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KZCX2201)

作品数:3 被引量:55H指数:3
相关作者:祝宝友陶善昌王怀斌张义军张翠华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知识创新工程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地闪
  • 1篇地闪活动
  • 1篇地闪特征
  • 1篇再分析资料
  • 1篇闪电
  • 1篇闪电活动
  • 1篇湿球
  • 1篇湿球温度
  • 1篇年际
  • 1篇年际时间尺度
  • 1篇气温
  • 1篇气温变化
  • 1篇温度
  • 1篇环境温度
  • 1篇NCEP再分...

机构

  • 2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作者

  • 2篇陶善昌
  • 2篇祝宝友
  • 1篇郄秀书
  • 1篇刘亦风
  • 1篇谭涌波
  • 1篇张翠华
  • 1篇吕伟涛
  • 1篇张义军
  • 1篇王怀斌
  • 1篇马明

传媒

  • 2篇高原气象
  • 1篇科学通报

年份

  • 1篇2005
  • 2篇2002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合肥地区地闪特征被引量:12
2002年
根据观测资料 ,分析了利用闪电辐射场信号大容量采集系统观测到的合肥地区地闪回击特征。结果表明 ,每次地闪回击数频率分布并不表现为简单的指数衰减特征 ,回击数在 5次以下的各回击数出现频率几乎相当 ,单次回击地闪的比重只有约 1 5 %。平均地闪回击数为 4 .2次 ,观测到的最大回击数为 1 6次。地闪回击归一化电场强度近似服从对数正态分布。 1 69例首次回击平均电场强度为 9.3V·m- 1 (归一化到 1 0 0km ,下同 ) ,485例继后回击的平均电场强度只有 4 .5V·m- 1 。 480例继后回击与首次回击场强之比平均为 0 .6 ,有 1 8%地闪过程至少有一次比首次回击强的继后回击。相邻两次回击间隔时间呈现对数正态分布特征。观测到的最短回击间隔为 1 .6ms ,约 30 %的回击间隔 >1 0 0ms,在40~ 1 0 0ms之间的回击间隔比重约为 50 %。回击间隔时间与间隔前后回击相对强弱之间存在系统性的变化趋势 ,当两次回击间隔在 40ms以下时总是以‘前强后弱’的回击组合占主导地位 ,相反 ,当回击间隔时间增加到 >1 0 0ms时 ,约 55 %的回击间隔表现为‘前弱后强’的回击组合。
祝宝友陶善昌刘亦风
全球闪电活动对气温变化的响应被引量:20
2005年
在一个更暖的地球上雷电活动是增多还是减少?这是一个备受人们关注、但还不十分清楚的问题.Reeve和Toumi指出:全球陆地和北半球陆地闪电活动对1000hPa湿球温度增加有灵敏的正响应(简称Reeve99).是不是这种响应仅仅限于陆地或者仅仅对于湿球温度呢?全球(包括陆地和海洋)闪电活动对全球地面气温变化的响应情况如何?基于5年或8年星载OTD/LIS闪电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全球和区域闪电活动对温度改变的响应进行了再分析,结果表明:在年际时间尺度上,全球总闪率对全球地面气温的变化是正响应的,灵敏度为17±7%K?1;全球陆地和北半球陆地季平均的闪电频次对地面气温和湿球温度增加也有灵敏的正响应,灵敏度约为13±5%K?1,响应灵敏度比Reeve99的估计值40%K-1要低;但在南半球、热带等其他区域,季平均的闪电频次与地面温度年际变化之间无明显相关.
马明陶善昌祝宝友吕伟涛谭涌波
关键词:闪电活动气温变化NCEP再分析资料湿球温度年际时间尺度
平凉地区对流风暴地闪活动与环境层结因子相关性分析被引量:24
2002年
利用 1997年和 1998年 6~ 8月间在甘肃平凉地区的 3站闪电定位系统所取得的地闪资料与当天早晨探空资料进行了初步的统计分析。分析表明 ,对流风暴中地闪活动与环境层结因子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 ,不稳定度、余额不稳定度 5℃处的环境温度、温度层结中 (中层 )平均相对湿度是影响对流风暴中地闪活动的重要因子 ,对流风暴的地闪活动可通过这些因子进行预报。
张翠华张义军郄秀书王怀斌
关键词:地闪环境温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