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2YJC880112)
- 作品数:6 被引量:12H指数:2
- 相关作者:王占魁更多>>
- 相关机构:华东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 “老师”内涵的去道德化与教育者社会形象的重建被引量:6
- 2015年
- 在中国教育文化传统中,"老师"是一个集"传道"、"授业"和"解惑"于一身的三位一体的概念。然而,自科举开考以来,"老师"的价值内涵开始日渐游离其"传道"使命,进而使"老师"日渐作为一种在社会诸多行业领域都被广泛使用的对"前辈同行"的敬称。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学校教育行政化和市场化的形势驱动下,"老师"内涵的去道德化,不仅使学校教师的职业边界变得日渐模糊,也从根本上削弱了专业教师的师道尊严。我们应当重申"老师"称谓对其称说对象的人格要求和教养责任,进而通过教育者作为"公众人物"的社会形象的重建,使一切名之为"老师"的真正担负起其作为"潜在教育者"所应尽的道德自律和人格示范的社会教育使命。
- 王占魁
- 关键词:老师教育者社会教育教师专业化
- “以孝释教”抑或“以道释教”?——论儒家公民教育哲学的价值基础
- 2016年
- 在汉字简化的过程中,人们无意中造成了新型"教"字中的"老"对原型"敎"字中的"爻"的取代,进而实现了国人从"以道释教"到"以孝释教"的范换。它不仅从形式上消解了"爻"所表征的"道"在教育工作中的灵魂地位,也在某种程度上容易造成人们对教育内涵理解的窄化乃至误读。通过重温儒家"以德服人"、"以礼相待"、"乐得其道"等公共伦理以及"以仕行道"和"以道事君"的政治伦理主张,本文明确指出,儒家旨在培养的乃是一种"能动的天道公民",而非一种"被动的孝道公民"。
- 王占魁
- 关键词:《易经》天道孝道公民教育教育哲学
- 信任危机、卧底崇拜与权力魔术——《西游记》的教育政治学审读被引量:1
- 2015年
- 作为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决不只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个经典读本,它早已成为淬炼和熔铸国人性格的一种精神食粮和文化基因。任何读过这本书或者看过同名电视剧的人,想必都会为作者在其中向读者精彩演绎的诸多曲折离奇的"取经故事"感到震撼。不过,任何一个文本都可以并且应当得到多个视角的审视。与文学视角所通常关注的"人物性格"或"人物命运"颇为不同的是,一种教育政治学的视角,旨在对那些通常隐藏在"人物命运"背后的"权力关系""价值逻辑"和"人性问题"加以考察。本文认为,后者才是《西游记》之所以能够发挥淬炼和熔铸国人性格作用的教育学密码。与此同时,这种教育政治学视角的分析,将为我们当下的"法治社会建设"和"公民教育实践"提供一些重要的思想资鉴。
- 王占魁
- 关键词:信任危机《西游记》教育政治学
- 中国公民教育的历史语境与当代使命
- 2014年
- 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公"字具有指称"尊长"、"诸侯"、"国君"等社会伦理和政治多方面的主体性内涵。在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进程中,"公"字的主体性内涵,又相继经历了从指称国家(政府)的"公家",到面向全体国民开放的"公域"(公共领域),再到可以直接面对国家的个体"公民"的演变。这一平民化的历史演变路线,昭示着当代中国公民教育在确认全体国民作为"合法公民"政治身份的同时,还必须改造传统儒家"家国一体"、"公私不分"的血缘、亲缘和家族伦理模式,从而使当代中国公民在当前的流动社会中承担起对"陌生人"的道德责任。与此同时,为有效抑制作为公权力执行者的官员之私,应当使"公家"成为中国"法治公民"的质询对象。它意味着,"公域",不仅应当成为"公民与公民"之间的交往平台,而且应当同时成为"公民与公家"之间的交往平台。惟其如此,在日常社会生活中,我们才能形成一种个体在日常社会生活中可以普遍通过自主选择成为"法治公民"、"道德公民"和"荣誉公民"的教育生态。
- 王占魁
- 关键词:公家公域公民公民教育中国语境
- 批判教育的使命与教育批判的方法论被引量:5
- 2013年
- 哲学批判的本质是对"更好可能"的开放式追寻。哲学批判有关"反"或"非"的立场,通常建立在人们"质疑"既有事态价值品质的基础上,并集中表现为不同学说或观点之间的一种"辩证讨论"。学界有关"批判话语"的复杂意向,使得我国教育研究中的批判实践往往游离了其学术根基,进而致使教育理论在当前的社会危机中日益消减了其所应有的社会影响力。为重振中国教育的公信力,中国教育学界不仅需要在学界内部重建并严格恪守教育批判的学术原则,而且它还必须能够真诚地接受来自教育实践者对其理论品性的质疑与挑战,从而自觉地担负起重建中国批判教育实践的历史使命。
- 王占魁
- 关键词:批判教育教育批判教育哲学方法论
- 民主作为一种人格品质——写在杜威教育哲学的延长线上
- 2016年
- 民主是杜威教育哲学中的首要概念。不过,杜威并不满足于自由主义者之前所构造的那种占据统治地位的"程序性民主"的政治概念,而是对民主抱有更多的期待。作为一个民主社会主义者,杜威提出了"道德性民主"的概念。在杜威著名的"民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观点背后,隐藏着"民主作为一种人格品质"的前提假设,而且后者乃是他将民主与教育二者看作一个不可分割之整体的关键要素。回顾已经过去的20世纪,陶行知等人曾结合中国当时的实际,创造性地继承并发展了这一平民主义的教育传统,极大地推动了现代中国社会和学校教育的民主化进程。展望21世纪,民主作为人格品质的观念,将有助于国人转变封建专制时代聚焦"君主人格"的儒家传统观念,将其上升为国家(政府)的"法人人格",以便全体国民对为其服务的政府法人的公共政策、行政指令和工作方式等进行一种法律监督和人格评价。更为重要的是,全体国民是否愿意和能够进行这项监督与评价本身,也现实性地说明了这些国民自身是否已经具备这种民主的人格品质。
- 王占魁
- 关键词:法人人格民主社会主义教育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