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资助详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47138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471386)

作品数:9 被引量:140H指数:5
相关作者:徐小牛刘波王勤余艳峰兰长春更多>>
相关机构:安徽农业大学学研究院北海道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日本学术振兴会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主题

  • 7篇亚热带
  • 7篇亚热带常绿阔...
  • 7篇阔叶
  • 7篇阔叶林
  • 7篇常绿
  • 7篇常绿阔叶
  • 7篇常绿阔叶林
  • 3篇水源涵养
  • 3篇土壤
  • 2篇养分
  • 2篇天然次生林
  • 2篇林分
  • 2篇持水量
  • 2篇次生
  • 2篇次生林
  • 1篇凋落
  • 1篇凋落物
  • 1篇凋落物分解
  • 1篇亚热带林
  • 1篇养分动态

机构

  • 10篇安徽农业大学
  • 1篇北海道大学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9篇徐小牛
  • 5篇刘波
  • 4篇王勤
  • 3篇余艳峰
  • 2篇丁增发
  • 2篇兰长春
  • 2篇王雪梅
  • 1篇柴田英昭
  • 1篇许晓静
  • 1篇张赟齐
  • 1篇邓文鑫
  • 1篇张凯
  • 1篇邢小玲
  • 1篇张贇齐

传媒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石河子大学学...
  • 1篇安徽农业大学...
  • 1篇Journa...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年份

  • 2篇2009
  • 6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森林凋落物分解研究进展被引量:58
2007年
森林凋落物分解是森林生态系统养分生物循环的重要环节,而分解过程中所释放的CO2是全球碳素收支的重要组分,开展森林凋落物分解研究是充分认识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础。研究认为:凋落物分解的预测指标可分为3类,即环境指标(如实际蒸散量)、凋落物物理质量(如叶抗张强度)和化学质量指标(如C/N比、木质素/N比和C/P比等);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养分释放机制极其复杂,养分动态模式主要有淋溶—释放、淋溶—富集—释放和富集—释放3种,并因凋落物种类、分解阶段和元素本身性质的不同而异;凋落物混合分解并非单一树种分解的简单叠加,因树种组成和比例不同,基质的化学组成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分解者的多样性、丰富度和生理活性,进而直接和间接地影响其分解速率;凋落物混合分解中可能存在无效应、促进效应和抑制效应;现有的研究结果显示,凋落物混合分解的适宜比例应与群落中不同树种的种群比例相一致;CO2浓度升高不仅影响凋落物的化学性质,而且与分解环境中土壤的生物活性密切相关,但CO2浓度升高并不改变凋落物质量与分解速率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CO2浓度升高的环境下,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会产生变化,这种变化对养分循环速率的影响远大于单纯大气CO2浓度变化的影响。
许晓静张凯刘波兰长春徐小牛
关键词:森林凋落物养分动态
安徽老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不同林龄阶段土壤特性及其水源涵养功能的变化被引量:24
2009年
对安徽老山自然保护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不同林龄林分的土壤特性、凋落物持水量以及林地土壤蓄水性能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分的土壤性质及其水源涵养功能差异明显。在森林植被恢复过程中,随着林分生长,林地凋落物层逐渐发育,土壤性质得到明显改善,土壤水文功能逐渐提高。依据林地总蓄水量和有效蓄水量的大小,不同林分的水源涵养功能依次为:65年生(2415,645 t/hm2)>48年生(2407,634 t/hm2)>36年生(2273,562 t/hm2)>幼龄林(2079,462 t/hm2)。高龄林分土壤的水源效应显著高于幼龄林分。
徐小牛邓文鑫张赟齐王勤丁增发
关键词:常绿阔叶林水源涵养天然次生林土壤性质
肖坑地区不同林分土壤养分状况的研究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为森林的科学经营提供依据。[方法]对肖坑地区常绿阔叶林、竹纯林、马尾松林下0~10、10~20、20~30cm土壤的含量进行测定,研究不同林分土壤的养分状况。[结果]3种林分土壤的全氮、全磷含量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全磷、速效磷含量及10~20cm土层的全氮含量差异明显,全氮含量的变异幅度为0.09%~0.23%。竹纯林土壤全磷含量最高,常绿阔叶林最低;常绿阔叶林土壤有效磷含量最高,马尾松林最低。常绿阔叶林土壤钾含量随土层的加深而增加,竹纯林土壤钾含量在10~20cm土层中最高,马尾松林土壤钾含量在各土层中变化不大。3种林分土壤偏酸性,马尾松林土壤pH值最低。[结论]不同林分土壤养分含量存在一定差异。
余艳峰王雪梅刘波徐小牛
关键词:林分NP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水文生态特征被引量:21
2006年
对日本冲绳岛亚热带天然次生常绿阔叶林的水文生态特性进行了为期3年的定位观测.结果表明,观测期间年平均降雨量高达3325mm,台风降雨(包括直接和间接影响)占年降雨量的42.3%;穿透雨量和树干流量分别为年降雨量的53.9%和30.9%,较高的树干流量可能与高风速、强度降雨以及优势树种的树冠构造紧密相关.林冠截留损失占年降雨量的15.2%,低于世界范围内其它多数常绿阔叶林(15%~30%).年平均地表径流和壤中流量分别是1092mm和613mm,分别占年降雨量的32.8%和18.4%;较高的径流量可能是由不良的土壤物理性质引起的.试验林土壤尤其是下层土壤非毛管孔隙度低(8%~12%)、粘粒含量极高(51.9%~60.5%),水分渗透缓慢(12ml·min^-1).0~70cm土层的有效蓄水量和最大蓄水量分别为85mm和324mm,林地凋落物层的最大持水量为2.8mm,接近或低于中国亚热带和热带山地雨林.
徐小牛王勤平田永二
关键词:水文生态效应降雨分配径流亚热带林
安徽肖坑亚热带常绿阔叶次生林的结构特征被引量:10
2008年
对安徽老山自然保护区肖坑流域18、36、40、48和65年生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结构特征和树种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5块样地内共出现树种26种,分属于15科21属,以壳斗科和金缕梅科为主;群落垂直结构简单,灌木层和草本层不甚明显。按森林演替方向从幼龄林到中龄林,林分密度逐渐下降,40年生以上的林分密度相差不大;幼龄林(18和36年生)中大径级植株(D≥20cm)仅占总株数的3%,中龄林(40年生以上)的占30%,这些大胸径植株的胸高断面积分别占林分总胸高断面积的8.8%~20.6%(幼龄林)、61.9%~70.7%(中龄林)。肖坑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树种多样性较低,中龄林林分平均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为1.79和0.53;依据优势度划分,该地区常绿阔叶林的优势科为壳斗科,优势种为甜槠、苦槠、青冈和东南石栎。从种群的演替趋势来看,苦槠和东南石栎属发展型、演替中期种;而甜槠和青冈属成长型、顶极群落的主要种。
兰长春余艳峰刘波徐小牛
关键词: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分结构
安徽肖坑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的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对安徽肖坑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不同林龄阶段林分的土壤物理性质、凋落物持水量以及林地土壤蓄水性能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分的土壤物理性质及其水源涵养功能差异明显。在森林植被恢复过程中,随着林分生长,林地凋落物层逐渐发育,土壤性质得到明显改善,土壤水文功能逐渐提高。依据林地总蓄水量和有效蓄水量的大小,不同林分的水源涵养功能依次为:近熟林(2152和244 t.hm-2)>中龄林(2010和227 t.hm-2)>幼龄林(1883和186 t.hm-2)。近熟林土壤的水源效应显著高于幼龄林。
王雪梅王勤丁增发徐小牛
关键词:常绿阔叶林水源涵养天然次生林持水量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根系呼吸及其与环境影响因子的关系
2009年
采用切断根系法,运用Li-6400光合呼吸测定仪对肖坑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根系呼吸特性及其对土壤呼吸的贡献和季节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根系呼吸对土壤温度和含水量的响应。结果表明,中龄林根系呼吸速率年变化范围为0.412~1.970μmol/(m^2·s),幼龄林为0.259~1.414μmol/(m^2·s);幼龄林年平均根系呼吸速率(1.198μmol/(m^2·s))是中龄林的(0.937μmol/(m^2·s))1.13倍。中龄林和幼龄林根系呼吸速率及根系呼吸占土壤总呼吸的比例季节变化规律基本一致,1年中基本呈单峰曲线模式,高峰值出现在6月,之后逐渐下降至次年1月达最低值。幼龄林根系呼吸占土壤总呼吸的比例为31.79%~59.00%;而中龄林根系呼吸所占比例范围(23.50%~50.26%)较幼龄林小。中龄林和幼龄林根系呼吸速率与土壤5cm内温度相关性显著。中龄林根系呼吸对土壤温度的敏感程度大于幼龄林。在温度较低的情况下,土壤高含水量并没有促进根系的呼吸,但与土壤温度互作可能对林木根系呼吸产生较为显著的促进效果,这方面还需进一步研究。
刘波邢小玲徐小牛
关键词: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根系呼吸土壤呼吸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不同林龄细根生物量及其养分被引量:21
2008年
通过对安徽池州老山自然保护区的肖坑常绿阔叶林细根生物量和细根养分进行研究,发现细根生物量和细根养分及养分储量呈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即随着土层加深而逐渐减少。在表土层,0~10 cm土层中细根生物量最多,氮、磷、钾含量及其养分储量也是最高。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常绿阔叶林比较发现,细根的生物量有随着林分年龄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而不同年龄林分细根中氮、磷、钾的含量也存在一定差异。
刘波余艳峰张贇齐徐小牛
关键词: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细根生物量养分含量
Forest structure,productivity and soil properties in a subtropical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in Okinawa,Japan被引量:1
2008年
Structure,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soil properties of a subtropical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in Okinawa, Japan, were examined by establishment of plots at thirty sites. The forest was characterized by a relatively low canopy and a large number of small-diameter trees. Mean canopy height for this forest was 10 m and stands contained an average of 5400 stems-ha^-1 ( -〉 3.0 cm DBH); 64% of those stems were smaller than 10 cm DBH. The total basal area was 54.4 m^2-ha^-1, of which Castanopsis sieboldii contributed 48%. The forest showed high species diversity of trees. 80 tree species (≥ 3.0 cm DBH) from 31 families was identified in the thirty sampling plots. C. sieboldii and Schima wallichii were the dominant and subdominant species in terms of importance value. The mean tree species diversity indices for the plots were, 3.36 for Diversity index (H'), 0.71 for Equitability index (J') and 4.72 for Species richness index (S'), all of which strongly declined with the increase of importance value of the dominant, C. sieboldii. Measures of soil nutrients indicated low fertility, extreme heterogeneity and possible A1 toxicity.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stem density and the dominant tree height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soil pH.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ecies diversity index and soil exchangeable K^+, Ca^2+, and Ca^2+/Al^3- ratio (all p values 〈0.001) and a negative relationship with N, C and P.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soil property is a major factor influencing forest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e within the subtropical forest in Okinawa.
徐小牛王勤王勤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水文生态研究
大气降水作为森林生态系统重要的养分来源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研究森林与水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森林对降雨的分配以及通过大气降雨的养分输入特征是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对于了解森林对区域性水文过程...
王雪梅
关键词:常绿阔叶林降水化学水源涵养持水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