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6AA10A103)
- 作品数:11 被引量:199H指数:6
- 相关作者:张启发李双成李平王世全郑爱萍更多>>
- 相关机构:华中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水稻抗纹枯病QTLqSB-9TQ和抗条纹叶枯病基因Stv-bi的聚合育种被引量:7
- 2012年
- 以携带抗纹枯病QTLqSB-9TQ的籼稻品种特青和携带抗条纹叶枯病基因Stv-bi的粳稻品种镇稻88为优良等位基因供体亲本,江苏省推广的粳稻品种武育粳3号和武粳15为受体亲本,分别杂交并连续回交。在回交及自交分离世代,利用开发的覆盖目标基因区间的双侧分子标记对目标基因进行辅助选择。至回交BC4F1世代,同一遗传背景2个回交方向的中选单株间聚合杂交,获得2个目标基因位点均纯合的聚合F3株系。条纹叶枯病抗性鉴定和纹枯病抗性接种鉴定结果表明,聚合株系对条纹叶枯病均表现抗病;以0~9级评级标准评价,聚合株系的纹枯病较相应的轮回亲本分别低1.1~1.6级和0.8~1.4级。结合回交低世代抗性鉴定结果分析,自行开发的分子标记对目标基因的辅助选择是有效的。讨论了抗纹枯病育种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聚合育种的相关问题。
- 陈宗祥左示敏张亚芳朱俊凯王龙平冯凡马玉银潘学彪
- 关键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纹枯病条纹叶枯病聚合育种
- Ghd7自然变异是调控水稻抽穗期和产量潜力的重要因素被引量:16
- 2009年
- 产量潜力、株高和抽穗期是决定农作物产量的3类主要性状。我们从优良杂交水稻中分离出一个数量性状位点(QTL)Ghd7。Ghd7编码一个含CCT结构域蛋白,它对水稻的一系列性状包括单穗粒数、株高和抽穗期都产生重要影响。在长日照条件下,增强Ghd7的表达可延迟抽穗期、增加株高和穗大小。但另一方面,Ghd7功能减弱的自然变异可使水稻能在温和及较冷地区种植。上述结果表明,Ghd7在水稻产量和适应性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 薛为亚邢永忠翁小煜赵毓唐为江王磊周红菊余四斌徐才国李香花张启发
- 关键词:数量性状位点光周期自然变异适应性
- 光敏核不育水稻对日照长度处理反应的叶片及部位被引量:2
- 2010年
- 因具有长日照条件下雄性不育以及短日条件下可育的特性,光敏核不育水稻在两系杂交稻育种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然而接受光周期信号决定育性转换的水稻叶片和部位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在自然长日照条件下,对光敏不育水稻农垦58S(NK58S)的不同叶片和部位套袋遮光作短日处理,探讨对育性转换的敏感部位。结果表明,在育性转换敏感期,NK58S最上两个叶片接受的光照长度决定其花粉育性,其中尤以心叶对育性的贡献最大,将倒二叶及叶鞘和心叶同时遮光可增加NK58S育性恢复的稳定性。对叶片的不同部位遮光有效应差异,对叶片的上半部分遮光不能使育性转换,反之对下半部分遮光能使育性转换。另外可观察到遮光短日处理育性恢复的植株,其抽穗期比育性未恢复及整株长日处理者提前约10d。表明水稻开花的光周期和雄性育性的光周期反应有一定的关联。
- 张平博丁寄花张启发
- 关键词:光敏核不育水稻光周期
- 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的分子定位及克隆研究进展被引量:105
- 2009年
- 稻瘟病是全世界范围内影响水稻粮食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培育和合理利用抗病品种是控制稻瘟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随着水稻(Oryza sativa)及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基因组测序的完成,水稻-稻瘟病菌的互作已成为研究植物与真菌相互作用的模式系统。在过去的50多年中,通过广泛的遗传分析,已经鉴定了84个稻瘟病抗性基因及大量的数量抗性遗传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us)。其中,8个主效抗性基因及1个隐性部分抗性基因已被克隆。本文综述了迄今已鉴定及定位的稻瘟病抗性基因的研究情况,根据基因的定位信息将这些基因整合到一张连锁图谱中;对抗性基因簇以及簇内基因间的关系作了分析;并进一步对后基因组时代抗性基因克隆策略的变化及其对策进行了探讨。
- 杨勤忠林菲冯淑杰王玲潘庆华
- 关键词:水稻稻瘟病分子定位分子克隆
- 一个水稻双子房突变体的表型鉴定和遗传分析被引量:16
- 2007年
- 在籼稻保持系C2与绵香5B的杂交后代中发现了一个植株显著矮化的双子房突变体。该突变体花器官主要表现为:雄蕊数目减少,雌蕊增加,双子房,多柱头,胚囊畸形,有雄蕊雌蕊化现象。由于其高度不育,突变性状采用杂合体保存,经5代连续自交,均表现稳定遗传特性。同时,杂合株系呈典型的3∶1分离比例,表明该突变性状由单隐性基因控制,并将该突变体暂时命名为TOR。
- 文雯李双成王世全何体宏李平
- 关键词:水稻花器官基因
- 中国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进展被引量:32
- 2009年
- 在过去的10年中,我国在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建立发展了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技术平台,主要包括水稻大型T-DNA插入突变体库、基因全长cDNA文库、基因表达谱芯片以及相应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平台等;分离鉴定了大批与产量、品质、抗病、抗逆、营养高效利用相关的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重要农艺性状基因.并适时提出了RICE2020的研究计划旨在积极推动水稻功能基因的深入研究和建立国际合作.
- 肖景华吴昌银韩斌薛勇彪邓兴旺张启发
- 关键词:水稻功能基因组
- 水稻长粒和短粒品种稃片的发育及细胞学差异被引量:2
- 2009年
- 以籼稻长粒品种明恢63和短粒品种川7为材料,利用石蜡制片技术研究了水稻稃片发育过程,并比较长粒和短粒品种稃片发育的细胞学差异。结果表明,小花原基时,稃片纵向各区段均匀分裂,随着发育的进行,稃片上部细胞最早停止分裂,基部细胞分裂结束最晚。至花粉母细胞末期,稃片细胞结束分裂。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稃片细胞开始进入快速伸长生长阶段,至小孢子晚期稃片长度达到最大值,而且稃片的中、基部细胞对其长度的贡献大于上部细胞。长粒和短粒水稻稃片发育过程基本一致,但长粒和短粒水稻内稃薄壁细胞数目在稃片发育过程中,始终存在极显著差异,细胞长度在稃片长度定形时并没有明显区别。稃片达终长度时,长粒品种内稃薄壁细胞数目比短粒品种多60.98%,而中、基部细胞长度仅增加1.81%和8.05%。因此,细胞数目是导致水稻长粒和短粒品种稃片长度差异的主要因素。
- 张艳胡春根姚家玲
- 关键词:水稻粒型细胞学
- 一个水稻雄性不育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被引量:14
- 2009年
- ms-np是一个源于自然突变的水稻雄性不育突变体,明显较正常植株矮小,叶色浓绿。小花解剖观察发现,突变体小花花丝细长,花药干瘪,呈白色透明状,但雄性器官的数量和雌性器官正常。碘染证实,突变体的花药壁内没有花粉粒着色,是一个典型的无花粉型雄性不育材料。5个F2和2个BC1F1群体的遗传分析显示,该突变性状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对组合ms-np/M63衍生F2不育单株的连锁分析表明,ms-np(t)基因位于水稻第6染色体微卫星标记RM541和RM343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15.2cM和7.9cM。
- 初明光李双成王世全邓其明张婧丁磊文勇郑爱萍周星宇李平
- 关键词:水稻雄性不育基因定位
- 序列比较分析揭示水稻Pms1区段基因组的快速进化
- 2007年
- 以前的研究将水稻光敏核不育位点Pms1定位在第7染色体上.本研究对来源于定位亲本(明恢63和农垦58)的两个BAC克隆进行比较测序,以鉴定Pms1的候选基因;并通过对两个克隆的注释和比较得到5个候选基因,以进行进一步的功能检验.将这两个亲本的基因组序列与公共数据库里的日本晴和93-11比较分析,结果显示,该区段4个亲本在序列组成上存在巨大差异,这种差异主要归咎于活性反转座成分造成的基因组新近增长和变异;亚种内和亚种间以Indel或者SNP的形式存在高度的多态性.利用反转座成分的两个长末端重复进行分析发现,它们的替换速率比已有的报道要高得多.该结果证明,在自然和人工选择的共同作用下,Pms1区段正处于快速的基因组进化过程中.
- 於金生范优荣刘南山燕李香花张启发
- 关键词:基因组结构反转录转座子
- 红莲型水稻杂种F1花药噬菌体展示文库的构建被引量:1
- 2008年
- 噬菌体展示是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的重要手段,为深入研究红莲型水稻不育和育性恢复的分子机理,以红莲型水稻杂种F1花药为材料,分离纯化mRNA,经反转录合成双链cDNA,在双链cDNA末端加上定向EcoRⅠ/HindⅢ接头,再用EcoRⅠ和HindⅢ消化接头,形成两端分别带有EcoRⅠ和HindⅢ粘性末端的双链cDNA。经Mini Column纯化后,收集300bp以上的双链cDNA片段,将其连接到带有EcoRⅠ和HindⅢ末端的T7 Select 10-3b载体上,经体外包装后,以BL T5403为受体菌构建了红莲水稻杂种F1花药的噬菌体展示文库。经测定显示,该噬菌体展示文库容量为1.03×106pfu/mL,重组率为100%,扩增后文库滴度为2.14×1012pfu/mL。对随机挑取的100个噬菌斑进行PCR鉴定,97%的插入片段大于300bp。
- 胡朝凤彭晓珏周杨永谭艳平李绍清朱英国
- 关键词:水稻花药噬菌体展示文库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