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0773102)

作品数:9 被引量:150H指数:8
相关作者:靳相木沈子龙丁静李学文张蔚文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大学国土资源浙江财经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经济管理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2篇土地出让
  • 2篇土地发展权
  • 2篇配额
  • 2篇建设用地
  • 2篇发展权
  • 2篇出让
  • 1篇地方财政
  • 1篇地政
  • 1篇新增建设用地
  • 1篇用地管理
  • 1篇中国土地政策
  • 1篇土地出让金
  • 1篇土地管理
  • 1篇土地宏观调控
  • 1篇土地开发权
  • 1篇土地利用
  • 1篇土地利用管制
  • 1篇农地
  • 1篇农地非农化
  • 1篇排污

机构

  • 9篇浙江大学
  • 1篇曲阜师范大学
  • 1篇浙江财经学院
  • 1篇国土资源

作者

  • 6篇靳相木
  • 2篇沈子龙
  • 2篇丁静
  • 1篇吴宇哲
  • 1篇姚先国
  • 1篇山世英
  • 1篇张蔚文
  • 1篇杜茎深
  • 1篇李翔
  • 1篇李学文

传媒

  • 3篇中国土地科学
  • 1篇农业经济问题
  • 1篇中国人口·资...
  • 1篇中国农村经济
  • 1篇中州学刊
  • 1篇经济地理
  • 1篇公共管理学报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1
  • 4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新增建设用地管理的“配额—交易”模型——与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对比研究被引量:21
2010年
通过排污权交易与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管理的对比研究,探索我国现行新增建设用地指令性管理的改进方向。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排污权和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在实行总量控制、具有经济价值、单位配额的产出不同等三个方面具有相似性,在实行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总量控制的框架内引入类似排污权交易的市场机制,就有可能成为今后我国新增建设用地指令性管理体制改革的选择方向。同时,进一步的理论证明也显示,引入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的市场交易机制,可以实现农地非农化配置的帕累托改进。在此基础上,立足排污权交易和新增用地指标管理的差异性,借鉴我国地方政府新增建设用地管理的市场取向创新经验,参照国外排污权交易管理的"配额-交易"模式,建立了中国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交易的一个理论模型,并阐述了其政策涵义,即目前可在设区的市的范围内,允许其辖区内的市、县基层政府之间进行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交易,通过适当的交易能实现新增建设用地的市场价值以及全社会福利的最优。
靳相木沈子龙
关键词:排污权交易
基于可转让发展权模式的折抵指标有偿调剂政策分析——一个浙江省的例子被引量:23
2008年
从土地发展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可转让发展权制度较之于分区制具有灵活性、易接受性等优势。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中的浙江省,采取了类似于可转让发展权制度的折抵指标有偿调剂政策,以解决当前土地管理制度下耕地保护与建设占用耕地指标严重不足的矛盾。折抵指标来源于土地整理,一个土地整理项目完成后,其实际增加的有效耕地面积的一定比例(浙江省为72%)可以作为建设占用耕地指标(即折抵指标)。折抵指标有偿调剂政策就是允许折抵指标在浙江省范围内进行跨县(市、区)调剂,实质上就是折抵指标的交易。通过建模对折抵指标调剂政策的经济效果进行深入的理论和实证分析,本文指出,在边际收益拉平效应的作用下,折抵指标有偿调剂政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本文同时还探讨了其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折抵指标有偿调剂政策提出了一些设想。
张蔚文李学文吴宇哲
关键词:土地发展权
新增建设用地指令性配额管理的市场取向改进被引量:49
2009年
研究目的:通过案例分析,揭示改进农地非农化开发指令性配额管理体制的方向。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案例分析法。研究结果:在中国农地非农化开发中,地方政府是第一顺序的土地开发者,中央以新增建设用地配额的形式统筹分配土地开发权,这一指令性配额管理体制与土地公有制以及当前所处的转型发展阶段总体上是适应的,但这一体制的"刚性"也引发了很多矛盾。改进指令性配额管理的可能路径是实行新增建设用地配额与其耕地保有量挂钩,构建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市场对配额进行调剂。研究结论:沿着可转让配额方向推动农地非农化开发的指令性配额管理体制改革,是实现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与市场机制有效衔接和协调的一个可选路径。
靳相木
关键词:土地管理土地开发权配额管理新增建设用地
农地非农化管理的分权取向改革及其情景模拟被引量:12
2010年
对现行农地非农化"转-征-供"三位一体的中央集权制管理模式的基本规定性及可能的内在矛盾进行了制度分析,揭示了中央集权制管理框架虽然具有阶段必要性,但随着中国社会转型发展的不断进展,今后势必要引入基于地方利益独立性的分权取向改革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管住总量,放开市场"和"配额管理,市场调剂"两个可能的分权取向改革方案,对这两个方案与现行中央集权制管理框架进行社会福利差异比较分析和情景模拟,结果显示这两个改革方案都能实现高于现行中央集权制模式的社会总福利水平。"配额管理,市场调剂"方案能够更好地与现行中央集权制管理框架相衔接,可能成为今后中国农地非农化管理的分权取向改革的首选方案。在改革的逻辑路径设计上,提出应当紧紧抓住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的分配机制这个枢纽,并沿着可转让配额管理这一方向推进现行中央集权制管理模式的改革,以取得"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体制改革创新的连锁效果。
靳相木姚先国
关键词:农地非农化集权制分权制
近年来中国土地政策调控效果评价被引量:11
2009年
研究目的:从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两个层面对近年来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效果进行测度和评价。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因果分析法和统计推断法。研究结果:近年来土地宏观调控取得显著成效,基本达到预期的政策目标。研究结论:今后应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土地宏观调控政策,把促进就业和人口城市化纳入土地宏观调控政策的目标控制体系。
李翔山世英郑培亮沈子龙
关键词:宏观调控
国民收入循环视角的土地出让金性质及相关政策乘数被引量:1
2011年
研究目的:从土地出让金来源、财政收支管理等角度定性分析国民收入循环中土地出让金的性质,利用时间序列数据定量分析土地出让金对均衡国民收入决定的影响。研究方法:凯恩斯国民收入循环模型及其实证分析。研究结果:(1)在农地非农化背景下的土地出让金从其来源看,是“先征后让”的结果,是国家通过规划权、征收权等公权力汲取的农地非农化开发增值收益;(2)从资金流动路径角度分析,土地出让金收入同税收收入一并支出,对国民收入的作用机理近似,即土地出让金收入相当于国民收入的漏出量,对国民收入具有紧缩效应;其支出相当于国民收入的注入量,对国民收入具有扩张效应;(3)提出并实证估计了引入土地出让金的均衡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及此模型下的宏观经济政策乘数。研究结论:引人土地出让金的均衡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丁静
关键词:土地出让金乘数
土地出让制度改革的三个视角及其综合被引量:19
2010年
本文从转型时期地方财政体制、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和财产法三个角度综合透视土地出让制度。分析表明,土地出让制度是当代中国大改革、大开放和大发展过程中实现的一项制度创新,它具有"财政、调控和产权"三大功能,它镶嵌于我国土地公有制框架内,渗透到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体制之中。要辨证地认识、对待和容忍土地出让制度的一些负面问题,必须继续坚持由市、县人民政府负责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这一制度框架。在这一前提下,将土地出让制度置于当代中国转型发展背景中不断巩固它作为中国特色土地用益物权体系基石的地位,不断加强和完善其财政和调控功能。
靳相木丁静
关键词:土地出让地方财政土地宏观调控财产法
主体功能区建设引入土地发展权的运作机制研究被引量:8
2012年
主体功能区的划分藉由差异化土地用途管制和开发强度调控,目的是规范空间开发秩序,优化空间开发结构和提升空间利用效率。但是,在我国,主体功能区建设在实施过程中有加剧区域发展的"中心—边缘"非均衡倾向。为解决此问题,可引入土地发展权区际交易,从交易主体、区际交易范围、区际交易与管制规则、资金结算与使用监管等角度建立发展权区际交易的运作机制,从而对于形成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导向机制,促进区域协调,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杜茎深靳相木
关键词:主体功能区土地发展权
国外土地发展权转让理论研究进展被引量:27
2010年
运用文献检索和比较方法,回顾国外近40年来土地发展权转让领域的研究进展,探讨这一政策工具对我国土地管理的借鉴意义。结果显示,国外土地发展权转让作为一种市场性的政策工具,它在分区规划的框架内通过引入经济诱因实现对农地、环境敏感区、开敞空间、历史遗迹等特定类型土地的有效保护,一定程度上校正了分区管制的强制性和刚性。对于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而又受到土地资源严重制约的中国来说,发展权转让这一理论和政策工具具有较大的借鉴和应用价值。不过,将这一理论和政策工具引入中国,必须从中国独特的土地物权结构出发,进行本土化的理论再创造和制度再创新,并尤其要注意借鉴以项目方式实施土地发展权转让的外域经验。
靳相木沈子龙
关键词:土地利用管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