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775061D0507) 作品数:11 被引量:88 H指数:6 相关作者: 周锁铨 孙善磊 顾婷婷 石建红 李强 更多>> 相关机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南京大学 伊利诺伊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江苏省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项目 浙江省科技厅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生物学 天文地球 环境科学与工程 更多>>
鄱阳湖流域NDVI时空变化及其与地表径流的关系 被引量:5 2010年 根据鄱阳湖流域4个子流域1982-1999年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集和4个水文站的径流数据,采用年代际差异变化、相关分析、Morlet小波分析方法,对鄱阳湖4个子流域NDVI和径流关系进行研究,并从年内、年际两个角度研究各子流域的NDVI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分析期内鄱阳湖流域各子流域多年平均NDVI的年内变化趋势一致,年平均NDVI总体上都呈增加趋势,NDVI主要受到降水、径流的影响。相关分析显示,整个流域年NDVI与径流量间呈显著正相关,径流量与滞后3个月的植被NDVI间相关性最高;子流域的径流量普遍存在着12个月、部分存在35、62个月左右周期的震荡信号,各信号频率分布的时间域及其强度存在着差异,其中12个月周期最强,短周期强于长周期;NDVI与径流量具有同等的周期变化特点。 邵步粉 周锁铨 顾婷婷 李强关键词:鄱阳湖流域 径流 NDVI MORLET小波分析 基于BEPS生态模型对亚洲东部地区蒸散量的模拟 被引量:16 2010年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导致亚洲东部地区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水循环过程发生显著的变化,成为全球变化研究最关注的对象之一。实际蒸散(ET)是陆地生态系统碳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该地区ET特征的研究尚不够深入。论文利用遥感、气象和土壤等资料驱动生态过程模型BEPS对亚洲东部地区1982—2006年间的ET进行了模拟分析。利用6个站的通量实测数据验证表明,BEPS模型能够解释ET的81.23%的年变化和86.4%的10 d变化。模拟结果表明:亚洲东部的ET呈现出从东南向西北和西南沙漠地区逐渐减少的分布特征,最小值位于中国的西北沙漠地区;ET与降水量之比从东南和东北地区向西北内陆和西南沙漠地区逐渐增加,其中在中国长江以南的亚洲东部地区,平均值为0.4,而在沙漠地区接近1.0。在1982至2006年期间,研究区年ET总量的平均值为12 045×109m3/a,其中,中国、泛东南亚和印度的ET总量占整个研究区的62.4%;研究区的单位面积ET均值为401 mm/a,在泛东南亚地区最大(1100 mm/a),在蒙古最小(134 mm/a)。在所有的地表覆盖类型中,常绿阔叶林的ET总量和平均值都为最大,城镇地区的ET总量和平均值都为最小。研究区的ET总量呈增加趋势,草地、稀树草原、裸地和城镇的ET明显上升,其它地表覆盖类型的ET变化不明显。 张方敏 居为民 陈镜明 王绍强 于贵瑞 李英年 韩士杰 J.Asanuma关键词:遥感 陆地生态系统 地表覆盖分类数据对区域森林叶面积指数反演的影响 被引量:19 2010年 以江西省吉安市为研究区,将5种全球地表覆盖分类数据(包括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马里兰大学(UMD)和波士顿大学(BU)生成的3套数据和欧洲生成的2套数据)以及由TM影像生成的区域地表覆盖分类数据,分别与MODIS1km反射率资料结合,利用基于4尺度几何光学模型的LAI反演方法生成研究区的LAI。在1km和4km两种尺度上将反演的LAI与TM资料生成的LAI进行比较,评价地表覆盖分类数据对LAI反演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TM和欧洲太空局的GLOBCOVER地表覆盖分类数据用于反演LAI的结果较好,在1km尺度上,反演的LAI与统计模型估算的TMLAI相关的R2分别为0.44和0.40,在4km尺度上的R2分别为0.57和0.54;其次为波士顿大学的MODIS地表覆盖分类数据,据其反演的LAI与TMLAI相关的R2在1km和4km尺度上分别为0.38和0.51;而马里兰大学的UMD和欧洲的GLC2000地表覆盖分类数据会导致反演的LAI存在较大误差,据其反演的LAI与TMLAI之间的一致性较差,在1km和4km两种尺度上平均偏低20%左右;LAI的反演结果对聚集度系数具有强的敏感性。该研究表明,为了提高区域/全球LAI反演精度,需要有高质量的地表覆盖分类数据。 李显风 居为民 陈姝 周艳莲关键词:叶面积指数 地表覆盖 反演精度 环杭州湾地区近36年自然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5 2010年 利用LPJ模式,以1971—2006年常规气象站观测资料作为模式输入数据,模拟了环杭州湾地区植被NPP,并分析了近36年来研究区植被NPP的时空变化特征。结论表明:①环杭州湾地区NPP 36年平均为552.10 gC/(m2.a),逐年变化呈上升趋势,速率为1.52 gC/(m2.a2);②研究区植被NPP 36年平均在494.23~617.23 gC/(m2.a)之间;东部沿海及距海较远地区值较大,且基本上呈经向分布;而中部地区值较小,且基本呈纬向分布;NPP年代空间分布与NPP近36年平均空间分布情况基本一致;③随着气候条件的变化,NPP相对大值区在空间上增大,但是增幅有一定的地域性差异;随着降水或CO2浓度的增大(减小),NPP有增大(减小)的趋势;随着温度或云量的增大(减小),NPP有减小(增大)的趋势;在1971—2006年间,对环杭州湾地区植被NPP起主要影响的因子为CO2浓度,其次为云量。 孙善磊 周锁铨 薛根元 吉宗伟 李强 任永建关键词: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气候变化 环杭州湾地区自然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变化特征及其成因 被引量:4 2011年 利用1971—2006年环杭州湾地区25个气象站的降水、温度和云量资料及全球CO2年平均体积分数资料,采用LPJ全球动态植被模式(Lund-Potsdam-Jena Dynamic Global Vegetation Model),通过模拟环杭州湾地区的植被年净初级生产力(Annual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ANPP),分析了该地区ANPP的变化特征,并探讨了植被ANPP变化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1)就环杭州湾地区,36a间植被ANPP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增加,尤其以嘉兴市北部、绍兴市东部较明显;全区平均增加速率为1.5243g·m-2·a-2;2)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环杭州湾地区平均云量与植被ANPP的关系最为密切,偏相关系数为-0.5175,而温度、降水与植被ANPP的关系不明显;同时,植被ANPP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存在一定的地域性差异;3)在全区平均情况下,36a间由温度下降、降水增加、云量减小、CO2体积分数升高引起的植被ANPP变化趋势分别为-0.0813、-0.0171、0.7601、0.8673g·m-2·a-2,其对应的贡献率分别为-5.18%、-1.09%、48.38%、55.21%。由此可见,该地区植被ANPP变化的主要强迫因子是CO2体积分数和云量,而降水变化对植被ANNP的变化作用不大。 孙善磊 周锁铨 薛根元 娄伟平 吉宗伟 石建红关键词:气候变化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江西省域蒸发皿蒸发量变化特征及其成因 被引量:8 2010年 为了探讨气候变化对陆面水文过程的影响,该文利用江西省79个气象站1960-2005年的常规观测资料为基础,结合修正的Penman公式,得出了日照百分率、风速、实际水汽压、最低温度、最高温度变化对蒸发皿年蒸发量变化的贡献。结果表明:在过去46a中,全流域的平均蒸发皿年蒸发量呈显著下降趋势,其速率为-4.57mm/a;日照百分率和风速的减小是导致流域平均蒸发皿年蒸发量下降的主要因子,其贡献分别为-2.06、-2.58mm/a,实际水汽压的减小、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的升高导致流域平均蒸发皿年蒸发量上升,但作用相对较小,分别为0.12、0.50、0.30mm/a,各占观测的蒸发皿年蒸发量变化趋势的45.08%、56.46%、-2.63%、-10.94%、-6.57%。因此,影响江西省蒸发皿年蒸发量变化的气候因子的主次关系为:风速>日照百分率>最低温度>最高温度>实际水汽压。 孙善磊 周锁铨 宋洁 石建红 顾人颖 马锋敏关键词:蒸发量 能量平衡 空气动力学 植被气孔阻抗对区域气候影响的数值试验 被引量:3 2011年 应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3,单向嵌套NASA/NCAR全球环流模式CAM3.0的输出结果,模拟1992—1997年不同气候背景下,植被气孔阻抗变化对鄱阳湖流域地表水循环过程和地面热量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现代气候条件下,气孔阻抗加倍导致年平均温度增加了0.33℃(1.93%),降水减少了0.23 mm/d(2.4%);在CO2加倍的未来情景下(1)气孔阻抗不变时,平均温度增加了1.69℃(9.96%),降水增加了0.83 mm/d(8.6%),(2)气孔阻抗加倍时,年平均温度增加了2.02℃(11.9%),降水增加了0.68 mm/d(7.1%)。总的看来,气孔阻抗加倍的放大了CO2浓度增加(即温室效应)带来的影响。 顾婷婷 周锁铨 骆月珍 潘娅英关键词:鄱阳湖流域 区域气候模式 江西省近46年蒸发皿蒸发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2010年 利用江西省79个常规气象站1960-2005年的观测资料,综合分析了蒸发皿年蒸发量的变化特征及其与相关环境因子包括日照百分率、云量、气温(日平均温度、日较差、最高温度、最低温度)、10m风速、饱和水汽压差、年降水量和相对湿度的相关关系,试图找出蒸发皿年蒸发量变化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1)江西省西部及中部年蒸发量较小;南部及鄱阳湖周边地区年蒸发量较大。在过去46a中,蒸发皿年蒸发量呈显著下降趋势,其速率为-4.57mm/a;79站中,有68站蒸发皿年蒸发量下降趋势显著;(2)以日照百分率为代表的能量供给因子与蒸发皿年蒸发量的相关系数最大,其次为动力因子(10m风速),以相对湿度为代表的湿度因子相对较小,三者的完全相关系数分别为0.37、0.33、0.23;(3)空间上,整个江西省受日照百分率影响均比较大,风速、相对湿度对江西省的影响在鄱阳湖附近、西南部分地区更大,日照百分率、风速的降低以及相对湿度的增加导致了蒸发皿蒸发量的减小;(4)利用日照百分率、风速、相对湿度拟合的蒸发皿年蒸发量多元回归方程,能够反映该地区平均年蒸发量的情况,精度较高。 顾人颖 周锁铨 宋洁 孙善磊 石建红 骆杨关键词:蒸发皿蒸发量 日照百分率 风速 相对湿度 鄱阳湖流域植被气孔阻抗变化对气候影响的探讨 被引量:3 2009年 为了探讨植被气孔阻抗的变化对主要气候因子的影响,利用2000年6月16日-7月31日的NCAR(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资料,应用WRF(W eather Research Forecast)模式对植被气孔阻抗进行了三组试验:控制试验(CS)、敏感性试验1(RS↓)和敏感性试验2(RS↑),结合江西省80个气象站的观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控制试验(CS)可以较好的模拟该流域的温度、降水、相对湿度时间变化及空间分布特征,它们与实测数据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1、0.79和0.58,皆通过了0.01水平的t检验;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当气孔阻抗减小时,降水和相对湿度增加,温度下降;相反,当气孔阻抗增加时,降水和相对湿度减小,温度升高;气孔阻抗的变化对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影响在整个区域是一致的增大或减小的,而降水所体现出来的情况则较复杂。研究结果可为植被与大气间通量交换的参数化研究提供参考。 石建红 周锁铨 顾婷婷 李强 顾人颖关键词:气候变化 WRF 鄱阳湖流域 鄱阳湖区域植被覆盖变化与降水相互响应关系 被引量:10 2009年 利用1982—1999年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集和鄱阳湖区域87个气象站点降水数据,采用年代差异变化、经验正交函数分析及相关分析方法,对鄱阳湖区域植被和降水的相互响应关系进行分析,从年内和年际不同尺度分别阐明植被和降水的相互影响时间和程度。结果表明:降水和植被的变化具有很好的空间一致性;多年平均表明,植被滞后于降水的变化;NDVI的年际变化对后期降水存在一定影响;相关分析显示,植被的生长变化滞后于降水变化6、7、8旬的相关性最高,相关系数分别为0.564、0.571和0.549,并且季节的相关分析发现,滞后一个季节的相关性最显著,且春秋季的降水对植被生长尤为重要。 顾婷婷 周锁铨 邵步粉 李强关键词:鄱阳湖 NDVI 降水 经验正交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