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2BAD25B05)
- 作品数:26 被引量:165H指数:8
- 相关作者:陶玲李谷李晓莉张世羊李学梅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空心菜浮床对鱼塘水质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被引量:38
- 2016年
- 为从环境微生物的角度探讨生物浮床的水质调节机理,采用宏基因组学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手段,分析了环境微生物和根系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鱼菜共生模式下优势菌门是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等,主要菌属是聚球藻属(Synechococcus)、hgc I_clade、CL500-29_marine_group、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分支杆菌属(Mycobacterium)等;空心菜根系微生物群落中最丰富的优势菌门是变形菌门和蓝细菌门,主要菌属是红细菌属(Rhodobacter)、噬氢菌属(Hydrogenophaga)和聚球藻属等.研究结果还表明低覆盖率(3.5%)的空心菜生物浮床能够增加水体的溶解氧含量,降低水体中含氮化合物的浓度和改善养殖环境中的微生态平衡,提高有益菌和氮循环细菌的含量.
- 李建柱侯杰张鹏飞柳尧全夏闰红马徐发
- 关键词:RDNA
- 稻田表面流处理对池塘养殖水的净化效果被引量:4
- 2013年
- 在水稻不同生育期采用不同养殖水表面流进行田间试验,通过监测养殖水中几种主要营养物质的变化,探讨了稻田面流净化池塘养殖水质的效果。结果表明,养殖水经稻田表面流处理后,30%以上的TN、20%以上的TP被去除,水质会得到明显改善,但增加表面流的流量会降低净化效果。另一方面,在水稻不同生育期,稻田净化池塘养殖水的效果也不相同。
- 范鸿志朱建强
- 关键词:池塘淡水养殖水质改善表面流稻田
- 基于生物塘处理的不同水交换率对池塘水质及鲫鱼生长的影响被引量:11
- 2012年
- 构建了1套以生物塘为净化设施的循环水养殖系统,各池塘鲫鱼放养密度与规格相同,通过设置不同水交换率(分别为5%、10%、15%)与未循环水的对照试验,探讨了基于此条件下循环水养殖系统结构优化、养殖效果以及净化效率问题。结果表明,生物塘对养殖尾水中氨氮、TN、TP、PO43--P、BOD5、CODMn、和Chl-a的去除率分别达到20.8%、10.8%、27.1%、26.7%、31.3%、19.2%和37.7%,水质相对稳定,养殖尾水经生物塘处理后基本满足渔业用水要求,鱼体增重、养殖效益高于对照组。试验期间系统实现了污水0排放。
- 李晓莉张世羊陶玲李谷袁林建
- 关键词:生物塘循环水养殖系统异育银鲫
- 高密度黄颡鱼—鳙养殖池塘浮游生物种群与理化因子的变化研究
- 2015年
- 以高密度的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鳙(Aristichthys nobilis)分隔养殖池塘为研究对象,分析养殖期间(2013年4月—10月)池塘浮游生物和水体理化因子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池塘水体温度、p H、DO和总氮指标在养殖期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Duncan's多重比较显示,温度在6—8月显著高于其他时间(P<0.05);总氮在7—9月的含量显著升高(P<0.05);氨氮和亚硝态氮在8—10月的含量明显升高(P<0.05)。池塘浮游生物的变化表现为:枝角类和桡足类物种数随养殖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少,其中秀体溞属(Diaphanosoma)占优势;轮虫物种数呈上升趋势,其中臂尾轮虫属(Brachionus)占优势;原生动物物种数在各月份之间差异不明显,以球吸管虫属(Sphaerophrya)为优势种;藻类物种数呈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其中绿藻门(Chlorophyta)种类占优势,其次为裸藻门(Euglenophyta)种类。基于Dice相似系数的UPGMA聚类和Pearson相关系数的MDS排序均显示池塘水体中浮游生物群落在整个养殖期间可分为2大类,4、5、6、7月各样本聚在一起,8、9、10月各样本聚在一起,表现为前4个月(4—7月)相似性高,而后3个月(8—10月)相似性高;说明池塘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随养殖时间延续发生了改变。
- 李学梅朱永久李昊成姚建伟李飞杨德国
- 关键词:浮游生物
- 主要养殖季节荆州淡水池塘补水分析
- 2013年
- 研究通过气象资料分析,按水量平衡原理给出池塘补水的间隔期。从地处江汉平原腹地的荆州市来看,仅在降水偏少的旱年,开挖于沙壤土上的池塘在主要养殖季节才需要补水,前后2次补水的间隔期为25~29d,在月初补水到池塘允许最高水位的情况下,于当月下旬或月底补水1次即可。研究结果有利于池塘水位管理。
- 徐娟朱建强
- 关键词:淡水养殖池塘
- 陶粒浮床对草鱼养殖池塘水质和浮游植物的影响被引量:12
- 2015年
- 为了探讨陶粒浮床对草鱼养殖池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将6个池塘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浮床组和对照组,2013年5—10月对养殖池塘的藻类群落结构和水质因子进行定期采样分析。结果表明:浮床组池塘水体透明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养殖后期,浮床组主要营养盐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微生物总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水质理化指标波动范围小,系统稳定性较强。试验期间共检出浮游藻类8门111属179种,其中绿藻93种,蓝藻25种,硅藻23种,裸藻17种,黄藻6种,甲藻5种,金藻5种,隐藻5种。在养殖中后期,陶粒浮床对藻类的种类组成有显著影响,藻类种数明显高于对照组,浮床组和对照组浮游植物数量范围分别为101.95×106—614.95×106 ind./L和151.43×106—612.60×106 ind./L,生物量范围分别为90.79—402.85 mg/L和116.33—831.55 mg/L,到养殖中后期(8月份以后),对照组浮游植物的生物量显著高于浮床组(P<0.05)。绿藻门和蓝藻门的贡献率一直占总密度的90%以上。浮游植物群落呈明显的季节变化,绿藻门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蓝藻门相反。试验初期浮游植物的优势种为栅藻;在试验开始30d后,浮床组栅藻继续保持优势藻的地位,对照组的优势种则变为平裂藻和微囊藻;7—8月份,浮床组和对照组的优势种均为蓝藻门的平裂藻,9月份后优势藻逐渐由栅藻和绿球藻取代。浮床组和对照组藻类多样性指数无显著差异,物种丰富度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范围为3.16—5.59,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范围分别为1.50—2.46和0.54—0.87。陶粒浮床对改善池塘水质、丰富藻类种类组成、降低过高生物量和微囊藻爆发的风险有一定作用。
- 李晓莉陶玲张世羊赵晓杰陆光全李谷
- 关键词:浮游植物
- 温度和氮磷浓度对平裂藻和栅藻生长及竞争的影响被引量:7
- 2015年
- 为了解温度及氮磷浓度对平裂藻和栅藻生长及竞争的影响,分别在18、25和35℃条件下,以BG11培养基为基础,设置了不同的氮磷浓度组,进行了2种藻的单独培养试验和混合培养试验,结果表明:在纯培养条件下,低营养浓度组(磷浓度分别为0.1和0.5 mg/L)平裂藻在3种温度下基本停止生长,高营养盐浓度组(磷浓度分别为1.0和1.5 mg/L)除18℃1.0 mg/L组停止生长外,其余均能正常生长增殖,且细胞最大密度表现为25℃>18℃>35℃,1.5和1.0 mg/L浓度组细胞生长差异不显著。栅藻在纯培养条件下,细胞密度总体表现为随着营养盐浓度升高而增加的趋势,细胞最大密度表现为18℃>25℃>35℃。在混合培养试验中,除35℃、1.5 mg/L组平裂藻对栅藻的竞争抑制参数大于栅藻对平裂藻的竞争抑制参数外,其余试验组均表现为栅藻受平裂藻影响较小。在混合培养体系中,0.1 mg/L组平裂藻仍基本停止生长,0.5 mg/L组受栅藻的刺激作用,生长优于纯培养体系。1.0和1.5 mg/L组均受栅藻的抑制作用,且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
- 李晓莉陶玲毛梦哲苟青李谷
- 关键词:温度氮磷浓度栅藻
- 鱼塘-稻田复合系统中稻田规格的确定被引量:2
- 2013年
- 为将稻田表面流改善池塘养殖水技术应用于生产实践,以田间试验为基础给出了确定稻田规格的具体方法,并应用该方法计算了通过稻田表面流改善一鱼塘水质所需要的稻田长度和宽度以及池塘与稻田面积配比,还就计算结果在实践中应用进行了探讨。
- 谢菲朱建强
- 关键词:水质改善
- 鱼藕轮作对池塘底泥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的影响被引量:8
- 2013年
- 借助BIOLOG检测法,研究了栽种莲藕池塘及养殖黄颡鱼池塘底泥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种植莲藕后底泥中有机质(OM)含量分别减少11.45%(深度0—5cm)、19.12%(深度5~10cm),莲藕的生长能促进根区底泥有机质的消耗,对底泥中的总氮(TN)、总磷(TP)均有一定的吸收作用;种植组与对照组在养殖周期后的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均高于初始值,且种植组AWCD变化率更显著,表明栽种莲藕的底泥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更;对0~5cm与5~10cm底泥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比较发现同一环境不同深度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不同;养鱼组(0~5cm底泥中微生物Biolog代谢功能多样性显著降低(P〈0.05),莲藕种植可保持底泥较高的微生物代访f功能多样性。
- 张春雪陶玲张世羊李晓莉宋景华李谷
- 关键词: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底泥
- 池塘养殖匙吻鲟与鳙胃肠道饵料生物的比较被引量:6
- 2013年
- 通过对同一试验池中匙吻鲟(Polyodon spathala)和鳙(Aristichthys nobilis)胃肠道内含物的连续3次分析,揭示他们滤食的天然饵料生物组成及差异。首先根据物种鉴定结果对2种鱼的胃肠道内饵料生物组成进行了UPGMA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相同采样时间同一池塘内2种鱼饵料生物组成存在差异,分别聚为不同的分枝;分析匙吻鲟和鳙胃肠道内饵料生物种类时还发现不同采样时间前者枝角类和桡足类种类数均多于后者。同时对2种鱼胃肠道内各饵料生物的生物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当大型饵料生物充足时,枝角类和桡足类的生物量在2种鱼胃肠道内没有显著差异(P>0.05);当大型饵料生物减少时,匙吻鲟摄食强度减小,但其枝角类和桡足类的生物量仍显著较大(P<0.05);当大型饵料生物消失后,轮虫生物量在匙吻鲟胃肠道内显著增加(P<0.05);相比较,鳙在各采样期则主要滤食较小型的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另外,当动物性饵料减少后,匙吻鲟和鳙均通过大量滤食植物絮团来补充能量。综上,同一试验池养殖的匙吻鲟和鳙存在摄食竞争压力,该压力的大小与环境中大型饵料生物的丰富度密切相关。
- 李学梅朱永久杨德国何勇凤
- 关键词:胃肠道饵料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