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471471) 作品数:11 被引量:17 H指数:3 相关作者: 李斌 刘楠 程娟 孟会林 崔涛 更多>> 相关机构: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河北联合大学 华北煤炭医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生物学 更多>>
MTHFR基因多态性与1,3-丁二烯作业工人染色体损伤的关系 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研究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多态性与1,3-丁二烯作业工人染色体损伤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选取189名1,3-丁二烯作业工人和83名行政人员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胞质分裂阻滞微核试验评价个体染色体损伤水平,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分析MTHFR基因多态性。结果暴露组中MTHFR1298位点AA基因型个体淋巴细胞微核(CBMN)率(6.16±5.06)‰显著低于AC或AC+CC基因型个体[(8.12±5.58)‰,P=0.03]。进一步进行MTHFR基因单体型分析发现,在BD暴露组中,具有MTHFR基因677C-1298A/677C-1298A单体型对的个体外周血淋巴细胞CBMN率最低,显著性低于677T-1298A/677T-1298C单体型对(P=0.03)。结论1,3-丁二烯作业工人MTHFRA1298C位点的多态性可能影响其染色体损伤的易感性,基于MTHFR单体型的关联研究比基于单个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研究更具有代表性。 刘楠 崔涛 孟会林 程娟 王学生 李斌关键词:微核试验 基因多态性 单体型 MTHFR基因 1,3-丁二烯作业工人XRCC4基因多态性与染色体损伤的关系 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探讨DNA双链断裂修复酶XRCC4基因多态性与1,3-丁二烯(BD)作业工人染色体损伤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选取189名BD作业工人和83名行政人员作为研究对象,采用(CBMN)评价个体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损伤水平,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分析XRCC4基因3个单体型标签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A245G、T1394G和C1475T),Clark运算法确定个体XRCC4基因的单体型等位基因和单体型对,协方差分析校正相关影响因素,比较具有不同XRCC4基因型或单体型对的个体外周血淋巴细胞CBMN率的差异。结果在校正年龄、性别、吸烟、饮酒影响因素后,BD作业工人CBMN率为(7.17±5.41)‰、核质桥(NPB)率为(1.20±1.43)‰、核芽(NBUD)率为(2.87±2.44)‰,对照组的CBMN率为(3.10±2.56)‰、NPB率为(0.24±0.66)‰、NBUD率为(1.68±1.92)‰,差异有显著性(P<0.01);暴露组中XRCC4A245G位点AA基因型个体NPB率显著高于AG基因型或GG基因型个体(P<0.05);按年龄分层<39岁组中XRCC4T1394G位点TT基因型个体CBMN率高于GG基因型个体(P<0.01)。结论 XRCC4A245G和T1394G位点的多态性能影响职业性BD暴露导致的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损伤的易感性。 刘楠 关维俊 孟会林 崔涛 李忠生 程娟 肖经纬 王学生 李斌关键词:1,3-丁二烯 基因多态性 单体型 染色体损伤 DNA修复基因多态性对1,3-丁二烯作业工人染色体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研究DNA修复酶基因XRCC1、XRCC2、ERCC1、ERCC2和RAD52单核苷酸多态性在1,3-丁二烯(BD)致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损伤遗传易感性中的作用。方法选取187名BD作业工人和60名行政人员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胞质分裂阻滞微核试验(CBMN)评价个体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损伤水平,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分析XRCC1、XRCC2、ERCC1、ERCC2和RAD52基因多态性。结果在校正年龄、性别、吸烟、饮酒影响因素后,BD作业工人CBMN率为7.19‰±5.43‰显著高于对照组3.18‰±2.77‰,P<0.01;使用协方差分析,发现暴露组具有XRCC1 C26304T位点CT基因型个体CBMN率显著高于CC基因型个体(8.73‰±6.20‰,6.16‰±4.92‰,P<0.05);XRCC1 G28152A位点GG基因型个体CBMN率显著高于AA基因型个体(6.97‰±5.0‰,3.69‰±3.66‰,P<0.05);ERCC1 C19007T位点TT基因型个体CBMN率显著低于CC基因型个体(3.88‰±3.58‰,7.62‰±5.63‰,P<0.05)。结论XRCC1 C26304T、G28152A和ERCC1 C19007T位点的多态性可能影响BD作业工人染色体损伤的易感性。 刘楠 李斌 关维俊 李云 郑国颖 程娟 崔涛 孟会林关键词:1,3-丁二烯 DNA损伤修复基因 基因多态性 1,3-丁二烯作业工人的DNA修复能力 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DNA修复能力与1,3-丁二烯(BD)职业暴露致外周血淋巴细胞遗传学损伤的关联性。[方法]收集个人职业史、年龄、性别、吸烟和饮酒状况等信息,气相色谱法检测作业环境的BD浓度,利用染色体断裂试验评价60名职业BD暴露工人和60名非暴露工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对诱变剂博莱霉素所致DNA损伤的修复能力。[结果]作业区空气中BD浓度为1.8(0.59~2.76)mg/m3。职业BD暴露组染色体断裂率[(1.06±0.41)%]高于对照组[(0.85±0.36)%,P〈0.01]。职业BD暴露人群中饮酒者的b/c值高于不饮酒者(P〈0.05)。[结论]DNA修复能力的下降可能是BD致癌过程中的重要生物学事件。 刘楠 李斌 程娟 李云 郑国颖 关维俊关键词:1,3-丁二烯 DNA修复能力 博来霉素 低水平1,3-丁二烯职业接触人群遗传损伤及其对DNA修复能力影响研究 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职业性低水平接触1,3-丁二烯(BD)所致周围血淋巴细胞遗传损伤与DNA修复能力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以某石化企业60名BD作业人员为接触组,按照年龄和工龄1∶1匹配,以该企业无职业性接触BD的60名工作人员作为对照组。采用直接进样-气相色谱法测定工作场所空气中BD水平;采用胞质分裂阻滞微核试验和碱性彗星试验评价2组人群周围血淋巴细胞染色体和DNA损伤水平,采用博莱霉素(BLM)诱变剂敏感性试验评价周围血淋巴细胞对BLM所致DNA损伤的修复能力。结果接触组人群工作场所空气中BD的短时间接触浓度为0.59~2.76(1.80±0.20)mg/m3,对照组工作场所空气中未检出BD。接触组人群周围血双核淋巴细胞微核率、核质桥率、核芽率和Olive尾距均高于对照组[(1.81±0.96)‰vs(1.02±0.68)‰,1.00‰(0.00~3.00)‰vs 0.00‰(0.00~1.00)‰,3.00‰(1.00~5.00)‰vs 1.00‰(0.00~3.00)‰,5.25(3.96~5.73)μm vs 2.38(1.35~3.88)μm,P〈0.01]。接触组人群周围血淋巴细胞平均每细胞染色体断裂率(b/c率)高于对照组[(1.06±0.41)%vs(0.85±0.36)%,P〈0.05]。对照组人群b/c率与微核率呈中度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rS)=0.542,P〈0.01],但均与核质桥率、核芽率和Olive尾距不相关(rS分别为0.213、0.273和-0.120,P〉0.05);而接触组人群b/c率与微核率、核质桥率、核芽率均呈中度正相关(rS分别为0.730、0.515和0.660,P〈0.01),但与Olive尾距不相关(rS=-0.120,P〉0.05)。结论低水平BD可能导致职业接触人群周围血淋巴细胞遗传物质损伤,其与DNA修复能力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李忠生 刘楠 关维俊 孟会林 崔涛 李斌关键词:1,3-丁二烯 淋巴细胞 彗星试验 DNA修复能力 微核 职业人群遗传多态性与1,3-丁二烯致癌作用的关系 被引量:1 2006年 1,3-丁二烯(BD)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合成橡胶、轮胎及其他聚合物的生产。2002年,美国环境保护局将BD定为以吸入方式接触时为人类致癌物。实验室和职业人群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接触对象的遗传多态性影响着BD致癌作用的程度。机体对BD致癌作用的反应涉及到代谢通路、DNA损伤修复过程及相关基因多态性,代谢过程中的细胞色素P450酶系(CYPs)、微粒体环氧化物水化酶(mEH)、谷胱甘肽转移酶(GST)等代谢酶的不同基因型及DNA修复过程中的X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XRCC1)、X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因3(XRCC3)等都可能与BD的致癌作用有关。本文拟就近年来关于BD的遗传多态性的研究现状和趋势作一综述。 云水英 孙金秀 李斌关键词:1,3-丁二烯 遗传多态性 谷胱甘肽转移酶 1,3-丁二烯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2007年 人类致癌物1,3-丁二烯对职业接触者的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其生物标志物常被用来监测接触水平、评价损伤效应及预测可能的作用机制。寻找1,3-丁二烯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有助于揭示1,3-丁二烯暴露与肿瘤发生过程中的重要生物学事件,提高危险度评价的精度。本文回顾了1,3-丁二烯3种生物标志物近期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更好地保护职业接触者提供技术依据。 刘楠 程娟 李斌 王学生关键词:生物标志物 1,3-丁二烯作业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遗传物质损伤水平的研究 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评价1,3-丁二烯(BD)作业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遗传物质的损伤。方法收集个人职业史、年龄、性别、吸烟和饮酒状况等信息,气相色谱法检测作业环境的BD浓度,应用外周血淋巴细胞胞质分裂阻滞微核(CBMN)检测法和彗星试验,评价180名BD作业工人和58名非职业暴露对照人群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和DNA损伤水平。结果作业区空气中BD浓度为1.80(0.59~2.76)mg/m^3。BD作业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CBMN)、核质桥率(NPB)、核芽率(NBUD)和OliveTM分另IJ为(6.76±4.99)%o、1.00(0.00—4.00)、2.00(0.00~7.00)和4.64(3.50~5.98),均高于非暴露组(3.10±2.65)‰、0.00(0.00~2.80)、1.00(0.00~5.00)和2.34(0.82~3.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按BD作业工龄将180名BD作业工人分为3组:1~年、14-年和20~年组,校正了年龄、性别、吸烟和饮酒后,BD作业工人CBMN率有随作业工龄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结论在现有BD暴露水平下,外周血淋巴细胞胞质分裂阻滞微核法和彗星试验均能检出BD作业工人的遗传物质损伤,并有随作业工龄的延长而增加的趋势。 刘楠 王学生 孟会林 崔涛 程娟 肖经纬 李忠生 李斌关键词:彗星试验 胞质分裂 1,3-丁二烯遗传学损伤与修复酶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06年 1,3-丁二烯可以造成职业损伤和环境危害,其在机体内的代谢产物对机体遗传物质造成的损伤主要以加合物的形式出现,可能参与损伤修复的通路主要有碱基切除修复和核苷酸切除修复。本文回顾了近期国内外有关1,3-丁二烯在体内的代谢途径、对遗传物质的损伤以及参与损伤修复的XRCC1和ERCC2基因多态性的文献,以探讨修复酶基因多态性在1,3-丁二烯遗传学损伤中的作用和损伤机制。 边洪英 李斌关键词:1,3-丁二烯 基因多态性 MTHFR基因多态性对1,3-丁二烯作业工人DNA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多态性与1,3-丁二烯作业工人DNA损伤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55名1,3-丁二烯作业工人和60名行政人员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碱性彗星试验评价个体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分析MTHFR基因多态性。结果暴露组中MTHFR1298位点AA基因型个体彗星尾距(4.7)显著高于AC(4.5)或AC+CC(4.4)基因型个体。而MTHFR基因单体型分析则未发现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1,3-丁二烯作业工人MTHFR A1298C位点的多态性可能影响其染色体损伤的易感性。 刘楠 王学生 崔涛 孟会林 程娟 肖经纬 李斌关键词:MTHFR基因 基因多态性 单体型 彗星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