)>垄作免耕(稻油)>水旱轮作(稻油),还有垄作免耕(稻油)在水稻收获后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占有机碳的比例最低,表明实行稻油轮作的模式可以增加土壤难氧化有机碳含量。
符卓旺杨静彭娟朱洁慈恩高明谢德体
关键词:耕作制度水稻土有机碳矿化易氧化有机碳
厌氧条件下可溶性有机质对汞的还原与氧化作用被引量:3
2018年
在沉积物、湿地和淹水的水稻土中天然可溶性有机质(DOM),如胡敏酸(HA)和富里酸(FA)处于还原状态,其介导Hg(Ⅱ)的还原,影响汞的转化及地球化学循环.本文通过模拟黑暗厌氧环境,研究还原态HA与FA对Hg(Ⅱ)的还原.结果表明,还原态HA与FA的还原容量高于对照氧化态HA与FA.还原态HA与FA对Hg(Ⅱ)的还原最佳浓度分别是0. 2mg·L^(-1)和1. 5 mg·L^(-1).而高于最佳浓度时,由于发生巯基竞争性络合作用,抑制Hg(Ⅱ)的还原;特别是还原态HA大于5mg·L^(-1)时,不能还原Hg(Ⅱ)为Hg(0).还原态HA与FA对Hg(Ⅱ)的还原反应动力学表明:有机碳(DOC)与Hg(Ⅱ)摩尔比DOC∶Hg(Ⅱ)=400∶1时,还原反应速率IHSS-HA> FRC-HA> FRC-FA;高摩尔比[DOC∶Hg(Ⅱ)=10 000∶1]时,还原态HA对Hg(Ⅱ)的还原反应停止,甚至向相反方向进行.还原态HA与FA对Hg(0)氧化结果表明,当还原态HA与FA浓度分别增加至5 mg·L^(-1)和10 mg·L^(-1)时,样品中检测不到Hg(0),还原态HA与FA对Hg(0)发生诱导性氧化络合作用.在汞的氧化还原与络合作用中,还原态DOM扮演双重角色,影响活性汞的可利用性,进而影响微生物汞的甲基化.
卞永荣顾宝华顾宝华朱波谷成刚程虎谷成刚杨兴伦宋洋王芳
关键词:厌氧条件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