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0YJC810038)
- 作品数:14 被引量:104H指数:6
- 相关作者:上官酒瑞程竹汝常轶军更多>>
- 相关机构:上海行政学院山西大学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更多>>
- 制度化不信任:内涵、理论原型和意义被引量:6
- 2011年
- 制度化不信任是内化了不信任的政治原则和政制形式,包括现代民主体系中的合法性原则、定期选举与公职任期制、分权制衡、多数原则与集体决策、问责政治、传媒自主和公开透明等。权力的工具性和人性的"幽暗意识"是制度化不信任的理论原型。制度化不信任的根本意义在于,通过保障公民权利、建构优良秩序、创设合理程序等促生现代政治信任。
- 上官酒瑞
- 关键词:政治信任公共权力
- 政府能力与贫富差距控制被引量:1
- 2012年
- 根据政府与社会的融合程度以及体现政府能力的方式,政府能力可分为纵向能力与横向能力,前者是政府凌驾于社会之上的能力,包括控制能力与汲取能力;后者是政府融入社会的能力,包括合法化能力和协商能力。新中国成立之后,政府特别重视加强纵向能力即控制能力和汲取能力,在国际局势纷繁复杂的局面下,中国保持了相对的稳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但是也造成了严重的贫富分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强大的纵向能力越来越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学发展的需要。因此,应准确界定政府职能,积极培育社会资本,加强制度变革,从而实现能力均衡,有效控制贫富差距。
- 常轶军
- 关键词:政府能力贫富差距
- 政治信任“悖论”的有效展开与现实意义被引量:2
- 2012年
- 良善的公共生活既要得到政治信任的润滑,也需要政治不信任与理性怀疑的促动,这构成了现代社会的政治信任"悖论"。该"悖论"有效展开的关键是理性怀疑的有效实现,体现为怀疑方式的制度化和边界的合理化,并对民众理性怀疑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政治信任"悖论"及其有效展开,对中国政治信任建设的目标定位、策略选择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 上官酒瑞程竹汝
- 关键词:政治信任理性怀疑公共生活悖论
- 民主体制下的理性怀疑与政治信任被引量:2
- 2012年
- 民主政治的良性运行与有效治理,既要政治信任的润滑,也要理性怀疑的促动,这构成了民主体制下的政治信任"悖论"。在政治信任的结构序列中,理性怀疑有着明确的限度,即对政治角色、公共组织和公共政策的怀疑,特别是对政治角色的警惕与戒备。人性不确定性与权力工具性,构成了政治信任结构中理性怀疑的逻辑基础。民主体制运行中理性怀疑的有效展开,既需要将这种公共精神转化为相应的政治原则与政制形式,营造良好氛围,推动理性怀疑的制度化,也需要通过参与公共生活提升民众理性怀疑能力,通过公共教育培育其理性怀疑品性。
- 上官酒瑞
- 关键词:理性怀疑政治信任民主体制逻辑基础
- 政治信任模式的根本分野及演进逻辑被引量:4
- 2014年
- 根据经典现代化理论,可将政治信任划分为传统、过渡和现代三种模式。政治权能结构和制度化水平决定了传统与现代政治信任的根本分野为信任结构中人格信任与制度信任的权重。传统人格信任向现代制度信任演进的基本逻辑是:现代化进程中现代政治逻辑的形成和国家制度成长;演进的基本轨迹为:人格信任日益消解,制度信任逐步成长,并最终实现人格信任的制度化。这在根本上是凭借现代国家制度建设,特别是制度化不信任体系建设来实现的,主要表现为提高政治预期、降低政治风险两种机理。搞清楚政治信任模式的分野与演进逻辑,对中国转型社会政治信任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 上官酒瑞
- 关键词:制度信任
- 民主革命时期共产党积累政治信任的基本经验及启示被引量:3
- 2012年
- 任何政治集团要想取得并长期维持政权都必须赢得民众的政治信任。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从弱变强,从局部执政到全国获胜,无不是在民众的政治信任和支持下实现的。共产党积累政治信任的基本经验有:以实现民众物质利益确立政治信任;以保障民众权利获得政治信任;以革命理想动员构造政治信任;以良好政治形象赢得政治信任;以高超政治能力塑造政治信任。这些经验对于构建当前中国社会长期稳固的政治信任基础具有重要启示。
- 上官酒瑞程竹汝
- 关键词:政治信任政治动员政治形象政治能力
- 政治信任的结构序列及其现实启示被引量:24
- 2011年
- 解释现代公共生活建构中的政治信任"悖论",需要分析政治信任的结构。根据科学哲学关于科学研究纲领"硬核"与"保护带"的方法论,政治信任结构可分为硬核与保护带两部分。政治共同体、政治制度、政治价值属于政治信任的硬核,公共政策、政治组织和政治行动则属于保护带,它们在整个政治信任结构中的地位不同,发挥的功能也不相同,由此构成了政治信任的结构序列。政治信任的结构序列原理,对于中国执政党和政府提高政治不信任的修复能力,建构长期稳固的政治信任具有重要启示。
- 上官酒瑞程竹汝
- 关键词:政治信任政治制度政治价值公共生活
- 制度建设与政治信任的修复被引量:8
- 2012年
- 良善的公共生活需要政治信任的润滑与滋润。近年来,中国社会的公共生活遭遇了比较严重的政治信任困境。在现代社会,确立政治信任与国家制度建设是同一过程,是高度契合的,国家制度建设构造政治信任在根本上是通过制度化不信任的建立健全与有效实施来实现的。中国政治信任的建设不是也没必要彻底消解民众的不信任情感,而是要不断提高政治信任的修复能力,目标是形成以制度信任为要核的现代政治信任模式。这关键是要通过激发制度活力、增强制度供给力、提高制度执行力,根据制度化不信任的理念构造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制度体系,为民众施予政治信任形成激发机制,为政府维系政治信任形成压力机制。
- 上官酒瑞
- 关键词:政治信任公共生活
- 论变动社会中政治信任建设目标的有限性——以社会生态为视野的分析被引量:5
- 2013年
- 在政治文化积淀和作用下,中国社会形成了浓厚的政治信任"情结",构筑高信任度也成为共产党革命、改革和建设的重要政治经验。但是,在社会转型推动下,政治信任的条件、因素、空间和基础等已经并将持续发生深刻变革,高度政治信任形成的社会生态已不复存在。这主要表现为:现代化的社会动员效应造成了政治信任供需结构的失衡;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发轫及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共存和矛盾提出了越来越高且日益多样化的政治信任要求;网络政治所形成的政治信任诉求具有丛林化、非理性的倾向;全球化深度扩张为政治信任建设构成了冲击。从社会生态视角看,变动社会中政治信任建设的目标只能是有限的,不可能重建高度政治信任。
- 上官酒瑞
- 关键词:政治信任
- 从人格信任走向制度信任——当代中国政治信任变迁的基本图式被引量:26
- 2011年
- 政治信任是指在直接或间接互动的基础上,民众对政治体系相信、托付和期待的一种政治心理。在历时态上,政治信任可分为传统、过渡和现代三种形态,它们的根本分野在于政治信任结构中人格信任与制度信任的权重。从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与整体社会相契合的是传统色彩浓厚的政治人格信任;改革开放以来,与转型社会相适应的是过渡形态的政治信任,其表现为人格信任日益消解,制度信任逐步成长。两种形态的政治信任前后相继,共同构筑了当代中国政治信任变迁的基本图式。
- 上官酒瑞
- 关键词:制度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