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卫生局青年科研基金(024Y14)
- 作品数:7 被引量:15H指数:3
- 相关作者:石军池田和真李晓浦权王敏更多>>
- 相关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冈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卫生局青年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外周血单核细胞诱导的CD123+髓系树突状细胞的特性研究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探讨体外髓系培养体系中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CD123+髓系树突状细胞(mDC)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分离健康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用重组的粒/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素4(IL-4)将其诱导为树突状细胞(DC)。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304、CD123和CD11C的表达,并用间接免疫磁珠法将其中CD123+DC加以分离纯化;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CD123+DC形态;ELISA法检测CD123+DC的IL-12分泌量;葡聚糖吞噬试验和3H-TdR渗入法分别检测CD123+DC的吞噬功能和对同种异体T细胞的刺激能力。结果:外周血单核细胞经GM-CSF和IL-4诱导7d后,细胞表面高度表达CD86和CD11C,中等量表达CD1a和CD123,低表达CD83,丧失CD14的表达,其中,CD123和CD11C均匀分布于DC表面。免疫磁珠纯化后的CD123+DC呈现典型的不成熟DC形态,除细胞体积较小外,其表面突起类似于CD123-DC。CD123+DC仅微量分泌IL-12,其吞噬能力强于CD123-DC(P<0.05),但抗原刺激功能低于后者(P<0.05)。结论:GM-CSF和IL-4培养体系中的CD123+DC可能是DC分化发育过程中更早期的未成熟mDC,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
- 石军王敏万云池田和真
- 关键词:CD123
- 变应原免疫疗法的机制研究进展
- 2007年
- 变应原免疫疗法(allergen immunotherapy,AIT),又称脱敏疗法,它是目前治疗过敏性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经过近百年的临床实践应用,已经取得了肯定的治疗效果,但其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本文就AIT的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俞雪郭胤仕
- 关键词:变应性疾病
- IFN-γ激活的脐血树突状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 2004年
- 石军池田和真李晓周立宇苏基莹浦权
- 关键词:IFN-Γ脐血树突状细胞杀伤作用细胞膜
- 激活的脐血树突状细胞对肿瘤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被引量:6
- 2004年
- 探索脐血树突状细胞 (DC)在γ干扰素 (IFN γ )及细菌脂多糖 (LPS )激活前后对肿瘤细胞杀伤活性的差异。分离健康脐血单核细胞 ,用重组粒单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 CSF )、白介素 4 (IL 4 )和α肿瘤坏死因子α (TNF α )诱导为DC。于诱导第11天在合成培养基中加入LPS或IFN γ继续培养 12h ,将其激活。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共刺激分子的改变 ,以明确LPS或IFN γ对DC的不同刺激作用 ;同时 ,以恶性血液病细胞株Jurkat及Daudi为靶细胞 ,以不同效靶比 (E∶T )与DC共同培养 18h ,采用51Cr释放试验检测DC激活前后抗肿瘤活性的差异。结果 (1)LPS及IFN γ可不同程度地上调DC表面CD86、CD80、CD83及CD1a的表达 ,尤以LPS刺激组明显 ;(2 )DC在未加刺激因子前能有效杀伤Jurkat细胞 ,在效靶比为 2 0∶1时 ,LPS或IFN γ可使其杀伤活性进一步提高至 5 0 0 %、 36 9% ,均与未加刺激因子前有显著差异 (P <0 0 0 1,P <0 0 2 5 ) ;(3)在效靶比为 2 0∶1时 ,LPS可使DC对Daudi的杀伤率提高至 19 8% (P <0 0 2 5 ) ,而未加刺激因子组及IFN γ刺激组DC对Daudi在任何效靶比均未显示明显的杀伤作用。LPS或IFN
- 石军池田和真藤井伸治李晓浦权
- 关键词:脐血树突状细胞肿瘤细胞细胞杀伤作用Γ干扰素细菌脂多糖
- 人外周血CD123^+髓系树突状细胞的体外诱导及生物学特性研究被引量:2
- 2007年
- 树突状细胞(DC)是功能强大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根据其表面标记,DC分为髓系DC(myeloid-DC,mDC)和浆细胞样DC(plasmacytoid-DC,pDC)两个大的亚群,前者主要用于抗肿瘤免疫治疗,后者主要参与免疫耐受。最近,在体外诱导的mDC表面发现淋巴系D-C特异性标记CD123的高度表达,但这群兼具髓系和淋巴系标记的DC是否为一个特殊的亚群尚未见报道。
- 石军万云王敏池田和真
- 关键词:体外诱导生物学特性髓系人外周血专职抗原提呈细胞抗肿瘤免疫治疗
- IFN-γ激活的树突状细胞对患者急性髓性白血病细胞的杀伤作用被引量:3
- 2005年
- 为检测干扰素γ(IFNγ)激活的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对患者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细胞的直接杀伤活性并探讨其杀伤机制,分离健康供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用重组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白细胞介素4诱导生成DC。于诱导第7天在合成培养液中加入IFNγ继续培养12小时,将其激活。从6例初发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作为靶细胞,以不同效靶比与DC共同培养18小时,采用51Cr释放试验检测DC激活前后抗肿瘤活性的差异。同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C表面共刺激分子,细胞膜及细胞内Fas配体(FasL)、TNFα及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的改变,以明确IFNγ激活的DC对肿瘤细胞直接杀伤活性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IFNγ可增强DC对AML细胞的杀伤活性,在效靶比为20∶1时杀伤率为(33.8±1.6)%,与未加刺激因子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IFNγ可上调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6和CD83的表达;IFNγ刺激后,DC细胞内TRAIL表达明显增强,但其在细胞表面仍呈现低表达,而细胞内及细胞表面FasL及TNFα在IFNγ刺激前后均无明显变化。结论:IFNγ激活的DC可有效杀伤患者AML细胞,其作用机制与DC的成熟及TRAIL凋亡途径部分相关,而与FasL及TNFα凋亡途径无关。
- 石军张毅苏基莹李晓浦权池田和真
- 关键词:IFN-Γ树突状细胞急性髓细胞白血病肿瘤杀伤活性
- 脐血CD123^+髓系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被引量:1
- 2007年
- 探讨人脐血单核细胞在髓系树突状细胞(DC)体外诱导体系中获得的CD123+髓系DC的生物学特性。分离脐血单核细胞,用人重组的粒/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IL-4将其诱导为DC。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123和CD11c的表达,并用间接免疫磁珠法将其中CD123+DC加以分离纯化;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倒置显微镜观察CD123+DC形态;3H-TdR渗入法检测CD123+DC对同种异体T细胞的刺激能力。脐血单核细胞经GM-CSF和IL-4诱导7 d后,细胞表面高度表达HLA-DR、CD86、CD11c和CD123,低表达CD83,丧失CD14的表达,其中CD123和CD11c均匀分布于DC表面。免疫磁珠纯化后的CD123+DC呈现不成熟DC形态,除细胞体积较小外,其表面突起类似于CD123?DC。CD123+DC能明显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但其刺激能力较CD123?DC组低(P<0.05)。GM-CSF和IL-4培养体系中的CD123+DC可能是DC分化发育过程中更早期的未成熟髓系DC,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
- 石军黄亚娟万云王敏池田和真
- 关键词:CD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