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71314)

作品数:14 被引量:185H指数:6
相关作者:梁新强金熠赵越叶玉适周柯锦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大学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 7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篇土壤
  • 3篇氮素
  • 3篇磷素
  • 3篇径流
  • 3篇控释
  • 3篇控释肥
  • 2篇稻田
  • 2篇有机肥
  • 2篇田面水
  • 2篇污染
  • 2篇节水
  • 2篇节水灌溉
  • 2篇交替灌溉
  • 2篇灌溉
  • 2篇赋存
  • 2篇干湿交替
  • 2篇干湿交替灌溉
  • 2篇PADDY_...
  • 1篇氮磷
  • 1篇氮磷流失

机构

  • 12篇浙江大学
  • 4篇浙江省环境监...

作者

  • 12篇梁新强
  • 7篇金熠
  • 6篇赵越
  • 5篇叶玉适
  • 4篇周柯锦
  • 3篇宋清川
  • 3篇李亮
  • 3篇张翼翔
  • 2篇王知博
  • 2篇徐丽贤
  • 2篇林丽敏
  • 2篇朱春燕
  • 1篇田光明
  • 1篇刘于
  • 1篇纪元静
  • 1篇郭茹
  • 1篇王欣煜

传媒

  • 4篇环境科学学报
  • 3篇水土保持学报
  • 2篇水土保持通报
  • 2篇Pedosp...
  • 1篇生态学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年份

  • 2篇2016
  • 8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Profile Distributions of Dissolved and Colloidal Phosphorus as Affected by Degree of Phosphorus Saturation in Paddy Soil被引量:6
2013年
Soil dissolved phosphorus (P) and colloidal P mobilization could b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egree of phosphorus saturation (DPS). Effects of a wide range of DPS on the distributions of dissolved P and colloidal P in a paddy soil profile were investigated in this study. Dissolved P and colloidal P in water-dispersible soil colloid suspension increased obviously with increasing DPS. The change point of DPS was at 0.12 by using a split-line model. Above the value, dissolved P (3.1 mg P kg-1 ) in soil profile would increase sharply and then transfer downward. Compared with dissolved P, colloidal P was the dominant fraction (78%-91%) of P in soil colloid suspension, and positively related to DPS without a significant change point. The high release of colloids in subsoils with low DPS was attributed to the low ionic strength and high pH value in subsoils. The DPS also had a significant and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EC), but it showed a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pH value. However, the concentration of colloidal P was not greatly correlated to the pH value, EC and optical density of the soil colloid suspension.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DPS was an important factor that may affect the accumulation and mobilization of water-extractable colloidal P and dissolved P.
ZANG LingTIAN Guang-MingLIANG Xin-QingHE Miao-MiaoBAO Qi-BeiYAO Jin-Hua
关键词:MANURE
中国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量对高效氮肥响应的整合分析被引量:50
2014年
【目的】运用整合分析方法(meta-analysis),首次在大尺度范围定量研究高效氮肥施用对中国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量的影响,以评估高效氮肥施用的经济效益并为高效氮肥在中国推广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搜集整理国内外48篇文献的大田试验数据资料,建立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量数据库,进而应用整合分析方法,比较分析高效氮肥施用对中国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量的整体影响及高效氮肥的有利施用条件。【结果】与施用常规化肥相比,高效氮肥施用使中国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量分别增加了7.5%(95%置信区间:6.7%—8.4%)和10.5%(95%置信区间:9.5%—11.4%)。分析其影响因素,发现在碱性土壤(pH≥7.5)施用高效氮肥使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量分别提高了约10.5%和18.8%,其效果好于在酸性(pH≤6.5)和中性(pH 6.5—7.5)土壤上施用;包膜缓/控释氮肥较稳定性氮肥有效,尤其在氮素吸收量方面,硝化抑制剂与常规氮肥相比没有影响,而包膜缓/控释氮肥则使氮素吸收量提高17.9%;高效氮肥仅作为基肥一次性施入土壤使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量较分次施入土壤分别提高了4.2%和7.5%,同时可以考虑将高效氮肥与常规肥料混合施用,既节省费用,又可以取得同样的增产效果;当施氮总量为120—180 kg·hm-2时,高效氮肥的增效作用最为明显,分别使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量提高6.5%和12.1%;就地域分布而言,在中国北方施用高效氮肥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使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量较南方施用高效氮肥分别提高了3.4%和3.0%。【结论】在中国稻田中(尤其是碱性土壤)施用高效氮肥,尤其是包膜缓/控释氮肥(作为基肥一次性施入土壤),且控制施氮总量在120—180 kg·hm-2时,对提高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量效果较好。在中国稻田中,硝化抑制剂,尤其是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对提高水稻氮素吸收量效果不佳;高效氮肥在中国稻�
苑俊丽梁新强李亮叶玉适傅朝栋宋清川
关键词:水稻氮素吸收量
不同水肥管理对太湖流域稻田磷素径流和渗漏损失的影响被引量:46
2015年
于2010和2011年在太湖流域开展了为期2年的田间定位试验,对2种灌溉模式(常规连续淹灌与干湿交替节灌)和4种施肥管理(不施氮、常规尿素、控释BB肥与树脂包膜尿素)条件下稻田田面水和渗漏水总磷(TP)、溶解态磷(DP)和颗粒态磷(PP)浓度的动态变化及磷素径流和渗漏损失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田面水TP和DP浓度变化趋势相同,均在施肥后1d达到最高值,之后急剧下降;渗漏水TP和DP浓度变化趋势也相同,均在施肥后7d达到最高值,然后逐渐下降.PP是田面水磷素的主要形态,DP是渗漏水磷素的主要形态.节灌降低了田面水和渗漏水磷浓度但对DP/TP影响不大,同时降低了TP径流流失量(24.7% - 57.4%)和渗漏淋失量(21.0%-25.3%).施氮增加了田面水和渗漏水的磷浓度,也导致了更高的TP径流和渗漏损失.与常规尿素相比,控释BB肥提高了田面水和渗漏水的磷浓度及TP损失量,而树脂包膜尿素降低了田面水和渗漏水的磷浓度和TP损失量.综上,干湿交替节灌结合树脂包膜尿素施用能有效降低稻田磷素径流和渗漏损失,削减农业面源污染.
叶玉适梁新强李亮李亮朱思睿
关键词:控释肥稻田磷素径流
氯化钙活化稻草秸秆生物质炭的制备工艺及其吸磷性能研究被引量:7
2016年
在大多数生态系统中,磷(P)元素是植物生长的限制性元素,也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而水体中P的去除方法中尤以吸附法的研究和应用最为广泛.本文以稻草秸秆为原料,Ca Cl2(质量分数10%)为活化剂制备活性生物质炭,作为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吸P材料.通过控制稻草秸秆炭制备的炭化温度、浸渍比等工艺条件及溶液初始P浓度、吸附时间、秸秆炭用量、干扰离子、pH等试验条件,研究改性稻草秸秆炭吸P性能及其吸附机理.试验结果表明:在考虑经济性的前提下,稻草秸秆炭吸P性能最优的制备工艺条件为:炭化温度为700℃,浸渍比(m稻草∶m氯化钙)为1∶0.5;改性稻草秸秆炭处理含10 mg·L-1PO3-4-P(以P计)水样,P去除率可达到97%,溶液pH从6.87升至9.52;对稻草秸秆炭对P的吸附情况采用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模型进行拟合,R2可分别达到0.947和0.892,说明其主要为单分子层化学吸附;此外,根据溶液的pH和P浓度的变化情况,推测P的吸附主要由离子交换实现,即PO3-4-P(主要为H2PO-4)取代结合在Ca离子上的氢氧根而被吸附,秸秆炭上的氢氧根释放,水样pH值上升.
林丽敏梁新强周柯锦徐丽贤王知博金熠茹秋凯王志荣黄武
关键词:磷吸附
磷肥输入对稻田土壤剖面胶体磷含量的影响被引量:2
2015年
磷肥管理与土壤磷素赋存息息相关,选取杭嘉湖地区典型稻田定位实验,研究磷肥输入下稻田土壤剖面胶体磷含量的变化,分析不同施肥管理下胶体磷在土壤中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胶体磷是磷素在土壤中赋存的重要形式,能够占到土壤胶体溶液(<1μm)总磷的85%以上,土壤全磷的0.1%—2%;(2)磷肥施用增加了土壤胶体磷含量,特别是在有机肥处理下0—5 cm土壤胶体磷含量达到了8.0 mg/kg;(3)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胶体磷含量减少,有机肥输入下对深层土壤胶体磷含量的影响较无机肥明显;(4)水稻收割后表层土壤胶体磷含量与油菜收割后相比减少明显,0—5 cm土壤胶体磷含量减少了90%左右,但有机肥施用下胶体磷含量减少较小;(5)水稻收割后30—60 cm土壤胶体磷含量有所增加,可能与胶体磷发生的纵向迁移有关。了解磷肥输入对稻田土壤剖面胶体磷含量的影响,为研究土壤磷素赋存形态及迁移变化提供科学依据,对有效评估胶体磷的环境风险起到指导作用。
赵越梁新强傅朝栋朱思睿金熠叶玉适
关键词:土壤剖面
不同土壤类型及施磷水平的水稻田面水磷素浓度变化规律被引量:6
2014年
选取杭嘉湖地区4种典型稻田土壤开展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不同施磷水平的稻田田面水中磷素浓度的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水稻土壤类型下磷肥施入后1天均出现田面水总磷(TP)和溶解态反应磷(DRP)浓度的峰值,峰值大小受土壤类型和施磷水平共同影响;峰值出现后,不同土壤类型下田面水TP、DRP浓度均以指数形式下降,并最终保持稳定;磷肥施入后1-3天,田面水中DRP/TP比例可迅速提升至0.6~0.9;施磷水平对田面水中TP、DRP浓度的影响效应随时间逐渐减弱,后期田面水中TP、DRP浓度主要与土壤类型相关。
傅朝栋梁新强赵越朱思睿宋清川宋泉欣
关键词:土壤类型田面水
山地农业小流域非点源氮磷输出特征及来源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分析非点源污染物输出特征及来源,为相似农业小流域水质研究以及非点源污染控制提供参照基础。[方法]通过ArcGIS软件对集水流域划分,监测2014年断面及降雨水质,结合平均浓度法及输出系数法,建立考虑降雨携带输出的流域非点源负荷输出系数法计算模型,并进一步采用最优化数学方法对流域内污染物的来源进行分析。[结果]核算得到耕地、林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农村生活和畜禽养殖的总氮输出系数分别为15.87,6.33,6.27kg/(hm^2·a),0.20kg/(人·a),0.83kg/(头·a),总磷输出系数分别为0.46,0.39,0.67kg/(hm^2·a),0.10kg/(人·a),0.16kg/(头·a)。该研究区域径流中NO_3^--N是氮流失的主要形式,降雨高峰期径流中颗粒态磷流失严重,NH_4^+-N及溶解态磷是该流域雨水中氮磷的主要存在形态。[结论]该流域非点源污染输出以降雨、林地、农村生活输出为主。
徐丽贤梁新强周柯锦林丽敏王知博华桂芬王欣煜王志荣黄武
关键词:非点源污染氮磷流失特征
有机肥施用下稻田田面水中消毒副产物前体物的赋存规律被引量:1
2015年
稻田有机肥输入会使田面水含有含量的溶解性有机碳(DOC).溶解性有机物(DOM)是具有三致效应的消毒副产物(DBPs)的前体物,而DOC是用于表征DOM浓度的一个指标.本研究旨在评估水稻田田面水的三卤甲烷(THMs)前体物的生成反应性,解析猪粪有机肥对于THMs前体物从水稻田输出的潜在影响.于水稻种植季选取4个猪粪施用梯度(以C计,下同)(0[对照],714.1[低],1428.2[中]与2142.3[高]kg·hm-2),检测了稻田田面水中的DOC,UVA254与三卤甲烷生成潜能(THMFP).结果表明,3个指标两两之间呈线性相关性.田面水中以上3个指标都与有机肥施用量呈正相关性.在施肥后的7d内,DOC的输出潜能降低了32.9%至47.5%.有机肥施用与预期的降雨或灌溉之间的时间间隔相隔一周以上,将能在满足作物营养需求的条件下降低消毒副产物前体物输出的风险,使稻田土壤成为DOC的汇而非DOC输出至周边水体的源.
张翼翔梁新强周柯锦周柯锦赵越宋清川
关键词:有机肥消毒副产物溶解性有机碳三卤甲烷
增施有机肥对稻田田面水磷素形态和径流流失量的影响被引量:13
2015年
选取浙江省嘉兴市双桥农场的稻田开展田间试验,结合降雨等自然条件研究增施有机肥对稻田田面水中不同粒径磷素的浓度和磷素径流流失量的影响,并利用液态磷核磁共振(31 P NMR)技术对施肥前、后1d田面水中磷素的化学形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显著提高了稻田田面水中总磷(TP)的浓度,施肥后第1天迅速达到峰值:高(M3)、中(M2)、低(M1)3种施肥量处理的田面水TP浓度(8.37-17.77mg/L)分别是不施肥处理(ck)的18.6,32.8,39.5倍。施肥后前5d田面水TP浓度较高,随着时间的推移,TP、溶解态磷(DP)和胶体态磷(Pcoll)的浓度变化规律相同,都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3种施肥处理中DP占TP的百分比波动较大(25%-80%),总体呈现随时间逐渐下降的趋势,但是Pcoll占TP的百分比稳定在9%-22%。31P NMR谱检测结果表明,施肥前、后1d田面水中磷素主要的赋存形态是正磷酸盐(占TP的88%-96%),磷酸单酯次之(占TP的4%-11%);在施肥后第1天,正磷酸盐所占比例随着有机肥用量增加而增加,磷酸单酯所占比例随有机肥用量增加而减少;磷酸二酯和聚磷酸盐的含量较少,增施有机肥对两者的影响不大。稻田TP径流流失量随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最高值(0.983kg/hm2)出现在M3处理下;M1,M2,M3处理下的TP径流流失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但磷素径流流失率均不超过当季施磷总量的2%。
金熠梁新强刘于赵越张翼翔朱武康田光明
关键词:径流磷形态田面水
土壤胶体磷活化迁移的影响因素及分析技术被引量:3
2015年
胶体在土壤磷素迁移中起重要作用.土壤胶体磷活化迁移对土壤磷库的变化和周围水环境质量产生影响.本文介绍了土壤胶体磷研究的相关进展,探讨了土壤理化性质、施肥、降雨、土壤改良剂等因素对胶体磷在土壤赋存迁移中的影响,分析了流场分离、电镜能谱、同步辐射X光近边吸收结构光谱和核磁共振等技术在胶体磷研究中的应用,以及降低胶体磷流失的方法,以期为胶体磷在土壤中赋存变化和迁移机制的研究提供重要信息.
赵越梁新强傅朝栋朱思睿金熠张翼翔纪元静
关键词:赋存迁移分析技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