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河北省省校合作基金(042201109)

作品数:3 被引量:22H指数:2
相关作者:李慧敏张爱民刘冬成赵凤梧戴茂华更多>>
相关机构:河北省农林科学院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省校合作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新种质
  • 2篇硬粒
  • 2篇硬粒小麦
  • 2篇杂交
  • 2篇普通小麦
  • 2篇种质
  • 2篇种质创新
  • 2篇小麦
  • 1篇远缘
  • 1篇远缘杂交
  • 1篇杂交培育
  • 1篇杂种
  • 1篇杂种优势
  • 1篇属间杂交
  • 1篇千粒重
  • 1篇种间
  • 1篇种间杂种
  • 1篇种间杂种优势
  • 1篇粒重
  • 1篇间杂种

机构

  • 3篇河北省农林科...
  • 3篇中国科学院遗...

作者

  • 3篇刘冬成
  • 3篇张爱民
  • 3篇李慧敏
  • 2篇赵凤梧
  • 1篇宋聪敏
  • 1篇戴茂华
  • 1篇赵风悟

传媒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河北农业科学
  • 1篇核农学报

年份

  • 2篇2006
  • 1篇2005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普通小麦与硬粒小麦种间杂交培育抗干热风新种质研究被引量:7
2005年
对普通小麦(T.aestivum)与硬粒小麦(T.durum)的正反杂交后代进行了连续7 a的研究.结果表明:(1)普通小麦、硬粒小麦间具有一定的可杂交性.正交(普通小麦/硬粒小麦)结实率为24.35%,反交(硬粒小麦/普通小麦)结实率为33.33%,与品种间杂交结实率80.2%相比,差异达极显著水平.F1发芽率分别为19.64%和22.06%,大部分杂交种因种子瘪瘦或败育无发芽力.(2)无论正交及反交,F1表现较大的生长繁茂性和100%不育.小孢子发育可通过四分体阶段,败育主要发生在单核细胞期,分别占82.37%和88.62%,其余为二核期败育的圆败花粉细胞.(3)普通小麦/硬粒小麦//普通小麦回交F1群体82株,育性全部恢复,后代无不育株出现.硬粒小麦/普通小麦//普通小麦回交BC1群体52株,8株表现不育,继续回交,BC2育性全部恢复.(4)对可育自交后代进行选择,获得株高45~120 cm、穗长5~12.5 cm、主茎穗粒数60~105 粒、千粒重33~61.22 g,矮秆、大穗、多小花、高千粒重的优质变异株系370个.(5)对变异后代进行干旱胁迫处理,并在自然干热风条件下进行选择,培育出319个籽粒饱满度1级、千粒重40~61.22 g、高抗干热风的种质资源.
赵凤梧李慧敏刘冬成张爱民
关键词:普通小麦硬粒小麦种质创新
利用普通小麦、硬粒小麦种间杂种优势选育高千粒重新种质研究被引量:13
2006年
为了提高千粒重,连续8年对普通小麦(T.aestivum)和硬粒小麦(T.durum)的正反交后代进行种质创新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普通小麦、硬粒小麦种间杂种优势,是实现种质创新,培育高千粒重新种质的一条有效途径,在入选的319个子粒饱满度一级的株系中。260个株系千粒重超全国小麦黄淮区域试验对照品种石4185(亲本),占入选株系的81.5%,其中,最高千粒重为61.22g,超亲优势为46.28%;正交、反交后代在该性状上无差异,表明子粒千粒重与细胞质无关;目前已选育出抗旱、抗病、农艺性状优良,千粒重40.1~61.22g的株系263个,可直接用于小麦遗传育种研究及新品种选育。
李慧敏赵凤梧戴茂华刘冬成张爱民
关键词:普通小麦硬粒小麦杂种优势千粒重种质创新
高粱与旱稻属间杂交部分遗传物质导入的F_3及BC_1表型鉴定被引量:2
2006年
以高粱(S.BICOLOR)为母本、旱稻(O.SATIVA)为父本进行属间杂交,F1出现双亲没有的短芒和黄色柱头新性状,并能在F2、F3及BC1稳定遗传。F3在株高、穗长、穗型、分蘖性等性状上仍疯狂分离,并出现父本白色籽粒单株。BC1在株高、分蘖二性状上接近父本,回交效应非常明显,T测定无差异,并出现多子房新性状。高梁与旱稻杂交及回交,能创造变异,产生新性状,对创造矮秆、优质、多子房新种质十分有效。然而,二者杂交后代主体性状仍似母本,只表现父本少数性状,属于部分遗传物质导入。
赵风悟李慧敏宋聪敏刘冬成张爱民
关键词:旱稻远缘杂交表型鉴定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