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社会发展科技计划(BE2010756) 作品数:17 被引量:96 H指数:7 相关作者: 贾晓斌 张振海 蒋艳荣 丁冬梅 严红梅 更多>> 相关机构: 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 南京中医药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江苏省社会发展科技计划 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项目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化学工程 轻工技术与工程 更多>>
喷雾干燥处理对丹参酮组分物性和体外溶出的影响 被引量:5 2014年 该文通过喷雾干燥法处理丹参酮组分,以期提高组分的体外溶出度,采用比表面积测定(BET)、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扫描电镜法(SEM)、X-射线粉末衍射法(XRD)等技术对喷雾干燥后的丹参酮粉末进行物性表征,并考察其体外溶出度。表征结果显示喷雾干燥后的丹参酮粉末粒径减小、比表面积增大、药物主要以非晶形式存在;在4 h内丹参酮组分中丹参酮I、丹参酮IIA的累积溶出度分别达到78.3%,81.9%。因此采用喷雾干燥法处理丹参酮组分有利于提高其溶出度。 蒋艳荣 张振海 丁冬梅 严红梅 孙娥 贾晓斌关键词:丹参酮 喷雾干燥法 溶出度 丹酚酸组分中7种酚酸类成分对缺氧损伤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保护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7 2016年 该文采用连二亚硫酸钠(Na_2S_2O_4)体外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缺氧损伤模型,以丹酚酸组分对HUVEC缺氧损伤的保护作用为切入点,采用MTT比色法测定细胞活力,试剂盒测定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丙二醛(MDA)含量、乳酸脱氢酶(LDH)含量、一氧化氮(NO)含量及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探讨7种丹参酚酸类成分在丹酚酸组分对Na_2S_2O_4诱导的HUVEC缺氧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中发挥的作用。在组分结构理论指导下,研究丹酚酸组分中主要化学成分在丹酚酸抗缺氧损伤药效发挥过程中的贡献度,结果显示,丹酚酸B,迷迭香酸,丹酚酸A,丹参素,紫草酸5种成分在丹酚酸组分抗缺氧损伤作用中的贡献度较大,对这5种成分分别进行组合给药,初步得到丹酚酸B,迷迭香酸,丹酚酸A,丹参素4种成分组合能够作为丹酚酸组分的代表性成分。 韩秀娟 刘丹 封亮 李超 贾晓斌 董自波关键词:缺氧损伤 贡献度 基于多孔二氧化硅的肉桂挥发油微球的制备及其性能表征 被引量:3 2013年 优选基于多孔二氧化硅的肉桂挥发油微球的最佳制备工艺。采用多孔二氧化硅吸附肉桂挥发油后,以海藻酸钠为骨架材料,通过滴制法制备肉桂挥发油微球;以微球粒径及分布、载药量和包封率等作为考察指标,采用L9(34)正交试验对制备工艺进行优化。采用扫描电镜(SEM)、综合热分析(TGA)和红外光谱(IR)等方法对肉桂挥发油微球进行表征,并进行体外释药试验。结果表明按优化工艺参数制备的肉桂挥发油微球形态圆整,粒度均匀,分散性良好,平均粒径为1.61 mm,平均载药量为32.85%,药物包封率为94.79%。在pH 1.0,4.0,6.8,7.4环境中,6 h达到药物最大释放量,分别为50.2%,72.6%,95.0%,97.4%。同时IR,TGA等方法证明了微球的生成。优选制备工艺所得肉桂挥发油微球具有操作稳定性,工艺切实可行。 朱春霞 蒋艳荣 张振海 丁冬梅 贾晓斌关键词:多孔二氧化硅 肉桂挥发油 微球 红外光谱 热重分析 玉米多孔淀粉的制备及其粉末化薏苡仁油的研究 被引量:6 2013年 该文目的是优化多孔淀粉的制备工艺,将其应用于粉末化薏苡仁油的研究。以玉米淀粉为原料,采用糖化酶和α-淀粉酶复合酶解法制备多孔淀粉。以色拉油的吸油率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多孔淀粉的制备工艺;采用多孔淀粉粉末化薏苡仁油,考察不同比例多孔淀粉对薏苡仁油中甘油三油酸酯收率的影响;同时考察粉末化薏苡仁油的流动性和甘油三油酸酯的释放特性。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糖化酶和α-淀粉酶配比3∶1,温度55℃,pH 5.0,水解12 h,所得多孔淀粉对色拉油的吸油率达到98.5%;用于粉末化薏苡仁油,多孔淀粉和薏苡仁油质量比4∶1,粉末化的薏苡仁油中甘油三油酸酯收率为97.02%,粉末流动性良好且具有缓释性能。多孔淀粉粉末化液体油生产工艺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蒋艳荣 张振海 丁冬梅 孙娥 汪晶 贾晓斌关键词:薏苡仁油 玉米多孔淀粉 流动性 体外溶出度 黄芩苷固体分散体的制备及其体外溶出行为考察 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考察不同溶出条件对黄芩苷固体分散体溶出特性的影响.方法:采用溶剂蒸发法制备黄芩苷-聚乙二醇(PEG) 6000固体分散体,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及X-射线衍射法鉴别固体分散体的形成,考察不同溶出条件对其体外溶出特性的影响.结果:黄芩苷以非晶形态分散在固体分散体中;纯水介质中15 min时释放65%,之后释放平缓增加,330 min时释放>70%;人工胃液中,15 min释放30%,330 min约释放56%;在模拟胃肠道介质中,胃内环境中释放较慢,15~120 min释放30% ~54%,小肠环境中释放较快,120 ~330 min释放54% ~69%.结论:黄芩苷-PEG6000固体分散体在不同溶出方法中的溶出性质存在差异,动态溶出介质值得推广应用. 谈唯 丁冬梅 张振海 孙娥 贾晓斌关键词:黄芩苷 聚乙二醇6000 固体分散体 丹酚酸组分中各代表性成分药效贡献率的评价及其油水分配系数的整合表征 被引量:12 2015年 该实验利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氧化损伤实验、家兔体外凝血4项实验和大鼠心肌缺血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比较了丹酚酸组分中3个代表性成分的药效活性的差异,并利用CRITIC权重法评价代表性成分的药效贡献率;结果得到丹酚酸组分中代表性成分丹酚酸B、迷迭香酸、丹参素的贡献率分别为28.85%,30.11%,41.04%。采用摇瓶法测定了丹酚酸组分在水以及不同p H缓冲液中的油水分配系数,进一步以质量权重系数和药效贡献率相结合的方法整合表征了该组分整体的油水分配系数,结果表明丹酚酸组分在正辛醇-水/p H 1.2的盐酸溶液/p H 2.0,2.5,5.0,5.8,6.8,7.4,7.8的磷酸盐缓冲液中表观油水分配系数0.32,1.06,0.89,0.98,0.90,0.13,0.02,0.20,0.56。该实验为组分整体性质的表征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严红梅 陈小云 夏海建 刘丹 贾晓斌 张振海关键词:油水分配系数 基于共聚维酮的丹参酮Ⅱ_A固体分散体的研究 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将共聚维酮(PVP-S630)应用于丹参酮ⅡA(TSⅡA)固体分散体的制备,以提高药物的体外溶出度降低固体分散体的吸湿性。方法: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丹参酮ⅡA固体分散体,运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扫描电镜法(SEM)、X-射线粉末衍射法(XRD)等分析方法对其物相进行表征,考察其溶出行为、吸湿特性、稳定性。结果:丹参酮ⅡA和共聚维酮按1∶10比例所制备的固体分散体,丹参酮ⅡA以非晶型分散于载体表面,0.5 h体外溶出度可达100%,吸湿性低于同比例制备的聚维酮(PVP-K30)固体分散体,经过3个月稳定性加速试验后,其药物溶出度和含量未发生显著性变化。结论:共聚维酮作为载体制备的固体分散体能显著改善丹参酮ⅡA的溶出,引湿性相对较低,稳定性好,具有应用前景。 蒋艳荣 张振海 夏海建 贾晓斌关键词:固体分散体 溶出度 吸湿性 不同方法制备的丹参酮-多孔二氧化硅固体分散体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 2013年 以多孔二氧化硅为载体制备丹参酮固体分散体,比较喷雾干燥法和溶剂法对药物体外溶出度的影响。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扫描电镜法(SEM)、X-射线粉末衍射法(XRD)和傅立叶红外光谱法(FTIR)等技术对固体分散体的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并考察其体外溶出度。表征结果显示在2种方法制备的固体分散体中药物均以非晶形式高度分散。体外溶出度测定结果表明,溶剂法制备的丹参酮固体分散体在45,60 min时,丹参酮I,II A的累积溶出度分别为80.9%,84.6%和86.2%,88.7%;喷雾干燥法制备的固体分散体45,60 min时,丹参酮I,II A的累积溶出度分别为92.7%,95.3%和95.8%,97.1%。喷雾干燥法和溶剂法均能成功制备丹参酮固体分散体,喷雾干燥法制备的固体分散体更利于提高溶出度。 蒋艳荣 张振海 丁冬梅 陈小云 孙娥 贾晓斌关键词:丹参酮 多孔二氧化硅 固体分散体 溶出度 黄芩苷结肠定位固体分散体的制备及其体外释放度评价 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拟制备pH依赖型黄芩苷结肠定位固体分散体,以期达到结肠定位和快速释药的目的。方法:采用溶剂法制备黄芩苷-Eudragit S100固体分散体,运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扫描电镜法(SEM)、X-射线粉末衍射法(XRD)、红外光谱(IR)等分析方法对其微观结构和理化性质进行了分析,并对其体外释放性能进行考察。结果:DSC和XRD分析结果显示黄芩苷以非晶体形式分散在固体分散体中,IR结果表明黄芩苷与Eudragit S100之间可能存在非共价键作用。体外释放度测定结果表明,黄芩苷-Eudragit S100比例达到1∶6时,药物在pH 1.2的稀盐酸溶液2 h中基本不释放;在pH 6.8的磷酸缓冲液中,4 h累积溶出率小于15%;在pH 7.6的磷酸缓冲液中,1 h累积溶出度达到90%以上。结论:所制备的黄芩苷-Eudragit S100固体分散体能够达到结肠定位和快速释药的目的,并提高结肠部位黄芩苷的浓度。 严红梅 张振海 蒋艳荣 丁冬梅 孙娥 贾晓斌关键词:PH依赖型 纳米羟基磷灰石固化肉桂挥发油的研究 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评价纳米羟基磷灰石固化肉桂挥发油的可行性。方法:采用纳米羟基磷灰石固化肉桂挥发油,以桂皮醛吸附率为指标,优选纳米羟基磷灰石用量;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和扫描电镜法对固化粉末进行物相表征;考察纳米羟基磷灰石对肉桂挥发油中桂皮醛体外溶出和受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纳米羟基磷灰石与肉桂挥发油最佳固化比例2∶1,肉桂挥发油固化后,体外溶出速率增加,热稳定性提高。结论:纳米羟基磷灰石固化中药挥发油具有应用前景。 蒋艳荣 张振海 刘其媛 贾晓斌关键词:肉桂挥发油 纳米羟基磷灰石 流动性 体外溶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