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基金(292006312D11033)
- 作品数:10 被引量:121H指数:7
- 相关作者:杨君兴陈小勇潘晓赋李再云王晓爱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基金全球环境基金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面上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滇池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grahami)与抚仙金线鲃(S.tingi)肌肉营养成分初步分析被引量:3
- 2013年
- 该文对滇池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grahami)和抚仙金线鲃(S.tingi)肌肉营养成分的分析表明:两者肌肉(鲜样)中的蛋白质含量分别为21.7%和20.6%,粗脂肪含量分别为3.43%和2.66%,氨基酸总量分别为19.23%和17.67%。其中,必需氨基酸含量分别为其各自氨基酸总量的44.08%及43.69%,必需氨基酸指数则分别为70.00%和65.99%。两者的氨基酸构成比例基本符合FAO/WHO标准,且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蛋氨酸+胱氨酸。对于矿物质含量而言,滇池金线鲃K、Na含量均高于抚仙金线鲃,Zn含量低于抚仙金线鲃,而其他矿物质含量则无显著差异。该结果表明,滇池金线鲃和抚仙金线鲃肌肉均为优质食品,且前者的营养品质更优。
- 赵亚鹏潘晓赋杨君兴陈小勇李再云王晓爱
- 关键词:滇池金线鲃营养成分
- 滇池金线鲃、西畴金线鲃及其杂交F1代的形态分析被引量:2
- 2015年
- 根据传统形态度量学和框架结构形态学法测量了15月龄的杂交F1代(滇池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grahami♀×西畴金线鲃S.xichouensis♂)以及滇池金线鲃(S.grahami)和西畴金线鲃(S.xichouensis)的10项传统可量性状数据和24项框架结构数据以及鳍条、侧线鳞和脊椎骨等可数性状数据。并用方差分析和多元统计分析法(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三者的传统可量性状和框架结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三者的可数性状差别不大,杂交F1代体表花纹与双亲相比发生一定变化。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杂交F1代的形态与母本滇池金线鲃形态较为相似。采用逐步判别分析方法建立了3种鱼的判别函数,判别准确率较高(90%,90%,100%)。主成分分析结果及主成分散点图显示:三者均有重叠区域不容易从形态上清楚分开,但杂交F1代明显更接近母本滇池金线鲃。结合方差分析和主成份分析发现杂交F1代与双亲不同的性状主要集中在头部和尾部。
- 赵婷怡潘晓赋陈小勇杨君兴
- 关键词:杂交形态学
- 滇池金线鲃亲鱼培育、繁殖力以及卵径大小与胚胎存活率的关系被引量:18
- 2011年
- 2007—2010年,对滇池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grahami)进行了亲鱼培育、繁殖力和卵径(egg diameter,ED)大小的研究。滇池金线鲃的催产率、核偏位率和孵化率分别由2007年的25.2%、61.5%和30.4%到2010年的91.3%、85.2%和44.5%。四年间这3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催产率提高的幅度最大。提供适合滇池金线鲃营养全面的饵料可以保证亲鱼培育的最佳效果,获得高质量的鱼卵和鱼苗。滇池金线鲃绝对怀卵量与体长的关系是F=0.0004826SL3.166(R2=0.6424,P<0.05)。四年来滇池金线鲃的平均产卵量为(2118.4±899.1)粒,平均绝对怀卵量为(2402.9±881.9)粒,平均相对怀卵量为(70.4±20.8)粒。产卵量、绝对怀卵量和相对怀卵量都有随着体长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卵的大小与胚胎存活相关,在胚胎发育的前两天,不同批次胚胎的死亡呈现一种稳定的或低的死亡率;而后5~7d不同大小的卵呈现不同的死亡率,即小的卵具有更高的死亡率;而卵径>2.0mm的胚胎死亡率趋于稳定;大的卵有更高的生存潜力,能保证仔鱼开口前继续完善身体器官的形成或发生所需要的能量。
- 潘晓赋杨君兴陈小勇李再云
- 关键词:滇池金线鲃亲鱼培育繁殖力
- 滇池金线鲃形态度量学分析(Cypriniformes:Cyprinidae)被引量:14
- 2009年
- 运用多变量形态度量学和框架结构形态学的方法,测量了采自滇池流域6个不同地点的149尾滇池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grahami)的标本。应用多变量形态度量学分析,选择了20个框架结构性状和19个常规性状,进行主成成分分析。主成成分分析结果的散布图显示,6个不同地点的标本聚在一起没有分开,表明滇池金线鲃的各居群之间在可数性状和可量性状上均未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说明滇池金线鲃在形态上还未发生明显的种下分化。
- 闵锐叶莲陈小勇杨君兴
- 关键词:滇池金线鲃主成分分析滇池
- 池塘养殖环境下滇池金线鲃仔稚鱼的食性转化与生长被引量:11
- 2009年
- 2008年3月-2009年3月,把35000尾滇池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grahami)仔稚鱼分别饲养于3个池塘进行对比饲养研究。密度分别是:P1为208尾/m^3;P2为167尾/m^3;P3为41尾/m^3。饲养期间采用相同的管理措施。每天数据收集采用:在仔鱼孵化后的5~16d的每天8:00和18:00从每个育苗池中捞取5~8尾仔鱼进行测量分析。仔鱼开口30d后,每月从培育池各捞取15尾,测量全长和体重。研究发现,滇池金线囟巴仔鱼的开口时间为孵化后的5d,混合营养期3~5d,这与初孵的滇池金线囟巴仔鱼的全长和卵黄囊较大有关。在容易造成仔鱼大量死亡的混合营养期,通过采用浆状物一轮虫一人工混合饲料的方式,大幅度提高了滇池金线鲍仔稚鱼的存活率,孵化一年后的滇池金线自巴稚鱼存活率可达82.7%。经过一周年的饲养,滇池金线鳃稚鱼的体重由(0.027±0.01)g(0.003~1.22)增长到(8.83±0.54)g(3.7~16.7),月均增重为0.73g;全长由(15.8±0.30)mm(11.5~20.0)增长到(91.6±1.67)mm(75.0~16.0),全长月均增长6.32mm。滇池金线自巴稚鱼全年全长的增长呈线性相关,y=9.82±7.05month(R^2=0.9891);全年体重的增长呈指数关系,y=0.0158month^2.54(R^2=0.9939)。
- 潘晓赋杨君兴李再云陈小勇
- 关键词:滇池金线鲃仔稚鱼
- 中国淡水鱼类人工增殖放流现状被引量:44
- 2013年
- 随着鱼类资源的持续衰退以及保护水产学的兴起,鱼类人工增殖放流已由传统渔业增殖发展成为特有珍稀鱼类种群恢复的主要技术手段。近年来,我国淡水鱼类人工增殖放流涉及水系多、规模大且种类丰富,取得了显著效果并积累了大量基础资料和经验。为深入开展人工增殖放流基础研究,规范技术并提升生态效益,该文收集整理了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分别从基础理论、塘养种群管理及效果评价等方面阐述人工增殖放流的理论背景,并结合我国"四大家鱼"、中华鲟、胭脂鱼、滇池金线鲃及其他珍稀濒危鱼类人工增殖放流现状,讨论了野外监测和效果评价的作用和意义,提出放流种群遗传局限性、数量和规格权衡以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权衡等问题,旨在为相关研究和人工放流实践提供系统资料。
- 杨君兴潘晓赋陈小勇王晓爱赵亚鹏李建友李再云
- 关键词:淡水鱼类人工繁殖增殖放流
- 滇池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grahami)耳石的茜素红及茜素络合物标志被引量:15
- 2013年
- 该文使用不同浓度梯度(50~200 mg/L)和浸泡时间(4~24 h)的茜素络合物(ALC)及茜素红(ARS)水溶液对6、20及90日龄滇池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grahami)仔稚鱼进行标志。两种标志物均能在其耳石上形成深红色标记环带,510~560 nm绿色激发光下,标志带呈猩红色荧光反应。50 mg/L ALC或ARS溶液浸泡6日龄仔鱼8 h、50 mg/L ALC溶液或100 mg/L ARS溶液浸泡20日龄仔鱼24 h及100 mg/L ALC或150 mg/L ARS溶液浸泡90日龄稚鱼24 h,可见光下即可见清晰深红色标记带。50 mg/L ARS或ALC溶液浸泡6日龄仔鱼4 h或浸泡20、90日龄仔鱼24 h,绿色激光下即绿色可见猩红色标记带。且以上浸泡条件均可保证100%标记率和存活率。
- 赵亚鹏潘晓赋杨君兴陈小勇王晓爱李再云
- 关键词:滇池金线鲃茜素红
- 抚仙金线鲃人工繁殖与鱼苗培育技术被引量:14
- 2009年
- 抚仙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tingi)是抚仙湖的特有种。2009年3-4月,有4次繁殖试验取得了成功。先后试验了40尾雌鱼和20尾雄鱼,成功催产19尾雌鱼和15尾雄鱼,分别占雌雄鱼的47.5%和75.0%。获得鱼卵25547粒,并实施干法受精。有16810粒受精,平均受精率为65.8%。孵化出鱼苗约6040尾,平均孵化率为23.6%。经过20日的饲养,仔鱼存活3056尾,存活率为50.6%。抚仙金线鲃较低的催产率,可能是生殖功能紊乱所致;但也不排除是人工营造的条件离其自然环境需求尚有距离。要使抚仙金线鲃成为鱼康鱼良白鱼(Anabarilius grahami)之后又一当地特色养殖鱼种,突破其人工繁殖瓶颈,培育高品质鱼苗是必由之路。突破其人工繁殖,还可为研究抚仙金线鲃的生活史和保护该物种免于灭绝奠定良好基础。
- 潘晓赋刘淑伟李再云杨君兴
- 关键词:人工繁殖鱼苗培育
- 中国金沙江一级支流牛栏江的鱼类区系分析被引量:16
- 2009年
- 2006年11月和2008年10月,对云南省牛栏江流域进行考察,共采集到鱼类标本42种,结合历史记录和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鱼类标本馆馆藏的鱼类标本,整理出牛栏江鱼类名录。在剔除引入种的基础上,采用按所含种属的绝对数目进行排序的传统方法和区系存在度方法对目、科、属级水平进行排序,分析牛栏江鱼类区系组成特点。两种方法结果相差甚远,结果显示:在传统排序方法中的优势科属,即一些世界性分布的科和属,在牛栏江分布的种类并不很多,区系存在度相应较低。相反,一些具有地方性分布和小的科和属,其区系存在度相对较大。显然,以区系存在度分析所得结果更能反映牛栏江流域鱼类区系组成特点。两种方法相结合,分析牛栏江的鱼类区系成分,并与金沙江中下游(石鼓至宜宾段)鱼类区系相比较,表现出高度的相似性。
- 王晓爱陈小勇杨君兴
- 关键词:鱼类区系
- 滇池金线鲃、西畴金线鲃及其杂交F1代抵抗小瓜虫与车轮虫能力的探究
- 2016年
- 用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和车轮虫(Trichodina spp.)对滇池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grahami)和西畴金线鲃(S.xichouensis)及其杂交F1代分别进行了两次人工感染实验。18月龄的杂交F1代、滇池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grahami)和西畴金线鲃(S.xichouensis)感染小瓜虫后平均死亡率分别为(50.00±11)%、(56.70±23)%、(80.0±18)%。经方差检验杂交F1代死亡率显著低于父本西畴金线鲃。6月龄杂交F1代、滇池金线鲃、西畴金线鲃感染车轮虫后的平均死亡率分别为(40.56±13)%、(56.11±5)%、(42.78±13)%。经方差检验杂交F1代死亡率显著低于母本滇池金线鲃。在感染小瓜虫和车轮虫后,三种鱼的死亡量均呈现激增后又显著回落的趋势,死亡高峰在第4天至第7天。本次感染实验的小瓜虫和车轮虫主要分布于病鱼体表:躯干分布最多57%-79%,其次为鳍12%-28%,头部分布较少4%-15%。与本研究中车轮虫几乎于鳃丝无分布(0%-3%)不同,有大约10%-20%的小瓜虫分布于鳃丝上。
- 赵婷怡潘晓赋陈小勇杨君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