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2007B031502007)

作品数:2 被引量:10H指数:2
相关作者:彭英潘经锐王艺东李梅黎祥喷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荧光
  • 2篇缺氧
  • 2篇免疫
  • 2篇免疫荧光
  • 2篇脑梗
  • 2篇脑梗死
  • 2篇脑梗死后
  • 2篇梗死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密度
  • 1篇血管增生
  • 1篇增生
  • 1篇微血管
  • 1篇微血管密度
  • 1篇乏氧

机构

  • 2篇中山大学附属...

作者

  • 2篇李梅
  • 2篇王艺东
  • 2篇潘经锐
  • 2篇彭英
  • 1篇邱宇
  • 1篇吕瑞妍
  • 1篇黎祥喷

传媒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年份

  • 2篇2009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大鼠脑梗死后乏氧组织变化与血管增生的关系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探索脑梗死后乏氧组织的变化与血管增生的关系。方法:利用大鼠脑缺血1.5h再灌注(1.5hIR组)和持续缺血(PI组)的线栓模型,采用2-(2-硝基-1氢-硝基咪唑-1-羟基)-氮-(2,2,3,3,3-5氟嘌呤)乙酰唑胺(EF5)和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免疫荧光方法观察乏氧组织和微血管密度(MVD),比较2组术后3d、7d、14d缺血侧大脑半球皮层的MVD以及与乏氧组织的关系。结果:1.5hIR组术后3d、7d、14d均见乏氧组织存在,PI组乏氧组织仅存在3d,假手术组不存在乏氧组织。各观察时点的乏氧组织内部MVD均较周围区域的MVD小(均P<0.01)。随着时间的延长,1.5hIR组和PI组的皮层MVD均不断增大(均P<0.01),而1.5hIR组7d和14d的皮层MVD均高于PI组(均P<0.01)。结论:脑梗死后乏氧组织出现在微血管稀疏的区域。微血管增生程度的差异是导致乏氧组织持续时间不同的原因之一。
潘经锐王艺东李梅吕瑞妍邱宇彭英
关键词:脑梗死缺氧微血管密度免疫荧光
大鼠脑梗死后缺氧组织显像的动态变化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研究大鼠脑梗死后缺氧组织是否能长期存在及其动态变化。【方法】利用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分别采用99Tcm-HL91放射自显影和EF5免疫荧光的方法进行缺氧显像。分持续缺血组(PI)、1.5h缺血再灌注组(1.5hIR)、2h缺血再灌注组和3h缺血再灌注组4组,放射自显影的观察时间点选取手术后1d和14d,免疫荧光则选取术后1、3、7、14、21d,每个时间点各3只大鼠。【结果】放射自显影显示1.5hIR组手术后1d和14d均为缺氧阳性,其余各组均阴性;免疫荧光示1.5hIR组术后1、3、7和14d均有缺氧组织,面积(μm2)有缩小倾向(分别为21478±8254、4405±1490、2647±463和1612±239),但荧光强度没有明显减弱(分别为1.66±0.07、1.75±0.02、1.68±0.08和1.64±0.01);而其余各组在术后7d均已无缺氧组织。【结论】与人类脑梗死相似,大鼠脑梗死后缺氧组织可存在较长时间,且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少;1.5hIR的大鼠MCAO模型是研究脑梗死后缺氧组织长时间存在的合适模型。
潘经锐王艺东李梅黎祥喷彭英
关键词:缺氧脑梗死免疫荧光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