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5CB422006)

作品数:56 被引量:1,434H指数:23
相关作者:张镱锂刘林山丁明军张雪芹王兆锋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四川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6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8篇天文地球
  • 18篇农业科学
  • 11篇生物学
  • 8篇环境科学与工...
  • 7篇经济管理
  • 4篇水利工程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机械工程
  • 1篇电子电信
  • 1篇医药卫生
  • 1篇政治法律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6篇青藏
  • 14篇青藏高原
  • 8篇土壤
  • 6篇降水
  • 5篇植被
  • 5篇气候
  • 5篇气温
  • 5篇海拔
  • 4篇气候变化
  • 3篇植被覆盖
  • 3篇土地利用
  • 3篇土壤酶
  • 3篇土壤酶活
  • 3篇土壤酶活性
  • 3篇青藏高原东部
  • 3篇酶活性
  • 3篇皆伐
  • 3篇径流
  • 3篇径流变化
  • 3篇NDVI

机构

  • 41篇中国科学院
  • 12篇四川大学
  • 7篇中国科学院研...
  • 7篇中国科学院成...
  • 5篇西南大学
  • 3篇北京大学
  • 3篇江西师范大学
  • 3篇西藏高原大气...
  • 2篇四川农业大学
  • 2篇扬州大学
  • 2篇青海省气象台
  • 1篇贵州师范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西华师范大学
  • 1篇青海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科技部
  • 1篇中国气象局
  • 1篇上海市地质调...

作者

  • 25篇张镱锂
  • 9篇刘林山
  • 8篇丁明军
  • 8篇张雪芹
  • 6篇孙辉
  • 6篇姚治君
  • 6篇王兆锋
  • 5篇阎建忠
  • 5篇张玮
  • 5篇包维楷
  • 5篇郑度
  • 5篇唐亚
  • 5篇杨续超
  • 4篇聂勇
  • 4篇张丽萍
  • 4篇摆万奇
  • 4篇陶杰
  • 3篇唐学芳
  • 3篇张继平
  • 3篇吴宁

传媒

  • 8篇地理学报
  • 6篇地理科学进展
  • 3篇资源科学
  • 3篇中国青藏高原...
  • 2篇生态学报
  • 2篇土壤通报
  • 2篇四川环境
  • 2篇地球科学进展
  • 2篇四川大学学报...
  • 2篇生态学杂志
  • 2篇自然资源学报
  • 2篇Scienc...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地理研究
  • 1篇中国中药杂志
  • 1篇土壤学报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年份

  • 2篇2012
  • 1篇2011
  • 8篇2010
  • 6篇2009
  • 12篇2008
  • 12篇2007
  • 17篇2006
  • 4篇2005
5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亚高山红桦根及根际土壤生化特性对升高温度和CO_2的响应被引量:2
2008年
通过川西亚高山野外大型控制实验,研究了红桦不同密度下的根系生物量、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根际土壤酶活性对短期升高温度(ET,相对室外平均升温2.4±0.4℃)、升高大气CO2浓度(EC,平均增加15.5±1.0μmol.L-1)及交互作用(ETC,生长室相对室外平均升温2.2±0.5℃并CO2浓度平均增加15.8±1.2μmol.L-1)的响应.初步结果表明:升高大气温度或CO2浓度均能够显著促进红桦低密度和高密度下单株根系生物量;升高温度和CO2浓度及二者共同升高对微生物类群和数量影响不同,升高温度细菌、真菌数量以及低密度下放线菌数量显著增加,而高密度下放线菌数量显著下降;升高CO2浓度下高密度时细菌和真菌数量增加而低密度下均显著下降;升高温度(ET)显著抑制高、低密度下红桦根际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升高CO2(EC)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在2种密度条件下均不同程度升高,土壤脲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则降低;ETC条件下,根际土壤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在2种密度下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降低,但脲酶活性在高、低密度条件下对ETC表现出不同的响应结果.
蒋舜媛孙辉秦纪洪吴杨杨万勤杨志荣
关键词:土壤酶活性大气CO2浓度
基于计算机图形学的土壤质地自动分类系统被引量:13
2006年
国内外通行的国际制、美国农部制等土壤质地分类制,均采用传统的人工查找平面正三角坐标图方法获取质地名称,这对大批量土样费时费力、精度难以控制。结合国外土壤质地计算机分类方法研究的状况,本文基于计算机图形学技术,利用Visual Basic平台,设计并完成了更具实用性、更便于国内使用的土壤质地自动分类系统(STAC)。STAC系统的特点是简单、方便、快速、直观,具有单个或批量土壤质地的自动分类、图形显示、统计、分析以及支持用户自定义分类制等多种功能。文中着重阐述了其中的计算机图形学实现原理和关键技术。
张丽萍张镱锂王英安
关键词:土壤质地计算机图形学
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植被变化分析被引量:24
2006年
利用1981~2001年美国NASA Pathfinder NOAA/NDVI数据,以11∶00万植被图为基础,结合气温降水资料、DEM数据和2000年人口空间化数据,研究了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植被变化空间格局和海拔梯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1981~2001年珠峰自然保护区植被变化以稳定为主,有5.09%的区域发生严重退化,13.34%的区域发生退化,54.31%的区域保持稳定,26.31%的区域变好以及0.95%的区域植被显著变好。退化和严重退化区域主要分布在保护区南部,国境沿线;植被变好地区集中分布在保护区北部,雅鲁藏布江南岸。稳定区域位于退化区域和变好区域之间。植被退化区域主要分布在海拔2400m ̄4000m带上。②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灌丛构成了区域植被退化的主体。③从空间上看,主要是气温变化对植被变化有影响。在海拔梯度上,气温变化和坡度共同影响植被变化。④在珠峰自然保护区内,人类不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造成了部分地区的植被退化。
张玮张镱锂王兆锋丁明军杨续超蔺学东阎宇平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植被退化海拔梯度
雅鲁藏布江径流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被引量:44
2007年
论文利用1956—2000年近45a的天然径流逐月资料,1956—2004年近50a的气温、降水逐月资料,分析了20世纪下半叶雅鲁藏布江流域径流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研究表明:雅鲁藏布江流域径流的年际变化较稳定,年内分配极不平衡,月最大径流量占全年百分比达30.1%,而月最小径流量只占全年的2.1%,枯水季节径流量和洪水季节径流量相差较悬殊;雅鲁藏布江流域普遍存在升温的变化趋势,同时流域内降水增加趋势较明显,变化周期与径流变化周期较一致。从雅鲁藏布江流域天然径流代际变化的初步分析来看,流域来水的增加,主要受制于降水和气温的变化,也受到流域地表状况变化的影响,同时也可能是河流丰枯长周期变化的表现。这种周期变化还需相关资料的验证和分析。
刘剑姚治君陈传友
关键词:径流雅鲁藏布江流域降水气温
大渡河上游不同地带居民对环境退化的响应被引量:41
2006年
青藏高原的环境退化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但农牧民如何认识和响应环境退化,还缺乏实证研究。采用参与性农村评估法,对大渡河上游不同地带典型村(位于河谷区的丹扎木村、中山区的克尔马村和山原区的日科村)的农牧民进行调查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①大渡河上游不同地带的居民对环境退化具有不同的响应过程。河谷区通过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缓解了人口压力,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应对自然灾害和森林退化;中山区以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和发展畜牧业来缓解人口压力,没有采取积极的措施应对环境退化;山原区的劳动力不能转移到二、三产业,只能通过增加牲畜数量来解决生计,牧民仅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来应对草料不足的问题和雪灾等自然灾害。在大渡河上游,最脆弱的区域是中山区和山原区,而不是人口压力大的河谷区。②生计方式是影响居民响应人口压力和环境退化的关键因素。基于居民的生计方式来解释和解决生态脆弱区的人口压力和环境退化问题,将是一个新的方向。③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有利于居民改善生计。降低教育收费和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将加快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阎建忠张镱锂朱会义摆万奇郑度
关键词:环境退化生计方式青藏高原
Effect of Stem Density on Leaf Nutrient Dynamics and Nutrient Use Efficiency of Dwarf Bamboo被引量:4
2009年
The monthly dynamics of nitrogen (N) and phosphorus (P) concentrations and stocks in leaves, resorption efficiency, and resorption proficiency as well as leaf-level use efficiency, nutrient productivity, and mean residence time were studied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 of stem density of dwarf bamboo (Fargesia denudata Yi) on leaf-level N and P use efficiency in three dwarf bamboo stands with different stem densities under bamboo-fir (Picea puvpurea Mast.) forest over one growing period in the Wanglang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Sichuan, China. Dwarf bamboo density had little effect on the dynamics pattern of both N and P concentrations, stocks, resorption efficiency, and resorption proficiency, but strongly affected their absolute values and leaf-level use efficiency. Higher density stands stored more nutrients but had lower concentrations. There was a clear difference in the resorption of limiting nutrient (N) and non-limiting nutrient (P) among the stands. Phosphorus resorption efficiency, N resorption proficiency, and P resorption proficiency increased with increase of stem density, but no significant variation of N resorption efficiency was found among the stands. Moreover, the higher density stands used both N and P more efficiently with higher N productivity and higher P mean residence time, respectively. Higher P productivity was found in the lower density stands, but there was no clear variation in the N mean residence time among stands. These suggested that the higher density stands may have more efficient strategies for utilizing nutrients, especially those which are limiting .
WU Fu-ZhongYANG Wan-QinWANG Kai-YunWU NingLU Ye-Jiang
1971-2004年青藏高原总云量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子被引量:51
2007年
利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75个地面气象台站的云量日均值资料,采用正交经验函数(EOF)和线性倾向估计等方法,分析了高原地区1971-2004年总云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高原总云量分布呈自东南向西北减少的态势,且年与四季总云量变化都存在显著下降趋势。进而,研究了高原总云量变化与其他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其中,(1)高原总云量与日照时数、日较差之间存在较好的负相关。本文从云的辐射效应出发,解释了存在这种负相关关系的原因;(2)青藏高原总云量与相对湿度之间有很好的正相关性,受地形因素、不同云型和云水路径等因素共同影响,高原总云量与降水之间的关系却不显著。在此基础上,重点讨论了高原总云量与气溶胶和臭氧等因子之间的复杂关系。指出:青藏高原总云量减少趋势可能与高原大气气溶胶特别是吸收性气溶胶的增加以及臭氧的损耗有关。
张雪芹彭莉莉郑度陶杰
关键词:青藏高原总云量
大渡河上游地区土地覆被动态变化的尺度效应被引量:9
2009年
基于1967、1986、2000和2006年4期土地覆被数据,从50 m分辨率开始,按照50 m的间隔依次递增至2000 m,共生成40种粒度的格网,然后利用景观指数方法,对大渡河上游地区土地覆被随尺度变化的动态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800 m粒度能在准确保留土地覆被面积信息的同时,稳定地反映景观指数的变化规律,因此是分析该地区土地覆被及其变化典型特征的理想空间尺度。
摆万奇孙会首阎建忠
关键词:土地覆被变化景观指数
高海拔幼林地表苔藓组成与结构——皆伐与造林实践的影响评估被引量:6
2008年
对壤塘县二林场4个不同时间皆伐和造林后形成的幼林地,开展了苔藓植物和维管植物多样性调查,采用方差分析法对苔藓植物特征进行差异性检验,对苔藓植物结构特征和环境因子作偏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幼林地4个阶段的发展进程中苔藓物种组成变化显著。优势种相似,为喜光耐旱的侧蒴藓物种;一些耐阴喜湿的种类种群扩大成为林下局部生境优势物种;同时由于干扰造成地表裸露后产生耐旱土生或石生性广泛分布的藓类。2)随着幼林地植被恢复进程,苔藓物种丰富度(22~37)和多样性指数(0.37~1.08)呈增长趋势。结构特征在4个幼林地表现出较强的差异性。3)乔木与灌木层盖度与苔藓植物的发育呈正相关,灌木层盖度的发育明显促进了苔藓植物丰富度的增加,而基于喜光先锋的禾草为主的草本发育程度很高,与凋落物生物量一起抑制了苔藓的发育。随幼林地发展,乔、灌、凋落物发育性质及其相互作用发生动态变化。因此加速幼林地乔、灌层片的发育对于促进地表苔藓植物多样性的恢复与层片发育具有重要作用。
闫晓丽包维楷
关键词:维管植物
青藏公路与铁路沿途1981年~2001年植被覆盖变化被引量:34
2005年
在青藏公路与铁路沿途区域,利用1981年至2001年的8km分辨率PathfinderNOAA/NDVI数据,基于每个象元变化的年植被峰值计算进行了像元水平的线性趋势分析,并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研究了区域植被覆盖的空间分布和动态变化特征。主要结论:①在研究区内,反映植被覆盖的NDVI值在空间上呈现出两端高中间低的态势,依次是农作区和森林区>高寒草甸>高寒草原>荒漠草原;②20年间,研究区植被覆盖程度变化总体趋于稳定,覆盖程度呈减少趋势的区域明显高于增加的区域,植被覆盖程度增减因区域而异;植被覆盖程度增加和显著减少地区主要分布在农作区和高寒草甸区,轻微减少地区主要分布在高寒草原和荒漠草原区;③植被覆盖变化程度在拉萨河谷地、湟水谷地和黄河流域等人类活动比较频繁的区域增减趋势比较明显;而在可可西里地区等人类活动比较少的区域变化轻微。
丁明军沈振西张镱锂刘林山张玮王兆锋摆万奇
关键词:青藏公路植被覆盖变化植被覆盖变化青藏公路地理信息系统(GIS)PATHFINDER荒漠草原区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