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072128)

作品数:10 被引量:62H指数:6
相关作者:郑卓黄康有李杰杨士雄乐远福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南洋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海洋局青年海洋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历史地理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天文地球
  • 2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 2篇历史地理

主题

  • 6篇孢粉
  • 5篇全新世
  • 3篇考古
  • 3篇沉积环境
  • 2篇遗址
  • 2篇水松
  • 2篇孢粉记录
  • 2篇消亡
  • 2篇粒度
  • 2篇环境考古
  • 2篇环境演变
  • 2篇古环境
  • 2篇海侵
  • 2篇磁化率
  • 1篇地球化
  • 1篇地球化学
  • 1篇地球化学研究
  • 1篇第四纪
  • 1篇定年
  • 1篇东海陆架

机构

  • 13篇中山大学
  • 3篇南洋理工大学
  • 2篇厦门大学
  • 1篇河北师范大学
  • 1篇广州大学
  • 1篇广西大学
  • 1篇国土资源部
  • 1篇南京大学
  • 1篇汕头大学
  • 1篇香港大学
  • 1篇国家海洋局
  • 1篇广州地理研究...
  • 1篇广东省地质过...
  • 1篇重庆市文物考...
  • 1篇岭南师范学院

作者

  • 11篇郑卓
  • 6篇黄康有
  • 3篇杨士雄
  • 3篇乐远福
  • 3篇李杰
  • 2篇章桂芳
  • 2篇王宏
  • 2篇彭环环
  • 1篇陈碧珊
  • 1篇李冰
  • 1篇余少华
  • 1篇韦潇君
  • 1篇潘安定
  • 1篇曹玲珑
  • 1篇许清海
  • 1篇罗传秀
  • 1篇宗永强
  • 1篇郑艳伟
  • 1篇万秋池
  • 1篇杨冰洁

传媒

  • 3篇热带地理
  • 2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古生物学报
  • 1篇微体古生物学...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中国古生物学...

年份

  • 2篇2016
  • 2篇2015
  • 5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南澳岛青澳湾沉积物粒度与烧失量指示的全新世沉积环境变化被引量:10
2015年
通过对粤东南澳岛青澳湾NA6、NA9号钻孔剖面的岩性、粒度和烧失量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合AMS14 C测年结果,讨论了该地区8 500cal.aBP以来沉积环境的演变过程。结果显示,烧失量反映的有机碳变化与沉积物粒度组分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表明海岸带水动力条件的改变与陆源有机碳的富集有关。潮下带淤泥沉积以及滨岸的!湖沉积较有利于有机碳的富集。相反,砂质堆积的有机碳含量较低,与高能的海浪作用有关。钻孔研究表明,该区沉积环境演变主要受全新世海平面变化的控制:8 500~5 500cal.aBP为海平面快速上升期,研究区被海水所淹没为潮下带沉积,沉积物中发现许多完整的近岸海相软体动物,且有机碳含量较高;5 500~3 000cal.aBP为砂质沉积,潮间带砂坪表明海平面稳定或略有下降;3 000~1 300cal.aBP水下沙坝-沙丘沉积,海平面基本稳定在现今高度;1 300cal.aBP以后为湖沉积,最后在洪积物冲积的堆积作用和海退下形成平原。
杨冰洁余凤玲郑卓陈碧珊Adam D Switzer
关键词:海侵烧失量沉积环境全新世
重庆阿蓬江涪碛口遗址近3000年来环境变化研究被引量:7
2011年
涪碛口遗址位于黔江区两河镇高碛村,地理坐标为29°12′25″N,108°45′26″E,海拔高程399m。遗址探方共约3m,发现了东周以来的文化堆积,文化层底部测得AMS^(14)C年龄为4807±31aB.P.。对该遗址剖面进行了沉积物粒度、孢粉、炭屑等古环境指标的综合研究。粒度分析结果显示,遗址地层的沉积物粒度变化较小,均以粉砂为主,粘土次之。通过与1982年特大洪水沉积特征的对比,发现两者的沉积物概率累积曲线特征基本一致,而与研究区现代河漫滩的粒度特征存在较大差别,河漫滩较粗粒的滚动组分较高,比遗址点的疑似洪水层和1982年洪水粒度偏粗。该遗址剖面共鉴定出孢子花粉34个属/科,其中木本或灌木花粉共11个科/属,结果显示,整个剖面蕨类孢子含量较高,而花粉中的草本类型较为丰富,尤其以禾本科(Poaceae)、十字花科(Cruciferae)、莎草科(Cyperaceae)、蒿属(Artemisia)为主,并且由下往上逐渐增加。乔木花粉在整个剖面中均含量较低,较常见的是栎(Quercus)、栲(Castanopsis)、松(Pinus)等。此外,根据禾本科花粉含量判断,该地水稻种植可能始于唐宋时期,而该地成为耕地应在明清以后,同时伴有十字花科等农作物花粉迅速增加。遗址剖面从老到新孢粉结果表明了森林类型的乔木植物花粉逐渐减少,而次生蕨类芒箕孢子、草本植物花粉和伴人植物花粉增多,显示出人类农业活动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逐渐加强的过程。同时炭屑的分析结果表明,先秦的商周时期地层中炭屑极少,反映了这一阶段可能仍属于高位河漫滩,雨季洪水淹没频繁,不利于农业生产,而唐宋时期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粗颗粒炭屑开始增加,进入明清时期炭屑总量剧增,反映了人类活动加剧的过程。记录人类活动的各文化层是在多次洪水堆积的沉积面上发生,明清以后阶地面上明显存在人类聚落和耕作的痕迹。沉积地层在
李杰郑卓邹后曦袁东山王宏罗传秀杨士雄
关键词:环境考古粒度分析孢粉古洪水
福州盆地残留沼泽沉积的137Cs同位素定年与沉积环境演化被引量:2
2013年
对福州盆地鳌峰洲残留沼泽沉积540 cm的FZ1钻孔进行了元素地球化学和137Cs以及加速器碳同位素(AMS14C)测年。结果表明:钻孔存在2段不同的沉积环境,下部为洪冲积,上部为沼泽沉积,然而2段各自的沉积环境则相当稳定。137Cs测试在沼泽相稳定沉积出现的3个蓄积峰与北半球的放射性年代标尺可以对比。根据蓄积峰年代和插值后获得的钻孔底部年龄约为公元1950年,与钻孔底部的AMS14C测年基本吻合,该结果表明采用137Cs测年方法定年是可行的。沉积速率研究揭示:20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中,近代洪冲积在福州盆地断块下沉区沉积速率极快,钻孔下部粉砂质淤泥的沉积速率达到20.9 cm/a;随着闽江下游盆地平原与河流变迁以及心滩的形成,原来的水道快速淤积演变为陆地沼泽环境,沉积速率开始逐步减小:20世纪60―70年代中降为9.9cm/a,70―80年代中继续下降为7.1 cm/a,80年代中之后降为3.1 cm/a。福州盆地中心区的高沉积速率与全新世断块差异性活动存在着密切关系。
章桂芳郑卓Barry Rollet黄康有乐远福朱光祺
关键词:沉积速率沉积环境福州盆地
福建平潭岛晚第四纪沉积序列及MIS 5海侵旋回特征被引量:9
2016年
选择位于福建平潭岛北部芦洋埔海积平原的PT01钻孔,岩芯长度28.3 m,采用加速器碳同位素(AMS 14C)和光释光(OSL)测年建立地层年代框架,认为晚更新世富含有孔虫等海相生物化石的地层应归属于MIS 5高海面期,即MIS 5e的潮下带滨海相沉积。结合岩性特征、古生物化石、沉积物色度、粒度分析及其参数等指标,进行了沉积单元的划分,重建了MIS 6末期以来的沉积相变化过程,揭示出MIS 5期间的多次海平面波动变化,即MIS 5高海面期沉积环境仍存在滨海、潮坪、潟湖、风成砂等沉积相之间的转换,并可能存在短暂的陆相或风化过程。而该区整个末次冰期的沉积缺失或较薄,上部全新世沉积也不发育,厚度仅为3.79 m,以沼泽相―风成砂相为主。
陈聪万秋池郑卓余风玲A SWITZER万一兴
关键词:晚第四纪沉积环境MIS
闽江下游全新世孢粉记录的植被与环境变化被引量:8
2016年
为了揭示闽江下游闽侯盆地第四纪沉积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历史,对闽江下游闽侯盆地庄边山遗址附近的FZ5钻孔进行了孢粉、硅藻分析。结果表明:闽侯盆地全新世海侵初始发生时间约为9 000 cal.a B.P.,至7 500cal.a B.P.达到最大海侵范围,晚全新世海退的发生时间在闽侯盆地大约为1 900 cal.a B.P.。孢粉分析证实了当地早中全新世温暖的亚热带气候以及浓密的常绿阔叶林植被。在7 500―1 900 cal.a B.P.之间无论植被覆盖还是气候环境均比较稳定,高海平面时期的适宜气候以及海湾环境也有利于当地以渔猎经济方式为主的新石器文化(昙石山文化)的兴起和发展。自1 900 cal.a B.P.以后,孢粉组合突变为以先锋植物芒萁属(Dicranopteris)、禾本科(Poaceae)、松属(Pinus)等类型为主,揭示了当地植被受到人类农业刀耕火种的影响而发生显著变化。高含量的禾本科花粉(含一定数量的水稻)仅在剖面上部明显增加这一事实,证实了闽侯和福州一带水稻种植的大面积发展始于距今1 900 a前后。
乐远福郑卓Barry V ROLETT黄博津黄康有Rachid CHEDDADI
关键词:闽江下游孢粉环境演变昙石山文化
冲绳海槽200ka的孢粉记录及冰期-间冰期旋回古环境重建被引量:11
2013年
本文对冲绳海槽中部MD982194钻孔29.78m近200kaBP的岩芯进行了孢粉研究.结果表明,孢粉组合主要表现为裸子植物与草本植物花粉之间的交替.带气囊类的松属、铁杉在间冰期的1,3,5和7氧同位素期显著增高,而草本则在冰期阶段占优,两者的含量变化显示出对冰期-间冰期环境变化的敏感响应.本钻孔发现莎草科花粉在冰期阶段含量大幅度增加,伴随蒿属、禾本科、菊科、藜科和淡水藻类的显著升高.它们与轨道尺度的海平面变化呈现十分吻合的负相关关系.草本花粉总量的周期性变化可以作为该区域海平面变化的替代性指标.末次盛冰期的海平面下降导致陆地与冲绳海槽的距离大幅缩小,源于长江的物质随河流进入大陆架后因流速急剧降低发生沉降,导致上游物质难以被远距离搬运到海槽.因此,冰期阶段冲绳海槽的孢粉物质可能主体来自于大陆架前缘的地表植被,而间冰期带气囊类花粉的比例增大与海岸距离较远和风力搬运物质的比例增加有关.钻孔的孢粉组分更替与气候变化也有显著的对应关系,反映出氧同位素7,5和1期木本含量高,并与东亚夏季风增强和降雨量增大有关.其中MIS5.3,MIS5.1和MIS3.3段的松属花粉峰值可能与轨道和亚轨道周期的地表太阳辐射和季风增强有密切联系.研究认为,盛冰期的东海陆架平原的气温和降雨量都有较明显的下降,但低海面时期裸露的大陆架平原可能并非由半干旱的地带性草原所覆盖,而是以疏林草地及密布的隐域性植被(河流补给淡水湖沼和湿地)组成.海平面变化引起的海岸距离伸缩和源区气候变化对陆源物质通量和孢粉组分更替起到联合制约的作用,而冲绳海槽冰期-间冰期尺度的海岸线距离变化在孢粉信号中的表现要明显强于陆源区域的气候变化.
郑卓黄康有邓韫曹玲珑余少华Jean-Pierre SUCSerge BERNEFrancois GUICHARD
关键词:冲绳海槽孢粉分析东海陆架海平面
华南主要作物和蔬果类现代花粉形态及农业考古研究价值被引量:6
2012年
本文对华南地区主要的19科31种作物和蔬果类花粉进行了形态学研究,包括镜下观察、拍照和特征描述与对比。本研究涉及的花粉包括粮食作物4种,蔬菜类16种,水果类8种,油料和经济作物3种等。结果表明,不同作物的花粉在形态、大小、萌发器官和外壁纹饰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别,同一科植物花粉的主要形态虽有相似之处,但根据某些细微结构特征,并通过统计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相近的种类进行区别。本文对十字花科芸苔属4种蔬菜花粉(油菜、芥菜、菜心和小白菜)的扁率(赤道轴长/极轴长)以及外壁网眼长轴长度分别进行测量,发现外壁网眼长轴长度对于4种蔬菜的区分不明显,而扁率则分异显著,可为十字花科花粉种属判别提供依据。对重庆阿蓬江涪碛口遗址剖面中自明清时期以来的伴人植物十字花科花粉赤道轴长与外壁网眼长轴长度进行了测量,判别出文化层中的十字花科花粉可能为菜心类型。稻田中保存的水稻花粉直径约为34—38μm,结合水稻花粉的其它特征可以应用到全新世地层的水稻花粉鉴定。
杨士雄郑卓黄康有李杰韦潇君许清海
关键词:花粉形态十字花科
全新世湿地水松林的发育及其消亡
水松(Glyptostrobus pensilis)是杉科的单种属植物,国家一级保护树种。水松在第三纪地层发现了多个种,广布于北半球,到第四纪晚期仅残留分布于中国南部和东南部局部地区。由于第四纪冰期的气候变化、水文环境变...
郑卓彭环环黄康有郑艳伟
关键词:水松全新世消亡气候
文献传递
粤东南澳岛青澳湾全新世沉积的古环境探讨
青澳湾位于广东汕头南澳岛东北侧海岸,由于该地区构造相对稳定,海湾-沙坝-泻湖沉积过程清晰,能够较高分辨率地记录当地的海平面变化及其地貌-沉积过程,蕴含着丰富的环境演变信息,因此是研究海岸带古环境变化的理想场所。NA9钻孔...
陈碧珊郑卓余凤玲Adam D.Switzer杨冰洁梁雅伦
关键词:孢粉粒度全新世古环境演变
文献传递
田洋玛珥湖中更新世以来磁化率特征及其环境意义被引量:7
2012年
对雷州半岛东南部的田洋玛珥湖TYC孔前40 m岩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磁化率与孢粉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因而磁化率值的高低变化能够作为该区气候环境变化的替代指标。沉积物磁化率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为:磁化率的低值与气候暖湿对应;磁化率的高值则与气候寒冷或温凉相对应。中更新世以来,田洋玛珥湖气候环境演化经历了9个不同的阶段:346~301.4 kaBP,气候相对暖湿。301.4~248.8 kaBP,气候寒冷干燥。248.8~188.8 kaBP,气候相对暖湿。188.8~125.2 kaBP,气候寒冷干燥。125.2~69.3 kaBP,气候较为暖湿。69.3~40.43 kaBP,气候偏凉。40.43~25.5 kaBP,气候偏凉但较上阶段温度低,此时玛珥湖呈现出沼泽化过渡阶段。25.5~10.8 kaBP,气候寒冷干燥,玛珥湖干枯成为干玛珥湖。10.8 kaBP以来,由于后期人类活动对玛珥湖的改造,致使磁化率值不断升高。
杨士雄郑卓宗永强李杰黄康有
关键词:中更新世磁化率孢粉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