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903042)
- 作品数:6 被引量:38H指数:4
- 相关作者:朱维晃黄廷林江元汝赵彬吴丰昌更多>>
- 相关机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化学工程更多>>
- 纤铁矿微生物异化还原过程的动力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3
- 2012年
- 基于脱色希瓦氏菌(Shewanella decolorationis S12)和纤铁矿相互作用的现象,探讨了电子供体、纤铁矿浓度及氧化还原中介体2-磺酸钠蒽醌(AQS)对其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AQS的加入使纤铁矿的微生物还原程度得到加强.反应末期,乳酸钠浓度为20mmol.L-1时,在添加AQS的10.0mmol.L-1的纤铁矿体系中,被还原解离出的Fe(Ⅱ)浓度是无AQS体系中的180.2%.纤铁矿的归一化还原速率表明,当电子供体浓度一定时,随着纤铁矿浓度的增加,纤铁矿的还原酶促反应显著减弱.米氏拟合方程表明,以不同浓度的纤铁矿为底物时,S12菌-纤铁矿相互作用过程的拟合校正R2系数分别为0.8285(添加AQS)和0.9348(未添加AQS),电子转移载体的存在及底物类型的不同均对底物饱和时的反应速度(Vmax)和米氏常数(Km)值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在微生物还原纤铁矿过程中,氧化还原中介体AQS使得其还原程度加剧,用于ATP合成所需能量ΔE值也随之升高,S12菌和纤铁矿的还原反应达到平衡时,Gibbs自由能变化(ΔGr)达最大值.
- 朱维晃幺婷婷黄廷林
- 关键词:纤铁矿动力学特征
- 片状氧化铝粉体的控制合成及表征被引量:4
- 2011年
- 研究了碳酸氢铵和硝酸铝在添加剂氟化铵作用下沉淀法合成片状氧化铝粉体,讨论了片状氧化铝粉体的形成机理.通过XRD,SEM对产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氟化铵有效控制了氧化铝颗粒的大小和形貌,改善了氧化铝的结晶.适量加入氟化铵可以获得分布均匀、分散性良好,粒径3-8μm,厚度0.2-0.3μm的正六边形片状氧化铝粉体.
- 江元汝李兆贾彩霞赵彬刘德尧
- 微生物还原针铁矿胶体的动力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12
- 2011年
- 基于典型的希瓦氏金属还原菌(Shewanella decolorationis S12)和针铁矿相互作用的现象,探讨了电子供体、针铁矿浓度及氧化还原中介体2-磺酸钠蒽醌(AQS)对其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AQS加入使针铁矿的微生物还原程度得到加强,在添加AQS的0.5mmol/L针铁矿体系中,厌氧培养38天后,被还原解离出的Fe(ΙΙ)浓度是未添加AQS的394%.针铁矿的归一化还原速率表明,当电子供体浓度一定时,随着针铁矿浓度增加,针铁矿的还原酶促反应显著减弱.米氏拟合方程表明,以不同浓度的针铁矿为底物时,S12菌-针铁矿相互作用过程的拟合相关系数R2分别为0.843(添加AQS)和0.998(未添加AQS),电子转移载体的存在以及底物类型的不同均对Vmax和Km值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在微生物在还原针铁矿过程中,其还原速率越大,用于ATP合成所需能量ΔE值也随之升高,S12菌和针铁矿的还原反应达到平衡时,Gibbs自由能变化(ΔGr)达最大值.
- 朱维晃臧辉吴丰昌
- 关键词:微生物还原乳酸钠动力学特征
- Pb-海藻酸钠印迹聚合物合成及其对痕量重金属的处理被引量:2
- 2011年
- 针对水中痕量重金属的选择性处理,以Pb(Ⅱ)离子为模板,海藻酸钠为功能单体,合成Pb-海藻酸钠印迹聚合物(Pb-SAIIP),研究了Pb-SAIIP对水中痕量Pb2+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Pb-SAIIP对多种重金属水环境中的低浓度铅具有选择吸附作用,吸附40 min时吸附率达为98%;Pb-SAIIP具有较好的循环使用寿命,吸附洗脱循环6次后,对水体中重金属Pb2+仍然具有较高的吸附容量,吸附衰减率为1%。
- 赵彬江元汝
- 关键词:海藻酸钠交联
- 氧化还原条件变化对上覆水体中溶解有机质的三维荧光光谱特征影响被引量:10
- 2010年
- 利用三维荧光光谱(3EEMs)技术,考察了不同氧化还原条件对上覆水体中溶解有机质的三维荧光光谱特征的影响。好氧条件下上覆水体中DOM的荧光指数要高于厌氧条件,说明在不同的氧化还原条件下,上覆水体中DOM来源和组成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上覆水体的三维荧光光谱特征也存在显著差异:好氧条件下,上覆水体中的类蛋白荧光峰强度均高于腐殖质类荧光峰强度,且三维荧光光谱图显示腐殖质类DOM存在氧化降解现象。厌氧条件下,上覆水体中腐殖质类荧光峰的强度随培养天数逐渐增加,当厌氧培养时间为21 d,C和D荧光峰的强度已分别上升至初始的3.51和3.78倍。在不同的氧化还原条件下,类蛋白和类腐殖质类DOM荧光峰位置和强度的变化,表明不同类型DOM的生物可利用性程度和在沉积物-水界面间迁移转化特征的差异性。
- 朱维晃黄廷林张亚宁
- 关键词:上覆水体三维荧光光谱氧化还原条件
- 水源水库沉积物中重金属形态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7
- 2010年
- 利用BCR化学连续提取法和EDTA铵盐单一提取法,考察了微生物作用和不同环境条件(灭菌,未灭菌,好氧,厌氧,添加还原药剂Na2SO3)对饮用水源水库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和形态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微生物作用和不同环境条件对沉积物中重金属,特别是对Cd和Pb的含量及各形态(F1、F2和F3)分布有着显著的影响;微生物对有机质的矿化作用以及厌氧条件下的微生物还原作用分别是影响沉积物中Cd和Pb形态分布变化以及上覆水体中铁浓度变化的重要原因.沉积物中Cd和Zn具有潜在环境效应的各形态(F1、F2和F3)含量占总量的比例[(F1+F2+F3)/T]均高于灭菌条件下;以EDTA单一提取法表征重金属的生物可给态含量结果表明,不同重金属的生物可给性差异十分显著,Cd和Pb的生物可给态含量占总量的比例(B/T)最高值分别可达24.96%和39.56%,而Zn和Cr的B/T值均小于5%.沉积物中重金属的[(F1+F2+F3)/T]比值(y)和B/T比值(x)两者之间的线性关系为y=0.96x+0.1388(R2=0.8704);重金属的潜在环境效应程度对沉积物中重金属总量变化趋势有着直接的影响,在沉积物-水界面,随着重金属各形态的潜在环境效应的增强,重金属通过沉积物-水界面由沉积物向上覆水体扩散的程度也随之加剧,对水源水库的水质可造成一定程度的潜在危害.
- 朱维晃黄廷林柴蓓蓓杨鹏药静岚
- 关键词:沉积物重金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