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070283)
- 作品数:10 被引量:44H指数:4
- 相关作者:曹海龙王邦茂杨博丽宋淑莉刘文天更多>>
- 相关机构: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南京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次级胆汁酸与结直肠癌发生的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5
- 2013年
- 次级胆汁酸主要包括脱氧胆酸和石胆酸,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关系密切,尤其是脱氧胆酸,被认为是致癌和促癌因子。结直肠癌的发生是一个多基因、多步骤和多途径的过程,涉及染色体不稳定、基因突变、错配修饰基因失活、多个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异常等。高脂饮食和胆囊疾病均可增加肠腔内次级胆汁酸含量,尤其能使脱氧胆酸水平升高,与结直肠癌发生关系密切,目前次级胆汁酸与结直肠癌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杨博丽曹海龙王邦茂
- 关键词:结直肠癌癌发生脱氧胆酸染色体不稳定细胞信号转导基因失活
- 肠道微生态失衡与大肠肿瘤的发生被引量:7
- 2014年
- 近年来大肠肿瘤发病率明显升高.在大肠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肠道微生态改变发挥着重要作用.肠道菌群与肠黏膜长期直接接触,直接影响肠道内环境的稳态.1990年Mareel将微生态学的概念引入肿瘤研究中,提出肿瘤-宿主生态系统的概念.现就肠道微生态失衡与大肠肿瘤发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王姗曹海龙鄢芳
- 关键词:肠道微生态失衡大肠肿瘤肿瘤发生发展肠道菌群微生态学
- 小檗碱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13年
- 小檗碱用于治疗肠道感染性疾病的历史悠久。近年来,其抗炎、调脂和抗肿瘤等多重药理作用已得到广泛认可。本文旨在对小檗碱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领域尤其是炎症性肠病和结直肠癌方面涉及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宋淑莉曹海龙王邦茂
- 关键词:小檗碱消化系统疾病
- 上消化道腺瘤与结直肠肿瘤相关性的病例对照研究被引量:5
- 2012年
- 目的评估上消化道腺瘤患者中结直肠肿瘤(腺瘤和癌)的患病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至2011年消化内镜检查的患者,选取经病理证实为上消化道腺瘤并且行结肠镜检查的39例作为病例组,选取同期行胃肠镜检查而胃镜示无腺瘤并且性别年龄匹配的7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结直肠肿瘤患病情况的差异。结果病例组结直肠肿瘤的检出率为51.3%(20/39),其中腺瘤的检出率为38.5%(15/39),癌的检出率为12.8%(5/39)。对照组中结直肠肿瘤的检出率为14.1%(11/78),其中腺瘤的检出率为12.8%(10/78),癌的检出率为1.3%(1/78)。病例组结直肠肿瘤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其中结肠腺瘤和结肠癌的检出率也均分别高于对照组(50.0%比12.5%和52.2%比15.2%)。分别将胃、十二指肠腺瘤进行单独比较,亦发现两组结直肠肿瘤检出率均显著高于相应对照组。结论上消化道腺瘤的患者结直肠肿瘤的检出率较高,建议及时行结肠镜检查。
- 朐蕊曹海龙王邦茂王涛
- 关键词:胃腺瘤十二指肠腺瘤
- Min基因突变鼠模型在筛选FAP防治药物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12年
- 家族性结肠腺瘤性息肉病(FAP)是一种以消化道多发性腺瘤性息肉为特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发病主要与腺瘤性息肉病基因(Apc)突变有关。目前尚缺乏疗效理想和安全的FAP防治方法。Min基因突变鼠模型携带Apc突变基因,是FAP防治研究及新药筛选评价的经典模型。此文就近年来应用Apc Min/+小鼠模型筛选出的可用于防治FAP的药物和饮食等因素进行汇总,并对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 张慧曹海龙王邦茂
- 关键词:药物治疗
- 胃底腺息肉的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15
- 2011年
- 目的探讨胃底腺息肉(FGPs)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10年5月间485例FGP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结果胃镜检查发现FGPs患者485例,达同期全部胃镜检查患者数的0.6%,以中年女性多见。临床常以上腹不适(182例,37.5%)和(或)胃食管反流症状(83例,17.1%)及上腹痛(102例,21.0%)等表现行胃镜检查时发现FGPs,胃镜下多表现为胃底(51.3%,249/485)或胃体(34.6%,168/485)、单发(62.3%,302/485)或2~5枚(22.7%,110/485)直径小于5mm的广基隆起。病理为息肉内被覆囊性扩张的胃底腺上皮,伴异型增生8例和肠化生3例。合并十二指肠息肉11例和胃癌1例。幽门螺旋杆菌(坳)检出率为47.8%,与同期胃镜检查人群坳检出率(56.1%)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2)。12例患者进行腺瘤性息肉病蛋白(APC)和环氧合酶-2(COX-2)免疫组化染色,12例APC染色均阳性,COX-2染色阳性9例,阴性3例。结论FGPs与坳感染无明显相关性,可伴有异型增生和肠化生及合并十二指肠息肉,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和免疫组化染色可能有助于对其充分认识和规范化诊治。
- 曹海龙王邦茂姜葵刘文天
- 关键词:息肉螺杆菌
- 小檗碱对Apc(Min/+)小鼠肠道息肉组织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影响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探讨小檗碱对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动物模型 Apc(Min/+)小鼠肠道息肉组织中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和环氧合酶-2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0只4周龄 Apc(Min/+)小鼠均分为小檗碱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对照组正常饮水。小檗碱组饮水中混入0.1%小檗碱。12周后处死小鼠,分离小肠和结肠,计数息肉数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息肉组织中 F4/80、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甘露糖受体(MR)、环氧合酶-2的表达情况。采用 Western 印迹法检测环氧合酶-2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两组间比较行独立样本 t 检验。结果小檗碱组肠道息肉总数(11.50±2.05)、小肠息肉数量(10.50±1.77)、结肠息肉数量(1.00±0.46)均少于对照组(30.63±1.69、28.00±2.00、2.63±0.7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16.727、16.952、3.162,P =0.001、0.001、0.010)。小檗碱组息肉组织间质中 F4/80阳性细胞所占比例[(17.40±4.23)%]低于对照组[(31.24±6.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27,P =0.043)。小檗碱组息肉组织间质中 iNOS 阳性巨噬细胞所占比例[(7.43±1.78)%]高于对照组[(2.72±0.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7.335,P =0.004)。小檗碱组息肉组织间质中 MR 阳性巨噬细胞所占比例[(19.52±1.54)%]低于对照组[(12.63±0.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34,P =0.016)。小檗碱组息肉组织间质中环氧合酶-2阳性细胞所占比例[(3.38±0.51)%]低于对照组[(7.60±0.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7.234,P =0.001)。小檗碱组息肉组织中环氧合酶-2蛋白相对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结论小檗碱可能通过干预 Apc(Min/+)小鼠肠道息肉组织中 TAM 的分化,抑制环氧合酶-2的表达,从而发挥抑制息肉生长的作
- 朴美玉曹海龙杨博丽宋淑莉何娜娜鄢芳周冰王邦茂
- 关键词:小檗碱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环氧合酶2
- 小檗碱对永生化结肠细胞系生长的影响及其机制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 观察小檗碱对永生化结肠细胞系(IMCE)生长的影响,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IMCE细胞在存在及不存在表皮生长因子(EGF)或TNFα的情况下加入小檗碱,以Ki-67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对有增殖活性的细胞进行标记,采用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分析细胞凋亡情况,以Western blot方法检测EGF受体(EGFR)和蛋白激酶B(Akt)及其磷酸化的水平.结果 (1)EGF组的IMCE细胞增殖活性较空白对照组增强,增殖细胞比例为(10.64±1.41)%,EGF+小檗碱组比例为(1.81±0.85)%,显著低于EGF组(P<0.01),小檗碱组比例最低[(0.49±0.42)%].(2)小檗碱组与TNFα组的细胞凋亡比例分别为(8.47±2.52)%和(9.39±2.13)%,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0.27±0.30)%],P<0.01.(3)EGF组的磷酸化EGFR(p-EGFR)明显增加,EGF+不同浓度小檗碱组的p-EGFR呈浓度依赖性下降.(4)TNFα组的磷酸化Akt(p-Akt)增加,TNF+不同浓度小檗碱组的p-Akt表达较TNFα组下降.结论 小檗碱具有抑制IMCE细胞增殖和促进凋亡的作用,这种作用可能与抑制EGFR和Akt磷酸化有关.
- 曹海龙王邦茂鄢芳陈鑫
- 关键词:小檗碱细胞增殖细胞凋亡
- 胃粘膜下肿物的临床特征和内镜治疗效果评价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探讨胃粘膜下肿物(SMT)的临床特点,评价内镜下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8年6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内镜中心接受内镜下治疗的1062例胃SMT患者的临床特征、内镜治疗和随访情况。结果:1144例次肿物平均直径(1.2±0.8)cm,61.7%位于贲门胃底部,71.7%起源于固有肌层。胃肠间质瘤(GIST,37.3%)和平滑肌瘤(33.0%)最多,前者多见于胃底穹隆而后者更常见于胃食管结合部附近(P<0.001)。内镜治疗胃SMT完全切除率92.8%,非完全切除与肿物直径>2 cm(P<0.001)、肿物形状不规则(P<0.05)及肿物边界不清(P<0.01)相关。治疗后随访6~113个月,均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不同类型SMT在胃的分布、起源不同;内镜下治疗胃SMT安全、有效,可成为极低/低危险度GIST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
- 王晓雨俞清翔郑忠青王涛陈鑫曹海龙刘文天王邦茂
-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平滑肌瘤内镜下治疗
- 小檗碱干预Wnt通路抑制Apc(Min/+)小鼠息肉生长的研究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观察小檗碱防治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动物模型Apc(Min/+)小鼠息肉生长的疗效并探讨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将16只4周龄Apc(Min/+)小鼠均分为对照组(不予处理)和小檗碱组(剂量为150mg·kg^-1·d^-1)。12周后处死小鼠,记录小鼠肠道息肉数量、大小及分布。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小鼠肠道息肉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β-链蛋白和细胞周期素D1的表达情况。Western印迹法检测小鼠肠道细胞周期素D1的表达情况。两组间比较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小檗碱组小肠及结肠息肉总数较对照组减少66%(10.38±1.85比30.50±1.73,t=16.727,P〈0.01)。小檗碱组息肉最大径[(1.08±0.65)mm]小于对照组[(1.54±0.62)mm,t=2.114,P=0.041]。小檗碱组小鼠肠道息肉中PCNA阳性细胞比例(44.60%±2.88%)较对照组(65.80%±3.27%)减少32%(t=10.875,P〈0.01),β-链蛋白染色异常细胞比例(43.20%土1.63%)较对照组(63.00%士3.08%)减少31%(t=13.956,P〈0.01),细胞周期素D1阳性细胞比例(24.80%±3.11%)较对照组(54.40%±3.78%)减少54%(t=13.510,P〈0.01)。小檗碱组肠道细胞周期素D1蛋白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结论小檗碱可通过干预wnt通路抑制Apc(Min/+)小鼠肠道息肉的生长,可能成为FAP化学预防的备选药物。
- 宋淑莉曹海龙王邦茂张慧朐蕊杨博丽荆洋高翔
- 关键词:小檗碱腺瘤性息肉WNT蛋白质类疾病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