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505011)

作品数:7 被引量:114H指数:5
相关作者:杨引明陈永林曹晓岗邬锐徐秀芳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市气象局上海市卫星遥感与测量应用中心民航华东空管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科技厅社会发展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天文地球

主题

  • 5篇暴雨
  • 4篇梅雨
  • 3篇气旋
  • 3篇热带
  • 2篇低涡
  • 2篇中尺度
  • 2篇中尺度低涡
  • 2篇数值模拟
  • 2篇特大暴雨
  • 2篇热带低压
  • 2篇中气旋
  • 2篇梅雨锋
  • 2篇环流
  • 2篇环流背景
  • 2篇MCC
  • 2篇长江
  • 2篇大暴雨
  • 2篇值模拟
  • 1篇雨期
  • 1篇湿位涡

机构

  • 4篇上海市气象局
  • 3篇上海市卫星遥...
  • 2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山东省气象局
  • 1篇上海市气候中...
  • 1篇民航华东空管...

作者

  • 5篇杨引明
  • 3篇曹晓岗
  • 3篇陈永林
  • 2篇王智
  • 2篇谷文龙
  • 2篇刘洁
  • 1篇丁金才
  • 1篇叶其欣
  • 1篇黄宁立
  • 1篇李春虎
  • 1篇杨露华
  • 1篇姚祖庆
  • 1篇沈愈
  • 1篇徐秀芳
  • 1篇邬锐
  • 1篇朱雪松
  • 1篇王咏青
  • 1篇刘敏

传媒

  • 2篇应用气象学报
  • 1篇气象科学
  • 1篇高原气象
  • 1篇热带气象学报
  • 1篇山东气象
  • 1篇Journa...
  • 1篇中国气象学会...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8
  • 4篇2007
  • 3篇2006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梅雨锋中尺度低涡暴雨系统中的涡旋Rossby波
本文采用实况统计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1999年至2005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期间23个低涡暴雨过程进行分析得出:大部分低涡降水区基本流场都存在二次切变或者非线性切变,而这种情况正是涡旋Rossby波产生的物理根源,...
谷文龙杨引明刘洁姚祖庆
关键词:涡旋ROSSBY波数值模拟
文献传递
台风碧利斯的位涡场分析被引量:4
2007年
利用WRF数值模式对2006年7月14—15日由0604号登陆台风碧利斯(Bilis)引发的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这次暴雨产生的原因。结果表明:台风自身的非对称结构是暴雨维持的机制;位涡倾斜下传致使深对流出现;低层暖湿空气沿湿等熵面的爬升与下沉冷空气交汇,对流强烈发展,产生暴雨。
谷文龙王咏青李春虎
关键词:台风位涡湿位涡数值模拟
长江下游梅雨期低涡统计分析被引量:23
2010年
应用1998—2005年长江下游地区常规观测资料,结合卫星云图和中尺度数值模拟结果,对该时段发生在长江下游的局地生成中尺度低涡活动进行统计,并对低涡生成大尺度环境场及物理量参数进行合成诊断分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期暴雨预报提供实际参考。结果表明:长江下游地区中尺度低涡主要形成于大别山山脉及山脉两侧的高能高湿的环境条件中,槽前的正涡度平流输送是低涡形成的必要条件之一。长江下游地区中尺度低涡一般存在于700 hPa以下的对流层低层,水平尺度普遍在400 km之内,形成后沿东北方向移动,在山东北部沿海入海,或沿东南方向移动在江苏南部到浙江北部沿海入海,在陆地上的生命期一般小于48 h,但70%以上的低涡都在长江下游地区触发中尺度对流系统发展而产生暴雨。暴雨区主要发生在低涡的南侧或东南侧,高低层急流配置、低层水汽输送和地形条件对低涡暴雨的触发具有重要作用。
杨引明谷文龙赵锐磊刘洁
关键词:中尺度低涡梅雨锋暴雨
基于GPS/Pwv资料的上海地区2004年一次夏末暴雨的水汽输送分析被引量:45
2006年
本文应用GPS探测的可降水水汽资料Pwv对上海地区2004年一次夏末暴雨的水汽输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的水汽输送路径有两条,一条是西南水汽输送路径,一条是东南水汽输送路径。指出边界层的偏东急流是此次暴雨过程的主要增雨机制。分析还表明:每30 min一次的GPS/Pwv资料能直观地、及时地反映大气中水汽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GPS/Pwv资料随时间的演变特征与降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GPS/Pwv的散度资料可以反映大气中水汽的辐合、辐散分布情况。
杨露华叶其欣邬锐黄宁立徐秀芳
关键词:水汽输送暴雨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TROPICAL CYCLONES AND ASSOCIATED SYNOPTIC SYSTEMS ON STRONG MEIYU IN SHANGHAI
2006年
With the methods of correlation and composite analyses, Ju et al. discuss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w-frequency oscillation in the summer monsoon region in East Asia and droughts/flood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found that strong monsoon years usually cause more rain in the region. Studying the interdecadal variation of precipitation in three rain zones over south China, the valley of Yangtze River and north China, Tan et al. showed that mid- and higher- latitude circulation and SST have important effect on the precipitation associated with summer monsoon in east China. With data of north Pacific SST and characteristic subtropical high, Cai et al.discovered that the anomalies of precipitation distribution in rainy seasons were directly affected by the activity of the subtropical high. As shown in an observational study, anti-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the rainfall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during the Mei-yu season and the frequency of TCs in northwest Pacific, including the South China Sea, in the prime of summer . The less active maritime TCs are, the more southward the westerly zone is over the Asian mid- latitudes. It is favorable for the Southwest Monsoon to transport moisture towards the region the Yangtze and Huaihe Rivers and for frontal rains to stagnate over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increasing the rainfall during Mei-yu. Otherwise, the mid-latitude westerly is located more northward, frontal rains develop north of the Yangtze River, the Mei-yu season shortens and rainfall decreases. Statistically studying the effect of South China Sea TCs and directionturning TCs on the Mei-yu season from 1980 to 1991, Kang et al.showed that 85% of the TCs had significant effect on Mei-yu and 35% of them would cause it to end. In addition, the Chinese meteorologists have long noted the cut-off role of TCs in the transportation of moisture by Southwest Monsoon to the Mei-yu fronts in the Yangtze and Huaihe Rivers. They found that TCs acti
陈永林曹晓岗
关键词:MEIYU
上海“0185”特大暴雨的中尺度强对流系统活动特征及其环流背景的分析研究被引量:26
2007年
通过对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GMS-5卫星云图和多普勒雷达等气象资料分析发现,2001年8月热带低压在福建北部登陆,途经江苏无锡、常熟时,其南侧西南气流与沪浙沿海的东南风形成切变线。受源源不断地水汽输送和切变线动力抬升作用,热带低压南侧不断产生β-中尺度强对流回波带,它们形成后随热带低压气旋性环流向东移动,在上海城区附近辐合形成β-中尺度强对流回波群,在卫星云图上呈现出以此为核心的中尺度对流辐合体(MCC)。分析表明,受水汽凝结、潜热释放这种正反馈机制作用,在热带低压东南侧大尺度切变线中段北侧派生出一个独立、完整的近地面β-中尺度的气旋性环流,它就是MCC的内核,直接造成了上海“0185”特大暴雨的发生。
陈永林杨引明曹晓岗王智
关键词:热带低压MCC中气旋
热带气旋及相关天气系统对上海强梅雨的影响分析被引量:9
2006年
通过对1996年和1999年上海强梅雨的分析,发现在强梅雨年的梅雨期内140°E以西的西北太平洋上无热带气旋(以下简称TC)活动,使副高脊线和梅雨锋得以持久稳定,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长时间强(多)梅雨。研究还表明,强梅雨年的副高脊线比常年偏北1~4个纬距,梅雨量的多少与副高、西风带系统的强弱、系统稳定控制的时间长短及其系统相互作用的位置有关。
陈永林曹晓岗
关键词:梅雨热带气旋副高
长江三角洲地区GPS大气可降水量统计特征分析被引量:10
2008年
利用近7年来(2002—2008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基GPS网观测的大气可降水量资料,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大气可降水量的气候特征,重点对梅雨期的大气可降水量特征及其与强降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长江三角洲地区PWV分布总体呈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分布特征,夏半年平均PWV高于冬半年20 mm左右,且长江三角洲地区南北向水汽梯度大于东西向,说明偏南气流对该地区的水汽输送作用较明显;PWV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大气可降水量最大值均出现夏季的8月份,最小值出现冬季的1月份,且春、秋季节内各月间的PWV变化幅度较大,而夏、冬季内各月间的PWV变化较稳定;其次,长江三角洲地区PWV没有显著周期性年际变化和日变化特征。此外,PWV与梅雨期强降水量之间有明显关联,当梅雨期PWV值迅速由低值上升到60 mm以上时,或在强降水之后,PWV值并没有明显回落,仍然维持在高值时,极容易产生强降水,这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强降水量预报提供了一种新的信号。
杨引明朱雪松刘敏丁金才沈愈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大气可降水量梅雨期强降水
上海“0185”特大暴雨的中尺度强对流系统的活动特征及其环流背景的分析研究
通过对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GMS-5卫星云图和多普勒雷达等气象资料分析发现,2001年序号9热带低压登陆途经江苏无锡、常熟时,其南侧西南气流与沪浙沿海环境东南风形成切变线。受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和切变线动力抬升作用,...
陈永林杨引明曹晓岗王智
关键词:热带低压MCC中气旋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