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202017)

作品数:4 被引量:19H指数:2
相关作者:杨进华谭芳张丽娟李东明姜雨彤更多>>
相关机构:长春工业大学长春理工大学吉林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吉林省教育厅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理学

主题

  • 2篇图像
  • 1篇点扩散函数
  • 1篇电子自旋
  • 1篇双目
  • 1篇双目测距
  • 1篇图像匹配
  • 1篇谱密度
  • 1篇曲面
  • 1篇曲面拟合
  • 1篇自适
  • 1篇自适应
  • 1篇自旋
  • 1篇自旋波
  • 1篇自旋波理论
  • 1篇像素
  • 1篇像素级
  • 1篇功率谱
  • 1篇功率谱密度
  • 1篇光学图像
  • 1篇多帧

机构

  • 2篇长春理工大学
  • 2篇长春工业大学
  • 1篇长春大学
  • 1篇北京理工大学
  • 1篇吉林农业大学
  • 1篇华北电力大学

作者

  • 2篇张丽娟
  • 2篇谭芳
  • 2篇杨进华
  • 1篇姜成昊
  • 1篇王晓坤
  • 1篇姜雨彤
  • 1篇李东明
  • 1篇胡小颖
  • 1篇苏伟
  • 1篇付志雄
  • 1篇赵利军
  • 1篇何畏

传媒

  • 1篇激光与光电子...
  • 1篇兵工学报
  • 1篇Chines...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年份

  • 3篇2014
  • 1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La_(0.67)Ca_(0.33)MnO_3电子自旋共振线宽的自旋波理论被引量:1
2013年
采用固相反应法制备巨磁电阻材料La0.67Ca0.33MnO3,测试其电子自旋共振,并采用自旋波理论解释自旋共振线宽的变化.通过对自旋波能量的计算机自洽计算,得到了自旋相互作用的重正化因子{1-e(T)/S},重正化因子随体系温度升高而降低表明,温度上升导致自旋波频率发生软化现象,使得体系结构不稳定,由此可知实验未探测到相变区自旋波能量的原因.理论计算表明,自旋共振线宽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是由于自旋波耦合模的数目减少所致.
胡小颖付志雄何畏赵利军
关键词:LA0自旋波理论
基于双目CCD测距的目标图像匹配算法研究被引量:13
2014年
为了实现高精度的远距离双目CCD被动测距,提出改进的互相关匹配算法与三次曲面拟合算法,对双目CCD拍摄的两幅图像进行亚像素级匹配。介绍了双目测距系统的测距原理;进行测距图像的匹配操作,提出基于模板的灰度互相关算法,根据互相关运算的结果,提出亚像素级匹配算法,即采用三次曲面拟合方法,拟合出相关峰的亚像素级坐标;对测距实验结果进行误差分析,并修正系统误差的计算公式。实验表明,3 km以内的目标实际测量精度优于0.5%,满足高精度双目测距的精度要求。
张丽娟杨进华姜雨彤李东明谭芳
关键词:图像匹配双目测距曲面拟合
基于改进的期望值最大化自适应光学图像多帧迭代去卷积算法被引量:4
2014年
为提高自适应光学图像复原的效果,基于期望值最大化理论,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期望值最大化(EM)算法的自适应光学(AO)图像多帧联合去卷积算法。通过建立多帧AO图像退化的数学模型,推导出基于相位误差并随时间变化的点扩散函数(PSF)模型,根据图像功率谱密度及约束图像支持域的方法对AO图像进行去噪处理。应用AO成像系统参数与正则化技术相结合对EM算法进行改进,建立多帧AO图像联合去卷积的代价函数及其参数估计的优化模型。利用所建模型对模拟图像和实际观测的AO图像进行图像复原实验验证文中算法的复原效果。实验结果表明,与Wiener迭代盲去卷积、Richardson-Lucy迭代盲去卷积算法相比,文中算法迭代次数减少14.3%,估算精度有了明显提高,辨识出了AO图像的PSF,复原出了清晰的观测目标图像。研究结果对实际AO图像复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张丽娟杨进华苏伟姜成昊王晓坤谭芳
关键词:大气湍流功率谱密度点扩散函数
Adsorptions and diffusions of carbon atoms on the surface and in the subsurface of Co(200): A first-principles density-functional study被引量:1
2014年
First-principles calculations based on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a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adsorptions and diffusions of carbon atoms on the surface and in the subsurface of Co (200). The preferred site for the carbon atom on the surface is the hollow site, and the preferred site in the subsurface is the octahedral site. There is charge transfer from the surface to the adsorbed carbon atom, and for the most favorable adsorbed structure the charge transfer is largest. Moreover, the energy barriers for the diffusions of carbon atoms on the surface and from the surface into the subsurface and then back to the surface are calculated in detail.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energy barrier for the diffusion of carbon atoms on the surface is comparable to that from the subsurface to the surface. The results imply that both the direct surface nucleation and the surface segregation from Co bulk can be observed in the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growth of graphene on Co (200) substrate, which can gain a new insight into the growth mechanism of graphene.
乔靓王淑敏张晓明胡小颖曾毅郑伟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