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2012BAD04B05)

作品数:10 被引量:259H指数:8
相关作者:王振林尹燕枰杨东清崔正勇李勇更多>>
相关机构: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潍坊科技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氮肥
  • 4篇小麦
  • 2篇氮素
  • 2篇氮素利用
  • 2篇玉米
  • 2篇籽粒
  • 2篇胁迫
  • 2篇花后
  • 2篇还田
  • 2篇高温
  • 2篇高温胁迫
  • 1篇氮肥处理
  • 1篇氮肥管理
  • 1篇氮利用
  • 1篇氮素利用效率
  • 1篇氮效率
  • 1篇倒伏
  • 1篇冬小麦
  • 1篇叶绿
  • 1篇叶绿素

机构

  • 6篇山东农业大学
  • 2篇青岛农业大学
  • 1篇潍坊科技学院

作者

  • 6篇崔正勇
  • 6篇杨东清
  • 6篇尹燕枰
  • 6篇王振林
  • 5篇李勇
  • 4篇杨卫兵
  • 3篇彭佃亮
  • 3篇李艳霞
  • 3篇陈金
  • 2篇江文文
  • 2篇唐玉海
  • 1篇张洪生
  • 1篇姜雯
  • 1篇张倩
  • 1篇倪英丽
  • 1篇骆永丽

传媒

  • 5篇作物学报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不同种植密度下缓/控释肥施肥量对夏玉米氮利用和籽粒产量影响被引量:10
2013年
为了探明缓释肥施肥量对夏玉米氮积累利用和籽粒产量的影响,以夏玉米品种‘郑单958’为材料,在不同种植密度水平(6.75×104株/hm2、8.25×104株/hm2)下,以当地传统施肥量(750 kg/hm2)为对照,增加缓释肥施肥量(975 kg/hm2)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缓/控释肥施肥量对夏玉米各器官及全株氮含量、氮利用效率均无显著影响;增加缓/控释肥施肥量明显降低了玉米空秆率(其均值较对照施肥量降低了20.0%),尤其是在高密度下空秆率比同密度低肥量处理降低了27.0%,单穗重也增加12.4%。缓/控释肥施肥量对产量影响虽然未达到显著水平,但高密度下增施缓/控释肥处理比对照产量增加15.0%,比同密度低肥量处理增加19.4%,经济效益也比对照增加12.3%。因此,在高密度种植(8.25×104株/hm2)下适量增加缓释肥(975 kg/hm2)更有利于挖掘夏玉米增产潜力,实现夏玉米节本增产增效。
姜雯张倩张洪生
关键词:控释肥夏玉米氮素利用效率产量构成因素
不同玉米品种在小穗分化期和抽雄期对高温胁迫的响应差异被引量:3
2019年
为筛选山东省耐高温胁迫丰产夏玉米品种,以‘郑单958’为对照,在2017年7月10—15日(小穗分化期)和8月2—5日(抽雄期)连续高温热害下分析42个夏玉米品种间产量差异。以产量及其主要性状、兼顾穗位系数为综合评价指标。与对照相比,‘明科玉77’行粒数最大,产量最高,穗位系数比对照低13.04%‘,大京九6号’产量大,但是穗位系数和空杆率均较大‘。德发5号’‘,青农11’‘,正大12’‘,裕丰303’‘,金海13’‘,裕丰105’产量比对照高,并且穗位系数小于对照。通过聚类分析和综合评价,筛选出7个耐高温低穗位系数品种,即‘明科玉77’,‘德发5号’,‘青农11’,‘正大12’,‘裕丰303’,‘金海13’,‘裕丰105’。
孙武韩淑华刘建民杨甲海姜雯段梅堂
关键词:玉米高温胁迫
玉米秸秆还田方式和氮肥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被引量:56
2016年
为了探讨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耕作方式及施氮量对土壤耕性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于2012年10月至2015年6月连续3个小麦生长季进行了田间定位试验。设3种耕作方式,分别为连续3年旋耕秸秆不还田、连续3年旋耕秸秆还田和前2年旋耕秸秆还田第3年深耕秸秆还田,每种耕作方式下均设4个施氮水平,施氮量依次为165、225、300和360 kg hm^(-2)。与旋耕相比,深耕促进还田玉米秸秆的腐解,且增施氮肥能提高秸秆腐解速度,从而提高耕层土壤的有机质含量。秸秆不还田条件下,连续旋耕降低了0~30 cm土层的有机质含量,结果土壤容重增大,孔隙度降低,且增施氮肥不利于土壤物理性状的改善;秸秆还田条件下,连续旋耕提高了0~10 cm土层有机质含量,土壤容重随之减小,孔隙度增加;秸秆还田条件下,连续2年旋耕1年深耕比连续旋耕增加了10~30 cm土层有机质含量,显著降低了0~20 cm土层容重,增加了0~20 cm土层的总孔隙度和10~30 cm土层的毛管孔隙度。连续3年旋耕造成冬小麦减产,尤其是秸秆不还田处理,第3年产量较第1年下降5.0%~8.7%;旋耕秸秆还田较旋耕不还田平均增产7.3%~8.9%,但在第3年产量下滑;而旋耕还田后适时深耕还田比连续旋耕还田平均增加有效穗数14.5%,增加穗粒数5.7%,产量平均提高7.6%。在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增施氮肥有助于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但225、300和360 kg hm^(-2)氮肥水平的产量无显著差异。本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宜采取秸秆还田、2年旋耕1年深耕、配施纯氮225 kg hm-2的种植模式。
庞党伟陈金唐玉海尹燕枰杨东清崔正勇郑孟静李勇王振林
关键词:耕作模式秸秆还田氮肥
施氮期对小麦茎秆木质素合成的影响及其抗倒伏生理机制被引量:47
2014年
为明确氮肥施用模式对小麦茎秆木质素合成与积累及抗倒伏能力的影响,2011—2012和2012—2013生长季,选用济麦22(抗倒伏)和山农16(不抗倒伏)品种,分析不同生育期追施氮肥处理的茎秆木质素含量和木质素合成相关酶活性,及其与抗倒伏指数和产量的关系。各处理总施氮量为240 kg hm-2,其中80 kg hm-2播前基施,其余氮肥按4种模式追施,分别是起身期和孕穗期各一半(N1)、拔节期全施(N2)、拔节期和开花期各一半(N3)和孕穗期全施(N4)。与N2和N3处理相比,N1和N4处理的茎秆木质素含量高,茎秆抗折力大,茎秆抗倒能力强。各处理对木质素合成关键酶活性有显著影响,其中N1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酪氨酸解氨酶(TAL)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较高;N2处理第2节间形成后0~7 d时PAL、TAL和POD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但第2节间形成后21 d时迅速下降;N3处理第2节间形成后0~21 d时PAL、TAL和POD活性低,但开花期(21 d)追氮延缓了3种酶活性的降低;N4处理显著提高了第2节间形成14 d后的酶活性。在乳熟期和蜡熟期,两品种的基部茎秆抗折力和抗倒伏指数均以N1和N4处理显著优于其他处理,并且N1和N4处理的籽粒产量也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试验结果表明,孕穗期追肥的N1和N4处理有助于提高茎秆中PAL、TAL、POD活性及木质素含量,提高小麦茎秆的机械强度及抗倒伏能力,降低小麦倒伏面积和倒伏程度。
卢昆丽尹燕枰王振林李勇彭佃亮杨卫兵崔正勇杨东清江文文
关键词:小麦氮肥管理酶活性木质素抗倒伏
秸秆还田条件下适量施氮对冬小麦氮素利用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80
2015年
2011—2012和2012—2013年生长季,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氮效率、土壤硝态氮积累及产量的影响。与单施氮肥(对照)相比,秸秆还田显著提高冬小麦全生育期干物质积累总量,降低开花前干物质积累量及其占全生育期比例;秸秆还田配施纯氮225 kg hm^–2处理的氮肥偏生产力、氮素利用效率、氮素收获指数分别提高7.5%、6.4%和5.2%。秸秆还田显著降低了不同土层硝态氮积累量,尤其是0~30 cm和30~60 cm土层。秸秆还田配施纯氮225 kg hm^–2的产量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增产幅度最大,因此可作为当地秸秆还田模式下适宜推荐的施氮量。
陈金唐玉海尹燕枰庞党伟崔正勇郑孟静彭佃亮杨卫兵杨东清李艳霞王振林李勇
关键词:冬小麦氮效率硝态氮
花后高温胁迫下氮肥追施后移对小麦产量及旗叶生理特性的影响被引量:23
2014年
为探明施用氮肥与减缓小麦花后高温伤害的关系并阐明其生理机制,于2011—2012年和2012—2013年连续两个生长季,选用小麦品种山农16和济麦22,在增温棚中进行花后11~15 d的高温胁迫处理,比较了氮肥全作基肥(T0)、1/2基肥+1/2拔节期追肥(T1)、1/2基肥+1/2孕穗期追肥(T2)3种施氮方案下的产量、产量构成因素、旗叶光合特性及部分酶的活性。在高温胁迫下,T2方案较T0和T1显著增加籽粒千粒重和产量,提高旗叶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增加旗叶气孔导度和光合速率,提高旗叶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促进花前营养器官干物质向籽粒转运,增加开花后积累的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两个品种结果基本一致。综合两年结果可以看出,T2处理显著优于T0和T1处理,T2处理能显著缓解高温胁迫的伤害,提高籽粒产量。
江文文尹燕枰王振林李勇杨卫兵彭佃亮杨东清崔正勇卢昆丽李艳霞
关键词:旗叶高温胁迫籽粒产量
外源ABA和6-BA对不同持绿型小麦籽粒灌浆进程及蛋白质含量影响被引量:18
2014年
本文旨在揭示持绿型小麦品种的灌浆特性和籽粒蛋白质含量对外源激素的响应,认识植物激素调控籽粒灌浆和蛋白质合成的作用机制。自盛花期开始,连续4d喷施10mgL^-1脱落酸(ABA)和6.苄基腺嘌呤(6-BA),持绿型品种汶农6号的灌浆期(t3)、活跃生长期(D)、平均灌浆速率(Gmean)、最大灌浆速率(Gmax)、千粒重(TGW)和产量(GY)均大于非持绿型济麦20,且强势粒的各项灌浆参数均大于弱势粒。喷施两种外源激素显著提高两品种的Gmean、Gmax、TGW和GY,对t3和D的影响存在粒位及品种效应。喷施ABA和6-BA均显著提高花后35d的籽粒蛋白质含量,显著提高汶农6号强、弱势粒的麦谷蛋白含量,但济麦20强、弱势粒的麦谷蛋白含量显著降低。喷施ABA后,汶农6号强势粒花后7~21d的玉米素核苷(zR)含量显著升高;喷施6-BA后,济麦20弱势粒花后14~35d的ZR含量显著升高,而汶农6号强势粒7~21d的赤霉素(GA3)含量显著降低,弱势粒花后7~28d的GA3含量显著提高。喷施外源ABA和6-BA显著提高两品种强势粒花后7~21d的生长素(IAA)和ABA含量。ABA和6-BA处理显著提高花后7~21d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可见,喷施外源ABA和6-BA使小麦内源激素水平变化,促进籽粒灌浆,增加粒重和产量,提高籽粒GS活性和蛋白质含量,改变蛋白质组分。
杨东清李玉玲倪英丽尹燕枰杨卫兵崔正勇张永太马仁元王振林
关键词:灌浆特性谷氨酰胺合成酶
外源6-BA和不同用量氮肥配合对小麦花后叶片功能与荧光特性的调控效应被引量:12
2016年
【目的】探讨外源细胞分裂素(6-BA)和不同用量氮肥对小麦花后光合特性的调控效应,为激素与氮肥配合施用提高小麦光合生产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选用持绿型品种汶农6号和非持绿型品种济麦20,设置N0(0)、N1(240 kg·hm-2)、N2(360 kg·hm-2)3个氮肥用量,同时,花后连续3 d叶面喷施25 mg·L-1 6-苄基腺嘌呤(6-BA)及300 mg·L-1洛伐他汀(Lovastatin),用量100 m L·m-2。开花后每隔7 d取旗叶,测定叶绿素含量、MDA含量、抗氧化酶活性等生理指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4种内源激素含量,利用脉冲调制式荧光仪测定不同处理下旗叶叶绿素荧光诱导的动力学参数。【结果】喷施外源6-BA显著提高两品种小麦旗叶花后不同时期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以及光化学猝灭系数(q P),而喷施外源洛伐他汀对上述指标产生显著降低作用。喷施外源6-BA使N0、N1、N2处理下济麦20旗叶ΦPSII分别提高12.08%、14.21%、9.43%,汶农6号旗叶ΦPSII分别提高12.44%、14.84%、11.58%;喷施外源6-BA使N0、N1、N2处理下济麦20旗叶ETR分别提高16.57%、25.81%、18.83%,汶农6号旗叶ETR分别提高13.88%、23.58%、22.80%。两品种其他荧光参数指标表现出以下规律,即6-BA与N1配合对小麦旗叶Fv/Fm、ΦPSII、ETR以及q P的提高效应均高于单一喷施6-BA或6-BA与N2配合。同时,品种、氮肥、激素单一效应及激素与氮肥配合对ΦPSII、ETR、q P影响显著,品种、激素单一效应对Fv/Fm影响显著,而激素与不同用量氮肥配合对Fv/Fm无显著影响。叶面喷施细胞分裂素抑制剂洛伐他汀使N0、N1、N2处理下济麦20旗叶ETR分别降低22.71%、12.06%、11.92%,两品种其他荧光参数指标Fv/Fm、ΦPSII、q P均表现出下降趋势,而增施氮肥能够缓解因细胞分裂素合成减少导致的小麦荧光参数的降低。外源喷施6-BA对两品种小麦内源激素含量影响显著。�
骆永丽杨东清尹燕枰崔正勇李艳霞陈金郑孟静王玉竹庞党伟李勇王振林
关键词:激素氮肥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