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常州市卫生局指导性科技项目(WZ201018)

作品数:2 被引量:7H指数:2
相关作者:聂斌蔡雷铭王坚倪昕晔于静萍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医科大学江苏省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常州市卫生局指导性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骨骼肌
  • 2篇病理
  • 1篇电子线
  • 1篇新西兰兔
  • 1篇照射
  • 1篇脂肪来源干细...
  • 1篇兔骨骼肌
  • 1篇兔模型
  • 1篇细胞修复
  • 1篇骨骼
  • 1篇干细胞
  • 1篇干细胞修复
  • 1篇高剂量
  • 1篇高剂量照射
  • 1篇病理学
  • 1篇病理学研究
  • 1篇病理研究
  • 1篇超微
  • 1篇超微病理
  • 1篇超微病理研究

机构

  • 2篇江苏省人民医...
  • 2篇南京医科大学

作者

  • 2篇倪新初
  • 2篇曹秀峰
  • 2篇孙苏平
  • 2篇孙威
  • 2篇孙志强
  • 2篇于静萍
  • 2篇倪昕晔
  • 2篇王坚
  • 2篇蔡雷铭
  • 2篇聂斌

传媒

  • 2篇中华放射医学...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2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脂肪来源干细胞修复骨骼肌放射损伤的病理学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 观察CM-Dil标记的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SCs)植入放射损伤骨骼肌后的病理学改变,探讨ASCs对兔骨骼肌放射损伤的修复影响.方法 64只新西兰兔单侧臀部予9 MeV电子线单次照射80 Gy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SCs组和磷酸盐缓冲液(PBS)组,每组32只,照射24 h后照射侧分别肌肉注射1 ml含5×107/ml标记后ASCs的PBS悬液和1 mlPBS缓冲液,未照射一侧作为各组正常对照.分别于照射后1、4、8和26周收集各组实验动物肌肉标本.观察标记后ASCs在骨骼肌组织中的分布及迁移,分析骨骼肌损伤病理学分级,观察4和26周时肌组织超微病理结构改变.结果 标记后的ASCs能在损伤部位迁移.ASCs组受照射骨骼肌组织病理损伤分级较PBS组在照射后1、4、8、26周显著减低(U=11.5、12.0、11.0,P<0.05).ASCs组26周时再生肌细胞数(27.01土9.36)显著高于PBS组(5.23 土4.23)(t=15.12,P<0.05).ASCs组4和26周肌原纤维损伤程度较PBS组轻,26周ASCs组肌细胞肌间隙可见肌原纤维状结构增生.结论 ASCs能减轻受照射骨骼肌的病理组织学损伤,促进肌卫星细胞的代偿增生、再生肌组织,可能是修复骨骼肌放射损伤的部分机制.
孙威倪新初孙苏平于静萍王坚聂斌孙志强倪昕晔蔡雷铭曹秀峰
关键词:脂肪来源干细胞骨骼肌兔模型
高剂量照射兔骨骼肌放射损伤的超微病理研究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建立新西兰兔骨骼肌高剂量照射放射损伤模型,研究病理改变。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8只新西兰兔分为照射组和对照组。照射组给予9MeV电子线一次性照射单侧臀部80Gy,分别于照射后1个月及6个月时取照射区骨骼肌组织,应用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其病理变化。结果照射后1个月:光镜下肌细胞变性及坏死,肌间出血明显;电镜下肌细胞内见变性的肌原原纤维肿胀,明暗带结构不清,坏死区呈电子密度深浅不一的无定形区,线粒体肿胀、空泡变性。照射后6个月:光镜下肌细胞变性及坏死较1个月时明显,坏死区可见核碎裂,部分肌间血管管壁增厚、管腔闭塞,神经纤维退行性变,肌间纤维组织增生;电镜下变性区肌丝大量丢失,肌节萎缩,无定形坏死区范围增大,核内染色质减少、边集,胶原原纤维增生明显,线粒体异常增生。结论9MeV电子线一次性照射80Gy照射兔骨骼肌后,骨骼肌细胞线粒体损伤、肌间血管及神经损伤可能是促进肌细胞及变性坏死的重要因素。
孙威倪新初孙苏平蔡雷铭于静萍王坚聂斌孙志强倪昕晔曹秀峰
关键词:新西兰兔骨骼肌电子线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