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5BZX067)
- 作品数:4 被引量:43H指数:3
- 相关作者:陆扬更多>>
-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 费瑟斯通论日常生活审美化被引量:13
- 2009年
- 费瑟斯通的《消费主义与后现代文化》是当代中国"日常生活审美化"论争所依赖的西方理论后援的一个主要资源。但因为种种原因,个中存在一些误解。费瑟斯通分日常生活审美化为三个层面,最终是要说明,日常生活审美化并非后现代社会的专利,它早在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城市化的过程中,就已经见诸波德莱尔、本雅明和西美尔的都市生活经验描写。再往上追溯,中世纪以降的狂欢节和集市文化,都可视为先驱。其间中产阶级同底层阶级的忤逆欲望不断较量,控制和反控制,有序和无序,终于在波西米亚和布尔乔亚的两相结合之中,铺陈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迷人景观。由此可见,费瑟斯通是以当下所谓的"布波族"精英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主角。主张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当代中国普遍现象的论者,在援引西方理论时似不妨绕过这位独钟情布尔乔亚和波西米亚的费瑟斯通。
- 陆扬
- 关键词:日常生活审美化后现代文化通论后现代社会消费主义
- 文化研究中的阶级轨迹被引量:3
- 2007年
- 阶级和种族、性别一样,是文化研究的三大母题之一。文化研究伯明翰传统如威廉斯、E.P.汤普森等人,历来关注阶级的分析。马克思曾经预言资本主义必将在阶级斗争中崩溃,为发达国家的产业工人所埋葬。但是时至今日,马克思的阶级预言并没有实现。资本主义面对自身的重重危机应对有方,正在有条不紊地图谋新发展,目前还看不出日薄西山的迹象。相反,工人阶级本身的存在形态,反倒愈益变得复杂迷离起来。在今天全球化的后工业社会里,阶级对立消失了吗?或者说,它是以怎样的新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是文化研究关注的一个焦点。
- 陆扬
- 关键词:阶级文化研究威廉斯汤普森后工业社会
- 韦尔施论两种“审美化”被引量:11
- 2009年
- 韦尔施的《重构美学》作为当代中国日常生活审美化论争的一个主要西方理论资源,其日常生活和认识论两个层面上的审美化思想,多为中国学者所忽略。韦尔施以日常生活审美化为后现代消费社会的一种文化必然,视欲望快感和经济策略为其动因,认为其只具有浮光掠影的肤浅价值。故公共空间中的艺术不应在先已被高度审美化的语境中锦上添花,反之可以表现叛逆和崇高。所谓认识论的审美化,是指美学公认的一些基本特征如直观形式、建构性、可操纵性、歧义性等,不仅是艺术的专利,而且变成了现实认知的基本范畴。韦尔施将这一传统上推到康德和尼采,应是显示了用以美学为代表的后现代文化来解构以科学为代表的现代性的苦心,它虽然或者多半只是后现代主义鼎盛时期的一种美学乌托邦,然从日常生活审美化到认识论审美化的区分、辨析和升华,对于日常生活审美化本身的认知,以及对于重构美学的思路,都可谓意味深长。
- 陆扬
- 关键词:日常生活审美化公共空间艺术
- 空间和地方的后现代维度被引量:16
- 2009年
- 柏拉图《蒂迈欧篇》把空间看作万事万物的载体或容器,亚里士多德将空间与地方并提,以其为哲学思考的对象,今天的后现代空间转向针对的正是柏拉图以降的这一理性主义空间阐释传统。其中哈维提出的时空压缩理论,不仅是指后现代时间换空间的大势所趋,同样意味着生活方式的加速变换,其最终导致的后现代新地理形势的出现,影响到政治和文化的方方面面。由此,全球化精英空间和本土地方文化的矛盾进入了一个新的视角。如果说时空压缩一类的空间转向观念固然有可能给今天的中国提供跨越式发展的理论依据,那么,全球化空间之中的地方本土文化的身份认同无疑当是一个更值得关注的现实问题。
- 陆扬
- 关键词:柏拉图哈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