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2006CB705602)
- 作品数:3 被引量:27H指数:3
- 相关作者:雷荣辉王青秀吴纯启杨保华马华智更多>>
- 相关机构:军事医学科学院东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纳米铜经口染毒大鼠血清的代谢组学研究被引量:7
- 2008年
- 背景与目的:运用代谢组学技术检测纳米铜染毒大鼠的血清代谢成分变化,结合常规血液生化及组织病理学检查,探讨纳米铜短期暴露的损害特征,寻找损害早期的代谢标记物,揭示血液代谢表型变化与纳米铜靶器官损害间的关系。材料与方法:雄性Wistar大鼠30只,分为溶剂对照组(1%HPMC),微米铜(200mg/kg)组和3个不同纳米铜剂量(50、100和200mg/kg)组,共5组,每组6只,10ml/kg经口染毒,每日1次,连续5d,次日麻醉采血制备血清,进行核磁共振和血液生化分析,同时摘取肝肾作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纳米铜200mg/kg组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甘油三酯、总胆红素、总胆汁酸、尿素氮和肌酐均明显升高,伴随碱性磷酸酶和总胆固醇明显降低;肝细胞出现点状坏死,肾小管上皮细胞广泛坏死,管腔内可见蛋白管型和棕黄色结晶物沉积,肾小球亦受累及;50、100mg/kg剂量组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升高,组织病理检查显示肝脏无明显损害,肾小管上皮细胞出现肿胀;微米铜染毒大鼠仅出现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血清代谢组学分析表明50~200mg/kg纳米铜短期暴露可引起能量代谢紊乱和剂量依赖性的血清甘油三脂、不饱和脂肪酸和磷脂水平升高。结论:相同质量浓度的纳米级铜粉毒性明显大于微米级铜粉,肝脏和肾脏是大鼠纳米铜暴露的潜在靶器官,其损害可能与细胞的能量代谢紊乱有关。
- 雷荣辉吴纯启杨保华马华智王青秀廖明阳
- 关键词:^1HNMR纳米铜代谢组学
- 纳米铜经口染毒大鼠尿液的代谢组学研究被引量:9
- 2008年
- 目的研究纳米铜经口反复染毒大鼠尿液的代谢表型改变,探讨纳米铜的毒作用特征,并寻找早期损害的代谢标志物。方法雄性Wistar大鼠42只,每组6只分别经口给予溶剂羟丙甲基纤维素(1%HPMC),微米铜(200mg/kg),纳米铜(50、100和200 mg/kg),连续染毒5 d,核磁共振(NMR)分析不同时点收集的24 h尿液,并作血液生化分析和肝肾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纳米铜200 mg/kg连续染毒5 d,大鼠血清丙氨酸转移酶、天冬氨酸转移酶、三酰甘油、总胆红素、总胆汁酸、肌酐和尿素氮均明显升高;肝细胞呈点状或局灶性坏死,肾小管上皮细胞弥漫性坏死;毒性明显重于其余处理组。尿液代谢组学分析表明纳米铜200 mg/kg染毒早期可诱导大鼠尿液中肌酐、牛磺酸和N-乙酰葡糖苷酶水平升高;染毒5 d,尿液中柠檬酸、乳酸和醋酸盐、糖、氨基酸和N-氧三甲胺水平明显升高,肌酐水平降低;纳米铜200 mg/kg组大鼠停止染毒一周,尿液代谢轨迹不能回到处理前状态。结论肝脏和肾脏是纳米铜的靶器官,细胞能量代谢紊乱可能是纳米铜诱导肝肾损害过程中的重要事件,代谢组学分析可作为纳米材料在体毒性评价的技术平台之一。
- 雷荣辉杨保华吴纯启马华智原野王青秀廖明阳
- 关键词:核磁共振代谢组学纳米铜
- 纳米二氧化钛的毒性研究与安全性展望被引量:16
- 2011年
- 本文介绍了纳米二氧化钛的表征,并从整体水平和细胞水平综述了纳米二氧化钛的毒性。其中整体水平的毒性研究从吸入途径、经口途径、经皮途径及腹腔注射四种不同的暴露途径进行了综述;细胞水平的毒性研究则从纳米二氧化钛跨膜、抑制细胞生长、引起细胞凋亡和DNA损伤四方面来论述。本文还简要介绍了纳米二氧化钛的化学修饰,并对纳米二氧化钛使用的安全性进行了展望。
- 刘晓闰唐萌
- 关键词:纳米二氧化钛动物实验细胞培养纳米毒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