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006FY220400)

作品数:3 被引量:25H指数:3
相关作者:张霄宇章伟艳张富元陈奎英孟翊更多>>
相关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深海
  • 2篇深海沉积
  • 2篇深海沉积物
  • 1篇示踪
  • 1篇水深
  • 1篇平均粒径
  • 1篇主成分
  • 1篇主成分分析
  • 1篇物源示踪
  • 1篇粒径
  • 1篇海洋地质
  • 1篇分异
  • 1篇铂族
  • 1篇铂族元素
  • 1篇长江口
  • 1篇沉积物
  • 1篇沉积学
  • 1篇PD

机构

  • 3篇国家海洋局第...
  • 3篇浙江大学
  • 2篇国家海洋信息...
  • 2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广州海洋地质...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作者

  • 3篇张富元
  • 3篇章伟艳
  • 3篇张霄宇
  • 2篇孟翊
  • 2篇陈奎英
  • 1篇朱克超
  • 1篇赵宏樵
  • 1篇高爱根
  • 1篇林霖
  • 1篇姚旭莹
  • 1篇冯秀丽
  • 1篇冯旭文

传媒

  • 2篇地球科学(中...
  • 1篇海洋学报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9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长江口及邻近陆架沉积物中Pt、Pd分异的物源示踪被引量:5
2009年
Pt/Pd比值在研究区分布呈显著的区域特征.南黄海沿岸流输送物质以Pt/Pd>1为特征,为古黄河三角洲来源;长江流域来源物质以Pt/Pd≤1为特征.长江物源组分的影响范围广,在125°E、33°N沉积物中还能发现受长江物质的明显影响.除了源岩中Pt、Pd分配因素外,黄河和长江流域不同类型和程度的风化作用对沉积物中Pt、Pd分异起着关键的控制作用.虽然沉积物中氯含量、粒度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Pt、Pd分布,但是没有造成显著的Pt、Pd分馏.Pt/Pd≤1区域中元素组成和长江沉积物的组成特征一致,呈现比较强的硅质风化作用;Pt/Pd>1区域沉积物中的元素组成和黄河沉积物一致,K/Na-Rb/Sr图解显示古黄河物质在再侵蚀、搬运和沉积过程中化学成分进一步分异.
张霄宇张富元高爱根章伟艳
关键词:物源示踪沉积学
深海沉积物分类与命名的关键技术和方案被引量:14
2012年
对地质研究的对象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是地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为建立科学合理、量化统一、操作简便的深海沉积物分类与命名方案,详细分析国内外深海沉积物分类与命名现状,深刻了解海洋沉积物组成与分布,深入研究深海沉积物的水深、平均粒径和粘土含量3项参数指标,通过分析涂片鉴定粘土、钙质生物、硅质生物这三者的含量、粒度和化学分析之间的差异,建立钙质生物、硅质生物与CaCO3、生物SiO2的量化关系,完成沉降法和激光法粒度分析资料的对比和校正,分析深海沉积物分类与命名的兼容性和可比性.在上述研究成果基础上,自主创新提出深海沉积物分类与命名方案及其关键技术.深海沉积物类型简分法把深海沉积物分为深海粘土、钙质软泥、硅质软泥、粘土-硅质-钙质软泥4类,它能满足一般性海洋地质调查要求,达到基本了解深海沉积物类型的目的,在兼容世界深海沉积物类型现状的同时,充分考虑到混合沉积物的存在.深海沉积物类型细分法在简分法基础上细分了16种沉积物,使分类与命名更加详细和全面,满足海洋地质详细调查研究的要求.深海沉积物分类与命名方案与浅海沉积物分类与命名比较,在图形、类型指标、种类数量、冠字冠名法、混合沉积物表示法、可操作性等方面具有可比性,使浅海到深海的沉积物分类与命名呈渐变和有机联系.
张富元章伟艳张霄宇冯秀丽林霖朱克超陈奎英孟翊冯旭文
关键词:深海沉积物海洋地质
深海沉积物分类与命名的参数指标和主成分分析被引量:9
2010年
对于南海中部(118个表层沉积物样,水深82~4 420 m)、东部(106个表层沉积物样,水深700~4 508 m)海域的表层沉积物的粒度资料按小于200 m,200~2 000 m,大于2 000 m水深段对水深、平均粒径、黏土含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从陆架到陆坡再到深海,平均粒径和黏土含量随水深增加呈非常有规律的变化;把大于2 000 m水深区域再细分为大于2 500 m,大于3 000 m,大于3 500 m,结果表明平均粒径和黏土含量随水深增加几乎无变化,在南海中部水深大于2 000 m海域平均粒径为3.39~3.54μm,黏土平均含量为54.91%~55.47%;在南海东部水深大于2 000 m海域平均粒径为3.25~3.37μm,黏土平均含量为53.91%~54.56%。研究表明2 000 m水深具有划分深海沉积物的指示意义。南海中部水深大于2 000 m海域黏土平均含量为55.19%,平均粒径为3.39μm;在南海东部水深大于2 000 m海域黏土平均含量为53.91%,平均粒径为3.37μm;在南海中部、东部水深大于2 000 m海域平均粒径均小于4μm,黏土平均含量均大于50%,表明深海沉积物粒度特征是平均粒径小于4μm和黏土平均含量大于50%。黏土含量是非生物组分的代表和划分深海沉积物类型的一个独立参数,钙质生物和硅质生物组分是另外两个独立参数。南海东部海域表层沉积物中55种元素总含量为47.50%,硅、铝、钛、钠、钾、磷、钙、镁、铁、锰十种主元素含量为47.03%,其他45种元素含量为0.47%,虽然沉积物来源复杂、成因不同,但沉积物化学主成分并不复杂,主要由前10种主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沉积物主元素铝、钙、硅分别富集于黏土、钙质沉积、硅质沉积中。通过建立沉积物生源组分与碳酸钙、三氧化二铝、二氧化硅的量化关系,可把碳酸钙、生物二氧化硅作为钙质生物和硅质生物的两个替代参数。
张富元章伟艳张霄宇陈奎英孟翊姚旭莹赵宏樵
关键词:水深平均粒径主成分分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