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5AA6010100502)

作品数:6 被引量:136H指数:5
相关作者:胡小贞金相灿卢少勇胡社荣李英杰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底泥
  • 2篇滇池
  • 2篇污染
  • 2篇
  • 1篇底泥重金属
  • 1篇底泥重金属污...
  • 1篇底质
  • 1篇地貌
  • 1篇滇池外海
  • 1篇演替
  • 1篇鱼类
  • 1篇原位钝化
  • 1篇生态风险
  • 1篇生态工程
  • 1篇水生
  • 1篇水生植物
  • 1篇水质
  • 1篇潜在生态风险
  • 1篇群落
  • 1篇群落演替

机构

  • 6篇中国环境科学...
  • 2篇北京科技大学
  • 2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吉林建筑工程...

作者

  • 6篇胡小贞
  • 5篇金相灿
  • 2篇年跃刚
  • 2篇李英杰
  • 2篇卢少勇
  • 2篇胡社荣
  • 1篇储昭升
  • 1篇邢奕
  • 1篇刘娉婷
  • 1篇盛力
  • 1篇李梁
  • 1篇赵雪松
  • 1篇叶春
  • 1篇周北海
  • 1篇梁丽丽

传媒

  • 2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湖泊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水资源保护

年份

  • 1篇2010
  • 4篇2008
  • 1篇2007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不同粒径方解石在不同pH值时对磷的等温吸附特征与吸附效果被引量:33
2008年
以天然方解石为材料,研究了不同pH值与不同粒径方解石对磷吸附效果的影响.实验设置了不同质量浓度磷系列溶液,加入1g不同粒径,即小于100目、100-180目、180-325目和325目的方解石,在pH值分别为9.00±0.02、7.00±0.02和6.00±0.02时,研究方解石对磷的吸附效果,并用Langmuir模型和Freundlich模型对等温吸附线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方解石对磷的吸附等温线能较好地用Freundlich方程来拟合.方解石的粒径越小,对磷的吸附能力越强,在本实验选取的粒径范围内,325目方解石对磷酸盐的吸附效果最好;但180-325目方解石对磷的吸附能力与325目方解石的差别不大,实际应用中,选用180-325目方解石即可取得对磷的较好的吸附效果.pH值是影响方解石吸附磷的重要因素,pH为6时,由于方解石微溶产生的Ca^2+与水体中PO4^3-结合形成Ca-P化合物,使其吸附磷效果较好;pH≥7时,通过方解石吸附作用、与碳酸钙共沉作用及以方解石作为结晶核的钙磷化合物结晶作用去除磷;pH为9时方解石对PO43-吸附效果好于pH值为7时.
赵雪松胡小贞卢少勇金相灿盛力
关键词:方解石PH值粒径
太湖五里湖水生植物群落演替及其驱动因素被引量:14
2008年
根据2003—2005年的调查和前人研究资料,分析了五里湖水生植物群落的演替过程和驱动因素。得出以下结论:①五里湖水生植物群落的演替过程可划分为3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前是漫长的群落演替阶段,50年代以前,大型水生植物生长茂盛,盖度高、生活型丰富;20世纪70年代至2002年,是水生植物群落的退化消失阶段,浮游植物剧增,大型水生植物迅速消失,小河道和湖边池塘等浅水环境成为水生植物的最后避难所。2002年至目前,水生植物群落恢复阶段,示范工程区内水生植物生长茂盛,工程区外岸边浅水区水生植物有了自然恢复的迹象。②随着围垦活动、水质、底质和鱼类的变化,水生植物群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水生植物是在与其它生态因子的相互耦合作用过程中逐渐退化消失的,是在人类干扰下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多种正反馈过程加速了这一过程。
李英杰年跃刚胡社荣胡小贞
关键词:水生植物围垦水质底质鱼类
湖滨带类型划分研究被引量:17
2008年
随着湖滨带生态系统的退化,其恢复和管理成为研究热点。由于湖滨带具有空间异质性,分区规划治理是其恢复的重要指导思想,而湖滨带类型划分是分区规划治理的重要依据。根据确定的原则及对湖滨带影响因素的分析,选取气候、湖滨带整体地貌形态、湖滨带地貌发育状况和人类的开发利用方式为分类依据,建立湖滨带四级分类体系,将湖滨带划分为山地型、平原型、河口型和专有型4大类型、细分为14种亚类型,并对每类湖滨带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李英杰金相灿胡社荣胡小贞年跃刚
关键词:湖滨带地貌
不同改良条件下硫酸铝对滇池污染底泥磷的钝化效果被引量:19
2008年
采用铝酸钠和石灰为pH缓冲剂,并用粘土矿物对硫酸铝进行改良,研究不同硫酸铝剂量下对滇池污染底泥磷钝化的效果.结果表明,钝化剂对底泥磷的钝化效果具有时效性.以质量比Al∶铝酸钠=1∶3加入pH缓冲剂且铝剂量为4.95g.m-2时,只能对底泥中磷起到短期的钝化作用,39d后底泥中磷即大量释放.以质量比Al∶氢氧化钙=1∶4加入pH缓冲剂且铝剂量为19.8g.m-2时,142d内能稳定地保持对DIP、TPT的良好钝化作用,对DIP、TP释放的抑制率分别为88.9%和86.2%.加入适量的粘土矿物改良硫酸铝后可增强其钝化效果,硫酸铝的剂量为4.95g.m-2时,以质量比Al∶粘土矿物=1∶0.5改良硫酸铝,142d内对DIP、TP抑制率分别为61.1%和86.9%.所有实验钝化剂方案在30d时Al3+浓度均小于0.05mg.L-1,不会对水生生物造成毒害.
胡小贞金相灿梁丽丽邢奕卢少勇储昭升
关键词:污染底泥原位钝化硫酸铝
滇池外海底泥重金属污染分布特征及风险评价被引量:48
2010年
采用底泥质量标准(SQGs)法和潜在生态风险(RI)法对滇池外海22个点位20cm柱状底泥中重金属As、Hg、Cr、Cd、Pb、Zn和Cu浓度分布及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b的最高浓度达319mg/kg,9个点位超过风险评价中值或高概率效应浓度,是超标最严重的重金属.各元素污染程度顺序为Pb>Cu>Hg>As>Cd>Cr>Zn.Pb、Cu、Hg的污染层为15~20cm,其余重金属污染层为10~15cm.潜在生态风险(RI)评价表明,滇池外海底泥重金属污染总体处于中等生态风险水平,北部为'强'等级,潜在风险顺序为Hg>Cd>As>Pb>Cu>Cr>Zn.两种方法的评价结果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在实际应用中需结合起来使用.此外,滇池底泥重金属浓度与潜在生态风险表现出一致的区域性差异,即北部大于南部,西部大于东部.
李梁胡小贞刘娉婷周北海金相灿
关键词: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
云南洱海桃溪河口净化工程的设计思路及初步净化效果被引量:5
2007年
湖泊生态工程因其净化效果好、投资小、运行简单等优点,近十多年来在我国受到了广泛关注,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本文介绍了云南洱海污染治理的工程技术之一——桃溪河口净化工程的设计思路.该工程基于暴雨径流输送污染物的特征,将水力工程、土石工程与生物工程有效结合,通过在桃溪河口建立溢流堰,将桃溪正常来水导截入由桃溪河口9个废弃鱼塘改造而成的净化池进行净化.工程运行的水质监测表明,该工程已发挥一定的净化效果,对TN的去除率达55.2%-86.9%,其中对NO_3-N和NH^+_4-N的去除率都较高,对P的去除率达76.4%-88.2%,对悬浮物的去除率达29.4%-49.5%.
胡小贞叶春金相灿李宁波刘滨张晴波
关键词:洱海生态工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