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zDl21)

作品数:10 被引量:108H指数:8
相关作者:霍巍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经济管理艺术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历史地理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艺术

主题

  • 7篇考古
  • 3篇史前
  • 3篇丝绸之路
  • 3篇考古学
  • 3篇古学
  • 2篇造像
  • 2篇史前考古
  • 2篇文化交流
  • 2篇西藏考古
  • 2篇摩崖
  • 2篇摩崖造像
  • 2篇藏东
  • 1篇信仰
  • 1篇游牧
  • 1篇游牧文化
  • 1篇原始文化
  • 1篇早期铁器时代
  • 1篇中国学术界
  • 1篇石刻
  • 1篇石器

机构

  • 10篇四川大学

作者

  • 10篇霍巍

传媒

  • 3篇西藏大学学报...
  • 2篇中国藏学
  • 1篇考古学报
  • 1篇民族研究
  • 1篇藏学学刊
  • 1篇西北民族论丛

年份

  • 1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试论西藏发现的早期金属器和早期金属时代被引量:17
2014年
西藏的石器时代终止于何时,铜器时代何时开始?铁器又是什么时候传人的。长期以来,这些问题始终未能得到令人满意的答复。西藏考古史上发现的一些年代较早的金属制品,都属传世或采集品,不仅来源不详,而且绝大部分是由非专业人士所记述,并非考古发掘的遗物。因此,已故考古学家童恩正先生只能根据当时的情况提出西藏史前可能有过早期金属时代,并将其年代的上下限设置得极为宽泛,“这一时代可能开始于公元前一千年代,而结束于公元六世纪,即吐蕃王朝兴起之前”。这个概念大致包括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有学者认为,过去在中亚沙漠地带考古学研究不充分的情况下采用的一种具有相对普遍适用的工作假设,后来不仅被中国学术界所沿用,并且也同样适用于整个欧亚大陆草原地带目前考古学研究的实际状况。本文的讨论大体即依这一概念的时空范畴加以展开。
霍巍
关键词:早期铁器时代金属器考古学研究中国学术界石器时代铜器时代
从于阗到益州:唐宋时期毗沙门天王图像的流变被引量:13
2016年
毗沙门天王作为北方守护神进入到中土之后,在于阗完成了其宗教崇拜体系,开始独立于印度的四天王之外成为偶像崇拜对象,这不仅体现在文献记载上对其来源的神圣化,更体现在单体的毗沙门天王图像的出现。于阒形成的毗沙门天王可称为"西域风格"的代表作,体现在其形态上独具风格的甲衣装饰和足下所踏之神怪。敦煌壁画中的毗沙门天王一方面继承了于阗西域风格,另一方面又开启了新的式样,更加"中土化"。唐代益州与敦煌有着密切的联系,也出现了大量单体的毗沙门天王像,从中可以观察到西域风格和敦煌式样两方面的影响与融合。本文以收藏于四川大学博物馆内的一尊出土于唐代龙兴寺的毗沙门天王单体石刻像为切入点,对比于阗和敦煌发现的相关资料,对毗沙门天王像从于阗传播到敦煌和益州的风格演变进程及其社会历史背景加以分析,认为这一题材在中国西部地区的流行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民族关系变化等因素均有联系。
霍巍
关键词:佛教考古丝绸之路中外文化交流
从考古发现看西藏史前的交通与贸易被引量:19
2013年
近年来一系列考古新发现揭示,西藏高原史前人类与外界曾发生过密切的文化交流,并且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交通贸易中形成了一定的交易物资种类和较为固定的交通路线。事实证明,早在距今约5000年左右,西藏高原居民便已经和中原及黄河上游、喜马拉雅山周边地带的原始文化之间有着相互交往和影响,宝贝的南下,玉石的西传,麦类作物的东渐,早期金属器的传播,都在高原留下了重要的考古学文化遗存。这些史前文化的成就,奠定了后来吐蕃王朝统一高原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基础,也为我国西部边疆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开辟了最初的交流渠道。
霍巍
关键词:西藏考古原始文化文化交流
论藏东吐蕃摩崖造像与吐蕃高僧益西央被引量:13
2015年
近年来在青藏高原东麓相继发现了一批吐蕃时期的摩崖造像,其中有三处造像地点都明确记载了造像的组织者为吐蕃高僧益西央(ye-shes-dbyang),这是我们理解这批新发现考古材料关键性的线索之一。文章通过对三处造像题记的解读并结合敦煌出土古藏文文献,探讨吐蕃高僧益西央的生平事迹,进而更为深刻地理解藏东吐蕃摩崖造像产生的时代与宗教背景。
霍巍
关键词:摩崖石刻汉藏关系
藏东吐蕃摩崖造像与唐蕃交流视野下的剑南益州被引量:1
2017年
近年来在川、甘、青、藏汉藏交界地带相继发现了一批吐蕃时代的佛教摩崖造像,年代大都集中在公元9世纪。通过对这批造像的时代风格、藏汉题铭文字、造像组织者的宗教背景等多方面的分析,多处造像可能与吐蕃禅宗传承人益西央有关,题记中还涉及到唐代吐蕃大沙门钵阐布、初唐会盟等史事。从地缘上分析,这批造像与唐代剑南西川益州在地理位置上十分接近,而益州是唐代禅宗传入吐蕃的中心之一,吐蕃王朝使者和僧团在与汉地僧俗两界交流往来的过程中,都有可能途经益州,与当地佛教界有过密切的接触。由于剑南益州地处唐蕃交通要冲,既是兵家必争之地,同时也是和平交流的重要通道,尤其是唐代后期“安史之乱”以后,益州不仅发挥了“安疆稳边”的屏障作用,还为促成唐蕃会盟成功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这批造像的历史背景应当放在这个大的格局之下来重新审视。
霍巍
关键词:造像
西藏西部的早期墓葬及其与周边文化的关系
本文所论的西藏西部地区大体上以今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的行政区划为界。这个地区位于喜马拉雅山的北麓,以喜马拉雅山的西段为中心,境内有藏民族信仰的"神山"冈底斯山和"圣湖"玛旁雍错,象泉河、狮泉河、马泉河、孔雀河等多条河流纵贯...
霍巍
文献传递
西藏西部考古新发现的茶叶与茶具被引量:24
2016年
西藏西部考古的一系列新发现当中,丝绸与茶的遗物最为引人注目。目前经过科技考古的手段与方法,初步确认在阿里地区汉晋时代的墓葬当中,已经有茶和茶具的遗存。这一发现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认识与旧有知识,大体可以肯定是在相当于中原汉晋时代甚至更早,已经有一定规模和数量的茶叶进入西藏高原。这些茶叶传入藏地最早的路线与途径,也很可能与后来唐蕃之间通过"茶马贸易"将四川、云南、贵州等汉藏边地茶叶输入到藏地的传统路线有所不同,而是更多地利用了这一时期通过西域"丝绸之路"进而南下阿里高原,与汉地的丝绸等奢侈品一道,行销到西藏西部地区。
霍巍
关键词:茶马贸易汉藏文化交流
丝绸入蕃:考古学的观察及其文化史意义被引量:2
2016年
丝绸传入吐蕃始于公元2世纪前后,初期仅为少数贵族获得的极为珍稀的赏赐品。随着唐蕃之间以及吐蕃与中亚、西亚各国之间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丝绸在吐蕃社会的流传日益广泛,丝绸所具有的价值、功能以及象征意义也在不断丰富和扩展,逐渐成为一种具有独特文化属性的物品,在潜移默化之中提升着吐蕃社会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程度,深层次地改变和影响了吐蕃民族的传统习俗,在吐蕃文明最终融入'中华文化圈'的历史进程中,成为一项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物。
霍巍
关键词:丝绸之路文化交流
试论西藏高原的史前游牧经济与文化被引量:8
2013年
文章通过对考古材料的分析研究,论证了西藏高原史前游牧业的起源、游牧经济与文化的基本面貌以及早期游牧民族在高原的迁徙与移动空间等问题,力图勾勒出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以至西藏"早期金属器时代"史前游牧人群的生态环境、生活样态、艺术创造等不同的侧面与断面,揭示高原游牧业由原始农业转化而来的历史进程。
霍巍
关键词:西藏考古史前考古游牧文化
西藏高原史前农业的考古学探索被引量:9
2013年
本文对西藏史前人工栽培作物、农业生产工具等考古发现和既有研究进行了梳理,揭示出高原史前农业的基本面貌与发展水平,着重对粟与青稞这两种最重要的史前农作物的出现年代、传播路线、分布状况以及对史前人类生活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作了阐述,并从这一视角出发,对西藏史前农业与中原地区农业文明之间的关系有所探讨。
霍巍
关键词:史前农业农业起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