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3CBA01801)

作品数:39 被引量:305H指数:11
相关作者:张明军王圣杰李忠勤王杰强芳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3篇天文地球
  • 2篇水利工程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农业科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4篇冰川
  • 10篇气候
  • 6篇降水
  • 5篇气候变化
  • 5篇青藏
  • 5篇青藏高原
  • 5篇流域
  • 4篇老虎
  • 4篇积雪
  • 4篇干旱
  • 4篇冰川变化
  • 3篇同位素
  • 3篇西北干旱
  • 3篇西北干旱区
  • 3篇干旱区
  • 3篇GCM
  • 2篇地形
  • 2篇遥感
  • 2篇雨量
  • 2篇日变

机构

  • 24篇西北师范大学
  • 16篇中国科学院
  • 7篇中国科学院大...
  • 6篇中国科学院西...
  • 3篇兰州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渭南师范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电...
  • 1篇拉彭兰塔理工...

作者

  • 17篇张明军
  • 15篇王圣杰
  • 11篇李忠勤
  • 10篇王杰
  • 5篇秦翔
  • 5篇杨森
  • 5篇杜文涛
  • 5篇强芳
  • 4篇吴锦奎
  • 4篇怀保娟
  • 4篇车彦军
  • 4篇周盼盼
  • 4篇赵培培
  • 4篇陈记祖
  • 4篇陈荣
  • 3篇王璞玉
  • 3篇康世昌
  • 3篇刘雪梅
  • 3篇刘宇硕
  • 3篇张晓鹏

传媒

  • 11篇冰川冻土
  • 4篇干旱区研究
  • 4篇生态学杂志
  • 3篇干旱区资源与...
  • 3篇地理学报
  • 2篇水土保持研究
  • 2篇干旱区地理
  • 2篇自然资源学报
  • 2篇Resear...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大自然
  • 1篇气象
  • 1篇遥感技术与应...
  • 1篇高原气象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

  • 1篇2019
  • 3篇2018
  • 10篇2017
  • 13篇2016
  • 7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3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1960-2012年中国天山山区极端气温的变化特征被引量:11
2015年
根据1960—2012年天山山区海拔1 500m以上的8个气象站点逐日最高、最低气温资料,利用线性倾向估计法、Morlet小波分析、主成分分析法和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该地区9个极端气温指标的时间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冷昼日数、冷夜日数、冰冻日数、霜冻日数、冷持续日数分别以-0.70,-2.36,-1.00,-5.14,-1.12d/10a的趋势减小,而暖昼日数、暖夜日数、生物生长季分别以0.87,2.70,4.03d/10a的趋势增加,气温日较差的年际倾向率为-0.34d/10a;(2)暖昼(夜)日数的变暖幅度大于冷昼(夜)日数;(3)从空间分布来看,极端气温增加或减少的趋势表现出明显空间差异;(4)天山山区近53a来各极端气温指数都在一定的时间序列中存在不同的周期变化,周期变化明显;(5)因子分析的结果表明,除了气温日较差外,各极端气温指数之间均呈现出很好的相关性。
赵培培张明军王圣杰周盼盼刘雪梅王杰
关键词:极端气温
巍巍高原话气候
2016年
青藏高原以其独特的人文和自然景观闻名于世。同时,这里也是科学研究的殿堂,冰川、积雪和多年冻土等冰冻圈奇观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克服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前往探究。高原的冰冻圈不仅孕育了黄河、长江、雅鲁藏布江和澜沧江等大江大河,也记录着这里独特的气候变迁。
杜文涛康世昌
关键词:青藏高原气候变迁自然景观多年冻土冰冻圈
Atmospheric insight to climatic signals of δ^18O in a Laohugou ice core in the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during 1960–2006
2016年
Ice documentation and response to prominent warming, especially after the 1990s, is further investigated because it is concerned whether ice records have absence. A δ^18O series of a Laohugou (LHG) shallow ice core (20.12 m) in the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was reconstructed covering the period of 1960–2006. The ice core δ^18O record had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s with the warm season (May–September) air temperatures at adjacent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and the 500 hPa temperatures in boreal China, indicating that the δ^18O record could be considered a credible proxy of regional temperature. A clear, cold temperature event in 1967 and rapid warming after the 1990s were captured in the LHG δ^18O series, revealing that it could record extreme air-temperature events on both regional and global scales. The LHG δ^18O variations had evident positive correlations with both the summer surface 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 (OLR) in the Mongolia region and the summer meridional wind at 500 hPa in the LHG region during 1960–2006, suggesting that the increased OLR in the Mongolia region might have intensified the Mongolia Low and expanded the pressure gradient to the LHG region (the Shulehe High), which would have pushed the westerlies further north and suppressed southward incursions of cold air into the LHG region, and thus augmented the temperature rise. The regional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difference (1985–2006 minus 1960–1984) suggested that the anticyclone in the Mongolia region might have developed the easterly wind, which transported warmer air from the east toward the LHG region and weakened the cold penetration of the westerlies, resulting in the temperature rise since the middle 1980s.
WenTao DuShiChang KangXiang QinXiaoQing CuiWeiJun Sun
高亚洲地区夏季0℃层高度变化及其影响特征研究被引量:6
2017年
基于探空资料与空间分辨率为3°×3°、2.5°×2.5°、2°×2°、1.5°×1.5°、1.125°×1.125°、1°×1°、0.75°×0.75°、0.5°×0.5°的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运用气候倾向率和线性插补法,分析了1979—2012年高亚洲地区夏季自由大气0℃层高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其与纬度、海拔的关系,以及不同空间分辨率的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与探空实测资料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空间分辨率的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与探空实测资料得到的0℃层高度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普遍表现为上升趋势,并且分辨率为0.75°×0.75°的再分析资料所得的0℃层高度在4800~5000 m之间波动与探空实测资料所得的0℃层高度接近。不同空间分辨率的ERA-Interim再分析数据与探空实测数据得到的0℃层高度有相似的空间分布,并且其空间变化通常与纬度和海拔相关。高亚洲地区0℃层高度表现出了从北到南,从低海拔到高海拔增加的趋势。从1979—2012年将不同空间分辨率的ERA-Interim再分析数据插值到各个站点得到绝大部分站点的内插格点数据与实测资料偏差为负值,也就是说再分析资料得到的0℃层高度与探空实测结果存在冷偏差,并且分辨率相对较高的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与探空实测结果的冷偏差较小的比例更大。
周盼盼张明军王圣杰强芳王杰赵培培
关键词:ERA-INTERIM
祁连山老虎沟流域强消融期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被引量:8
2017年
为定量研究老虎沟流域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利用老虎沟流域1959年和2014年强消融期(7月)的气象、径流数据,分析了强消融期气温、降水、蒸发、冰川消融量、径流(流域的径流深)等的变化,进而探讨了老虎沟流域强消融期气温分布和降水形态、流域蒸发和冰川消融对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老虎沟流域2014年强消融期径流比1959年多159 mm,增加了49.67%。2014年7月平均气温较1959年升高0.38℃,最低气温升高1.34℃。1959年和2014年7月降水量相差较小;老虎沟流域强消融期日降水和日径流之间呈负相关,蒸发量的变化较小,流域内祁连山站的混合态降水比例减少23.01%,导致降水转化为径流的比例增大;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正积温,2014年7月较1959年的正积温高11.71℃·d,主要由于2~4℃的气温日数增多导致正积温增加,从而加剧冰川消融对径流的补给。
张晓鹏秦翔吴锦奎陈记祖王强杜文涛刘宇硕
关键词:冰川径流气候变化
1959-2013年中国境内萨吾尔山冰川变化特征被引量:11
2015年
萨吾尔山冰川条数少,中国冰川编目将萨吾尔山南北坡的冰川分别附入了天山和阿尔泰山区的冰川,不便于冰川变化研究,因此应给予其特殊考虑.鉴于前人工作中鲜有涉及该区的冰川研究,以萨吾尔山区冰川为研究对象,利用地形图、冰川编目数据以及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结合实测探地雷达数据,分析萨吾尔山地区冰川变化特征.通过目视解译结合野外实地观测的方法,得到1959-2013年该区的冰川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总体上,萨吾尔山冰川持续退缩明显,1959-2013年中国境内的冰川面积由17.69 km2退缩为10.13 km2,退缩率42.74%,平均每年退缩0.14 km2;萨吾尔山北坡的冰川退缩率为37.57%,南坡退缩率为72.69%,南坡冰川退缩率基本为北坡的两倍.分析认为,南坡冰川退缩率较高的原因除了与坡向因素有关外,单条冰川面积大小是该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基于木斯岛冰川探地雷达测厚结果,对该冰川体积进行了初步估算并与1959年地形图估算出的体积进行对比,发现该冰川体积减少约44.6%.
怀保娟李忠勤王飞腾王璞玉
关键词:面积变化
全球冰冻圈现状和未来变化的最新评估:IPCC WGI AR5 SPM发布被引量:36
2013年
0引言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评估报告被认为是最具权威的气候系统变化研究结果的综合,其中第一工作组为科学基础,第二工作组为影响和脆弱性,第三工作组为适应对策,第一工作组评估报告要早于其他工作组半年以上.2013年9月23—26日,IPCC第一工作组第12次大会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第一工作组第五次评估报告决策者摘要(IPCCWGIAR5SPM)接受各国政府代表团审议,27日正式发布,标志着该工作组第五次报告的完成.报告全文及技术摘要将由牛津大学出版社于2014年年初出版.本文试图以冰冻圈相关的结果为重点,简要介绍IPCCWGIAR5SPM的一些重要结论.
任贾文
关键词:冰冻圈工作组气候系统IPCC
1972—2013年新疆玛纳斯河流域冰川变化被引量:8
2016年
利用多期遥感资料,分析了新疆玛纳斯河流域1972—2013年的冰川变化,并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72—2013年冰川共退缩了159.02 km2(变化率为-24.61%),海拔3 800~4 200 m之间退缩最为强烈,冰川末端海拔升高明显(41 a间海拔3 200~3 300 m之间的冰川消失)。冰川变化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性,玛纳斯河主源冰川退缩速度最快,左岸次之,右岸退缩速度最慢。从朝向上看,各个朝向的冰川均处于退缩状态,偏东向的冰川退缩面积明显大于其他方向。近40 a,流域冰川总储量减少了59.09~85.94 km^3。与中国天山其他地区冰川相比,该流域的冰川退速率较高,气温升高是该区域冰川退缩的主要原因。
徐春海王飞腾李忠勤王林王璞玉
关键词:冰川变化遥感监测气候背景玛纳斯河流域
近50a祁连山西段大雪山和党河南山的冰川变化被引量:19
2014年
以祁连山西段大雪山和党河南山冰川为例,利用1957/1966航摄地形图、1994年Landsat TM遥感影像、2000年ASTER影像、2010年的SPOT5影像及数字高程模型,运用RS和GIS对祁连山西段大雪山和党河南山冰川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57/1966-2010年研究区冰川面积缩小了17.21%,冰储量减小了24.1%。其中,1957-2010年间大雪山冰川面积缩小了16.03%(0.30%/a),平均每条冰川缩小0.133 km^2,末端平均退缩181 m(3.4 m/a),冰储量减小了22.4%;1966-2010年间党河南山冰川面积缩小了18.32%(0.42%/a),平均每条冰川缩小0.111 km^2,末端平均退缩159 m(3.6 m/a),冰储量减小了25.7%。大雪山南北坡冰川面积分别减小了22.82%和15.51%,党河南山南北坡冰川面积分别减小了22.39%和16.76%,总体来看,南坡冰川退缩幅度强于北坡。分析认为,气温上升是研究区冰川退缩的主导因素。与祁连山东、中部冰川变化相比,研究区冰川面积缩小幅度相对较小,这是区域气候差异、冰川规模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于国斌李忠勤王璞玉
关键词:遥感冰川变化分形祁连山西段
青藏高原东北部老虎沟流域强消融期冰川径流及其温度日变化特征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根据老虎沟冰川流域2011年强消融期(强消融期指7-8月份)的水文气象资料,分析了老虎沟冰川流域径流及径流温度的日变化过程和径流、径流温度与气温、降水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老虎沟冰川流域7月气温在早晨8:00左右最低,17:00达到最高;7月冰川径流在10:00左右最小,在18:00左右达到最大值。7月流量最高值约滞后气温最高值1h左右,流量最低值约滞后气温最低值2h左右;降水对径流既有正反馈也有负反馈,降水发生时,流量有可能增加也有可能减少。冰川径流温度主要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前一天晚上20:00左右到8:00左右,这段时间的冰川径流温度变化很小,且温度始终处于低值;从8:00到12:00径流温度持续升高,12:00左右径流温度达到日最高值;12:00到20:00左右径流温度逐渐缓慢降低。径流温度和气温之间有较一致的起伏关系,但是冰川径流某一时刻的平均温度起伏很小且温度低,最低温度为0.1℃、最高温度为0.9℃。
张晓鹏秦翔吴锦奎王强杜文涛刘宇硕陈记祖张雪艳谢小龙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北部径流日变化特征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