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371108)

作品数:6 被引量:43H指数:4
相关作者:陈吉祥李筠张晓华杜萌刘斌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上海市科技兴农推广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生物学
  • 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弧菌
  • 4篇鳗弧菌
  • 2篇蛋白
  • 2篇外膜蛋白
  • 2篇胞外蛋白
  • 1篇蛋白酶
  • 1篇修饰
  • 1篇血清
  • 1篇血清免疫
  • 1篇血清免疫球蛋...
  • 1篇扫描电镜
  • 1篇球蛋白
  • 1篇细胞
  • 1篇流式细胞
  • 1篇流式细胞仪
  • 1篇酶表达
  • 1篇酶活性
  • 1篇免疫
  • 1篇免疫球蛋白
  • 1篇耐药

机构

  • 6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 6篇陈吉祥
  • 5篇李筠
  • 4篇张晓华
  • 2篇杨慧
  • 2篇池政豪
  • 2篇公衍军
  • 2篇杜萌
  • 2篇刘斌
  • 1篇李彩风
  • 1篇孙丰蓉
  • 1篇魏鉴腾
  • 1篇王丹
  • 1篇栾晓燕
  • 1篇王淑娴
  • 1篇杨官品
  • 1篇王印庚
  • 1篇李爱娟

传媒

  • 2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生物技术通报
  • 1篇海洋科学
  • 1篇水生生物学报

年份

  • 1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6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大菱鲆血清免疫球蛋白IgM的纯化及应用研究被引量:8
2008年
用硫酸铵分级盐析法纯化大菱鲆血清免疫球蛋白IgM,所得产物用Sepharose-4B和DEAE-Sepharose Fast Flow阴离子交换层析进一步纯化,以纯化的大菱鲆IgM免疫新西兰大白兔,获得兔抗大菱鲆IgM抗血清。SDS-PAGE电泳显示大菱鲆IgM重链为76 kD,轻链为27 kD;纯化的大菱鲆IgM重链与特异性抗血清具有较好的反应,而轻链与抗血清反应不明显;以制备的兔抗大菱鲆IgM抗血清为二抗建立了大菱鲆血清特异性抗体的间接ELISA检测方法,用该方法检测了鳗弧菌灭活疫苗免疫后大菱鲆产生特异性抗的变化规律,大菱鲆在免疫后第1周就产生了特异性抗体,在3周时达到峰值,该特异性抗体可维持13周以上。
魏鉴腾陈吉祥王淑娴张晓华王印庚
关键词:大菱鲆IGM纯化抗血清ELISA
低温寡营养条件下副溶血弧菌形成活的非可培养状态及其复苏研究被引量:14
2008年
为研究在低温寡营养条件下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能否进入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BNC),将浓度为1×1010CFU/mL的副溶血弧菌HW799在陈海水中4℃保存,每隔5天取样分别用吖啶橙染色荧光显微镜直接计数法(AODC)、活菌直接计数法(DVC)和涂布平板法(PC)测定细菌总数、活细菌数和可培养细菌数。在第30天时总细菌数基本不变,仍保持在109CFU/mL,活菌数为106CFU/mL,比总菌数低了约三个数量级,可培养细菌数为零,表明绝大部分副溶血弧菌HW799进入了VBNC状态;用扫描电镜、流式细胞仪对副溶血弧菌HW799活的非可培养状态、正常状态以及复苏后的细胞形态的研究表明进入VBNC状态后副溶血弧菌HW799形状变为球状,体积比正常状态明显变小,活细胞数也略有减少;采用在培养液中添加营养物质升温培养的方法,使VBNC状态的副溶血弧菌细胞在48h内复苏为可培养状态,复苏后的副溶血弧菌HW799与正常状态的细菌形态相似。
杜萌陈吉祥孙丰蓉栾晓燕王丹李筠张晓华
关键词:副溶血弧菌扫描电镜流式细胞仪
鳗弧菌胞外金属蛋白酶的化学修饰研究被引量:4
2006年
用DEPC、EDC、DTNB、PMSF等8种化学修饰剂对鳗弧菌胞外金属蛋白酶进行了化学修饰。结果表明化学修饰后酶的活力发生了改变,其中组氨酸、酸性氨基酸、半胱氨酸残基的化学修饰引起酶活性的明显降低,说明组氨酸残基、酸性氨基酸、半胱氨酸残基及其二硫键在维持酶活力中发挥重要作用,是酶活力所必需;而对精氨酸、丝氨酸、ε-氨基等修饰后酶活性影响较小,表明不是酶的活性所必须的基团。
池政豪陈吉祥杨慧刘斌李筠
关键词:胞外蛋白酶化学修饰酶活性
致病性鳗弧菌W-1外膜蛋白ompU基因克隆及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被引量:6
2006年
从致病性鳗弧菌W-1基因组DNA扩增并克隆了1 156bp的特异性片段,含有完整的外膜蛋白ompU基因阅读框,由993个核苷酸组成,编码330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质。与国外已发表的鳗弧菌外膜蛋白基因的序列同源性为100%,与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费氏弧菌(Vibrio fischeri)和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的序列同源性分别为72%,69%,68%和64%。将该外膜蛋白基因克隆于pBV220表达质粒,在大肠杆菌中得到了表达,SDS-PAGE分析表明表达蛋白分子量约38kDa,Western blot分析发现表达蛋白能与鳗弧菌外膜蛋白抗体很好的反应。
杨慧陈吉祥公衍军李彩风李筠杨官品
关键词:鳗弧菌外膜蛋白克隆
不同类型抗菌素对致病性鳗弧菌外膜蛋白表达的影响被引量:3
2006年
对已分离的1株致病性鳗弧菌W1外膜蛋白图谱进行SDS-PAGE分析,并与8株不同血清型的鳗弧菌外膜蛋白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鳗弧菌W1主要外膜蛋白分别为24 kD,38 kD,42 kD和47 kD,主要外膜蛋白图谱与鳗弧菌O1血清型标准菌株VIB1相似。抗生素药敏试验表明该菌对氨苄青霉素、强力霉素、磺胺嘧啶等14种常用药物产生了抗性,只对新生霉素、呋喃妥因、利福平、新霉素等9种药物敏感。研究不同浓度的氨苄青霉素、强力霉素、磺胺嘧啶和庆大霉素对鳗弧菌外膜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氨苄青霉素、强力霉素和磺胺嘧啶明显地抑制鳗弧菌42 kD的主要外膜蛋白的表达,随着抗菌素浓度的增加,该外膜蛋白的表达量逐渐减少甚至消失,而庆大霉素浓度的变化对其表达没有明显影响。对该42 kD主要外膜蛋白进行N末端分析表明,其N末端序列为EAPTAINS,与已发表的细菌其他外膜蛋白序列没有同源性。
公衍军陈吉祥杜萌李爱娟李筠张晓华
关键词:鳗弧菌耐药性外膜蛋白
环境因子对鳗弧菌生长和胞外蛋白酶表达的影响被引量:8
2009年
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是一种水产动物的重要致病菌,鳗弧菌分泌的胞外蛋白酶是该菌的致病因子之一。研究了环境因子对鳗弧菌W-1生长及胞外蛋白酶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鳗弧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8℃,菌体生长量在21h达到最高,胞外蛋白酶的活力在24h最高。在37℃培养时,菌体生长和酶活力显著降低;添加葡萄糖、蔗糖、麦芽糖等碳源物质均能显著促进菌体的生长,但对于胞外蛋白酶表达有明显抑制作用;1mmol/LEGTA对菌体的生长和胞外蛋白酶表达没有明显影响,而1mmol/L的EDTA强烈抑制鳗弧菌的生长及其胞外蛋白酶的表达。添加不同浓度的氨苄青霉素对菌体的生长及其胞外蛋白酶表达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陈吉祥刘斌池政豪李筠张晓华
关键词:环境因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