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2YJC760125)
- 作品数:7 被引量:5H指数:2
- 相关作者:周珩帮更多>>
- 相关机构:东南大学伊犁师范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更多>>
- 从地方回应到书写变革——公元7—8世纪的吐鲁番民间书法
- 2012年
- 在隋唐中原文化艺术广泛传播于西域的背景下,7—8世纪的吐鲁番,出现了身份更为多样的书写群体,书写意识更为觉醒,以楷书和行草书为主,民间书法逐渐完成了魏碑体、写经体与唐楷的融合,行草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自觉的尝试,可看作唐代后期书法变革在地域、民间的一种先声。
- 周珩帮
- 关键词:隋唐书法
- 楼兰出土《张济逞文书》的文本范围及其他问题被引量:3
- 2014年
- 论文从文字内容、书法风格、考古信息出发,稽核新刊斯坦因三探所获残纸及前期辑录楼兰简纸,增订《张济逞文书》主体文本5件,附属文本39件,并对张济逞的身份,该组文书的性质、尺牍辞令使用、艺术史价值予以简论。
- 周珩帮
- 关键词:书法风格
- 作为资源、职业和信仰的佛经抄写——吐蕃统治时期敦煌汉文写经的模式与社会文化动因
- 2015年
- 吐蕃统治时期的汉文写经,由吐蕃皇室、寺院经坊、职业经生、僧尼和信众几大主体组成。借助佛经抄写,吐蕃政权得以推广佛教、管辖敦煌、保障自身的政教权力;各寺院通过佛经的藏写转请,体现其宗教资源和社会地位;职业经生依靠写经得以谋生;僧尼和信众由此获得精神信仰的满足。因此,佛经抄写是承载宗教功德与各主体社会文化动因的综合行为。
- 周珩帮
- 关键词:社会文化动因
- 技与物的传载——汉魏六朝书法西域传播的主体和载体
- 2015年
- 自汉代经营西域,至公元4世纪前后,到西域军屯的文官武将、戍卒移民,是书写技艺传播的主体。4世纪以后,中原军政势力在西域减弱,当地出身的知识分子和往来的佛教徒,成为书艺传播的主要力量;而承载书法文化的简纸官文和儒释典籍抄本,在中原和西域间流通,又是重要的传播载体。
- 周珩帮
- 关键词:汉魏六朝书法
- “日常书写”的界定及其古今维度
- 2015年
- "日常书写"是近年书学研究、书法实践领域常用术语,书写主体、内容与形式、功能、书写行为与过程,是常见表述的四个界定依据,优劣各异。尝试以"日常生活"的本体论为依据,将"日常书写"界定为:各种主体以日常状态历史地构建个体存在及书法历史文化的书写,认为"日常书写"是书法及其历史的前结构,书法及其历史,是"日常书写"经过史学叙事的产物。还以日常书写主体变迁为线索,对古代日常书写的特征和变化予以描述,进而从当代书法文化建构与主体生命体验两个层面,讨论"日常书写"的当下意义。
- 周珩帮
- 关键词:书法书法史本体论
- 从圣人创艺到作品为纲:中国古代文艺著述中的“古典”被引量:2
- 2015年
- "古典"是一个历时性的艺术史概念。中国古代艺术著述先后出现三种不同含义的"古典":圣人创艺的理想化古典、风格品评形成的古典、创作取法形成的古典,三种含义各自包涵三种不同的立论角度,大致分别形成于春秋至汉、魏晋和唐代。宋元以后,创作取法形成的"古典"处于优势地位,又兼有前两种含义。而历代著述的经学传统,又促成了创作、著述不断追述或"回复"先秦"古典"的一种理想化情怀。
- 周珩帮
- 关键词:艺术史古典圣人
- 8世纪初于阗地区工艺交融的模式与环境——《唐于阗某寺支用簿》的艺术考古学释读
- 2015年
- 《唐于阗某寺支用簿》是于阗边镇麻杞塔格遗址的一本汉文文书,记录数月内寺院负责人共17次购买物资、支付报酬的明细。文书中几个重要案例,在盛唐时期于阗社会历史情境中,讨论当地工艺交融的3种模式,即工艺创造型、器物传播型和习俗涵化型。在该寺院与于阗社会、唐王朝的关系中,讨论工艺交融中环境的主导因素。
- 周珩帮
- 关键词:艺术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