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0705013) 作品数:5 被引量:95 H指数:4 相关作者: 管卫兵 曾相明 潘冲 陆斗定 朱德弟 更多>> 相关机构: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河海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生物学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理学 更多>>
基于DEM模型的新填洼算法 被引量:12 2009年 本文介绍一种新的填洼算法,该算法定义了溢出高程的概念,并在最小代价搜索算法中结合数据结构中的优先队列,逐步算出每一个栅格的溢出高程,最后得到的高程就是填洼处理的高程数据。利用STL库完成填洼模块的开发,通过对不同分辨率的DEM的处理,发现该算法程序简单,运行速度快,该算法提取的水系效果较好。 于淼 任立良关键词:DEM 洼地 优先队列 水系 象山港内三维动边界潮流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7 2009年 象山港是一具有广阔潮滩和大潮差区域的半封闭型海湾,进行数值模拟时必须引入动边界技术来考虑露漫滩的影响。在二维模式中引入动边界技术相对成熟一些,而将这些二维模式使用的露漫滩处理方法简单地搬入三维模式中,常遇到由于边界不连续变动而产生的数值"噪音"及计算不稳定现象。原始POM(Princeton ocean model)模型采用固定边界,没有使用动边界技术,故无法模拟漫滩流。借鉴BURCHARD et al 2004年的研究工作,在原始POM模型的基础上,突破其为固定边界模式的局限,基于尽量使模式物理上满足流动简化需要的原则,引入了一种较为自然的动边界处理技术,使得在非常浅水处和复杂的地形情况下,应用合理的数学表达式体现该物理过程。当总水深大于设定的临界水深时,体现的数学方程是通常形式的动量方程;而当总水深接近设定的最小允许水深时,模型的动量方程被简化为变化率、摩擦力和正压梯度等项之间的平衡关系,此时由于摩擦力占优,相应的流速也会趋于0,这样可以有效避免计算中出现负水深。除在非常浅水处对动量方程作简化外,对于陡坡地形附近的露漫滩问题,当发生一个网格点上的水位低于相邻格点海床的现象时,还需对正压梯度的求解作一个简单的数值处理,以避免不合理值的出现。此外,通过修改原始POM模型的底摩擦系数表达式,可使模型在模拟露漫滩过程时计算更加稳定。改进后的POM模型被用来模拟象山港海域内的三维潮流场,模型计算结果与2个潮位站、1个锚系站和2个船测连续站资料进行了比较,符合良好。整个模型很好地再现了象山港内大区域三维涨、落潮流特征和变化规律,同时象山港顶区域涨憩、落急、落憩和涨急4个特征时刻的流场水平和垂直分布变化过程反映该模型能很好地反映涨、落潮造成的潮间带的露漫滩过程,由此说� 吴晓燕 管卫兵关键词:三维数值模拟 动边界 象山港 象山港多年围填海工程对水动力影响的累积效应 被引量:56 2011年 由于土地资源开发和围塘养殖等需要,多年以来象山港实施了大量的围填海工程。单个的小面积围填海工程对海湾的影响并不大,但是在较长时间段内,多个围填海工程的累积效应却比较明显。本文在POM(Princeton Ocean Model)模型的基础上,利用动边界处理技术,针对1963,2003和2010年3个不同时期的岸线与地形进行模拟,计算了不同时期的纳潮量和水交换能力。通过对比发现,较长时间段内实施的大量围填海工程对象山港的纳潮量和水交换累积影响明显:从1963年到2003年,大潮纳潮量减少8.9%,中潮纳潮量减少8.7%,小潮纳潮量减少8.0%,全潮平均纳潮量减少8.6%;从1963年到2010年,大潮纳潮量减少12.7%,中潮纳潮量减少12.7%,小潮纳潮量减少12.4%,全潮平均纳潮量减少12.6%;在2003年岸线和地形下,整个港湾交换30,60和90 d后的平均水交换率与1963年相比分别减少5.3%,4.5%和3.9%;而在2010年岸线和地形下,整个港湾交换30,60和90 d后的平均水交换率与1963年相比分别减少7.7%,6.8%和6.1%。 曾相明 管卫兵 潘冲关键词:围填海 象山港 水交换 从河口发育过程探讨河海界线 当河口三角洲逐渐向海洋伸展时,必定会对河口附近的海洋进行改造,从而改变口外海滨某些海洋要素,据此可作为河海界线的判断标准,即在常态状况下,某些要素的改变,是否已经改变了口外海滨本来的属性,如果已经改变,应界定为河流,如仍... 杨义菊 李全兴 吕小飞文献传递 2005年春初浙江近海的低温特征及其对大规模东海原甲藻赤潮发生的影响 被引量:20 2009年 在长江口附近和浙江近海海域,近些年来每年春季几乎都发生大规模的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赤潮,时间通常是在4月底或5月初,但2005年却一直到5月底才发生。本文根据近几年在浙江近海进行的多个春季航次的调查资料和有关站位的气象资料,分析了该海区2005年春初的温度特征及其对大规模东海原甲藻赤潮发生的影响,阐明了2005年春季大规模东海原甲藻赤潮迟发的主要物理环境原因。结果表明,2005年3月浙江近海水温比多年同期平均值偏低,且这种情况在近岸区更为明显;与2004年同期相比,2005年春初(4月初)浙江近海水温偏低,2005年和2004年的这种水温差异在近岸和中上层的低盐水里最为明显,而在远岸和下层的高盐水水温差异则相对要小;近岸低盐水最低温度2005年比2004年低约2.6℃;2005年1—3月浙江近海特殊的气象条件(10 a中最低的气温和强劲的偏北大风)和2004/2005年冬季较弱的台湾暖流是形成4月初浙江近海低温特征的主要原因;2004年冬季和2005年春初浙江近水温偏低很可能是2005年春季东海大规模原甲藻赤潮迟发的主要原因。 朱德弟 陆斗定 王云峰 苏纪兰关键词:浙江近海 从河口发育过程探讨河海界线 被引量:1 2009年 当河口三角洲逐渐向海洋伸展时,必定会对河口附近的海洋进行改造,从而改变口外海滨某些海洋要素,据此可作为河海界线的判断标准,即在常态状况下,某些要素的改变,是否已经改变了口外海滨本来的属性,如果已经改变,应界定为河流,如仍以海洋属性(包括动力、海水理化性质、沉积、地形等)为主,则仍界定为海洋。河口是河流和海洋相互连接的枢纽地带,在这里主要动力有径流(河流属性)、潮汐、海流和波浪(海洋属性)等。在它们的作用下,通过泥沙运移,塑造各种地貌形态,反过来,地貌形态又改变了水动力的属性。从河口地貌学的角度,河口可以分为3部分,即近口段、河口段和口外海滨段。近口段是在原来的口外海滨或河口段,经历三角洲外伸,沙洲并岸,河槽束狭,河槽成型、加深等阶段,逐渐形成的。从近口段的演化过程看出,该段属于河流。口外海滨段虽然受到河流影响,但是其仍然表现为海洋属性,因此,属于海洋无可置疑。河口段介于近口段和口外海滨段之间,该区段受径流和潮流的共同作用而造成自然要素的不连续,这种不连续表现在河口形态,底床形态,潮汐特征,水团(盐度、絮凝体)、浊度及沉积物特性等方面。河口形态的变化比较直观。潮波从外海传入河口口门后,因受到地形的影响而改变,包括潮汐性质、潮差,甚至变形破碎形成涌潮。所以在河海界线上,潮波变形造成的最大潮差、最大流速、乃至潮波破碎形成涌潮的位置具有一定意义。河口段存在最大浊度带,其内界与最大絮凝体位置相当。根据我国现行定义的海陆界线为平均大潮高潮位线,从平面上看河海界线时,沉积相是一个重要指标,即只有出现三角洲平原相时,才说明河口对海洋改造已基本完成。 杨义菊 李全兴 吕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