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1YJC840048)
- 作品数:5 被引量:27H指数:4
- 相关作者:唐有财符平林晓兰李亚楠更多>>
- 相关机构:华东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社会学经济管理政治法律更多>>
- 从打工到创业:农民工创业的发生学研究被引量:11
- 2013年
- 创业是农民工实现社会向上流动的重要路径。基于全国性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半数以上农民工具有很强的创业意愿,而男性、新生代和文化程度高的农民工的创业意愿相对更强烈。考察农民工创业的发生机制可以发现:首先,男性、第一代农民工、已婚和具有较高人力资本的农民工更可能创业,政治资本则对其创业实践无明显作用;其次,创业前的外出打工时间与老乡社会资本对创业实践有积极的效应;最后,农民工创业高度依赖特定的市场机会结构,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所提供的市场机遇对其投身创业具有积极的激发作用。
- 唐有财
- 关键词:农民工创业
- 双重转型、双重张力与流动人口治理框架的建构被引量:7
- 2015年
- 当前流动人口治理正经历深刻的双重转型和双重张力。转型之一是代际更替带来的群体特征大转变,表现为第二代流动人口的权利意识增强、权利诉求增多及抗争能力提高;转型之二是政府治理的行为逻辑从管控向服务与治理兼重的转变。双重转型造成了双重张力:其一是流动人口的需求与社会治理体制回应之间的张力,其二是治理理念、管理体制与工作机制之间的张力。在清晰地认识和准确地判断当前中国流动人口治理困境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创新流动人口的社会治理体制,构建"治理理念—管理体制—工作机制—流动人口需求"的四位一体框架。该框架的基本思路是突出各类行动主体的权限、责任、行动及其互动,因而既注重赋予和增强流动人口的社会权利,也强调提升以政府为核心的各类社会主体的治理能力。
- 唐有财
- “同类相斥”?——中国城市居民与外来人口的社会距离问题被引量:5
- 2011年
- 本文基于200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的数据,考察了中国城市居民与外来人口之间的社会距离问题。结果表明,越是处于城市上层的居民,越对外来人口表现出亲和与宽容倾向,两者之间的主观社会距离越显接近;越是城市下层的居民,反而越表现出排斥倾向,两者的主观社会距离也越显疏远。本文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同类相斥"悖论,即,同质性程度越高、越是属于或接近于同一阶层地位的不同社会人群,他们之间就越呈现出疏远和排斥倾向。本文从利益相关论和制度构建论的角度对此种现象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讨论。
- 唐有财符平
- 关键词:社会距离外来人口
- 农民工社会信任的影响机制——基于个体特征、社会交往和社会支持因素的考察
- 2014年
- 根据一项全国性调查的数据,本文将农民工的社会信任划分为熟人信任、一般信任和政府信任,并从个体特征、社会交往和社会支持角度分析了诸多不同因素如何具体影响不同范畴的社会信任的问题。本文最主要的研究发现是:①农民工群体的熟人信任水平普遍较高,其次是政府信任,一般信任水平较低;②个体特征不同的农民工的社会信任水平具有显著差异;③社会交往状况对农民工的社会信任有显著影响,且他们的社会信任程度反过来也会制约其社会交往;④社会支持与农民工的社会信任程度显著相关。本文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重建或提高农民工社会信任的若干建议和实施措施。
- 李亚楠
- 关键词:农民工社会信任政府信任
- 都市女性白领的职场发展与身份流动——一个社会学的分析框架被引量:4
- 2014年
- 作为一种配置性资源,职业是都市女性白领身份建构的行动起点。个人奋斗、代际传承或婚姻庇护,是都市女性白领职业获得的可能方式;职场竞争与工作投入、职业晋升与业余充电,是她们身份正当化中的职业坚守和职业维持;而她们始终存在基于身份比较的职业流动,则使她们的身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职业流动的方向与可能,职业流动的风险与约束,形塑了都市女性白领的身份流动和再生产机制。
- 林晓兰唐有财
- 关键词:身份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