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2BZW045)

作品数:12 被引量:34H指数:3
相关作者:胡星亮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安徽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艺术
  • 3篇文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8篇戏剧
  • 5篇现代主义
  • 4篇话剧
  • 3篇写实
  • 3篇民族
  • 2篇人道主义
  • 2篇现实主义
  • 2篇后现代
  • 2篇假定性
  • 1篇当代话剧
  • 1篇新时期话剧
  • 1篇演剧
  • 1篇艺术
  • 1篇意象
  • 1篇中国学派
  • 1篇审美
  • 1篇中外戏剧
  • 1篇文学
  • 1篇文学是人学
  • 1篇戏剧创作

机构

  • 11篇南京大学
  • 1篇安徽大学

作者

  • 12篇胡星亮

传媒

  • 2篇首都师范大学...
  • 2篇安徽大学学报...
  • 1篇广东社会科学
  • 1篇文艺研究
  • 1篇戏剧(中央戏...
  • 1篇求索
  • 1篇学术月刊
  • 1篇当代作家评论
  • 1篇台湾研究集刊
  • 1篇浙江艺术职业...

年份

  • 4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7
  • 4篇2005
  • 1篇2004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西文化交汇中的澳门话剧被引量:3
2010年
澳门话剧既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又有来自祖国母体文化的深刻影响,在中西文化的交汇中萌生和成长。在直面人生、关注现实的基础上,澳门本土话剧也在艰难发展。
胡星亮
关键词:写实现代主义
1950—1960年代的“话剧民族化”论争被引量:2
2004年
195 0年代后期至 1960年代初期展开的“话剧民族化”论争 ,要“创造出中国自己的、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的话剧 ,在戏剧创作和舞台演剧诸方面都促进了戏剧家的思索 ;然而 ,将话剧民族化视为主要是艺术表现形式 ,又强调艺术形式的民族化创造主要是学习戏曲 ,这种远离社会现实、与世界戏剧潮流隔绝的戏剧探索 ,使得新中国话剧走上一条褊狭的道路。
胡星亮
创建话剧演剧的“中国学派”——论1950至60年代的“话剧民族化”探索被引量:3
2005年
1950年代后期至1960年代初期中国话剧借鉴戏曲的民族化探索,其成就主要体现在舞台实践中。外国戏剧家当时对中国话剧艺术严厉批评的“棒喝”,中国戏曲西传引起欧洲戏剧家竞相学习的启示,和中国文艺发展重在继承民族传统的政策调整,等等,使得戏剧家将其艺术创造从着重借鉴斯坦尼体系转向民族戏曲艺术的学习,并力求在探索中去创建具有民族特色的话剧演剧的“中国学派”。
胡星亮
关键词:中国学派
舞台演剧假定性与戏剧精神——新时期话剧演剧变革的反思与批判被引量:5
2010年
舞台假定性是新时期话剧演剧的重要美学原则。戏剧家在导演、表演、舞美等方面的探索与变革,突破了长期以来中国话剧舞台斯坦尼体系独尊的局面,中国话剧舞台艺术创造更为绚丽多彩。而如何处理舞台假定性与戏剧传统,尤其是舞台假定性与戏剧精神的关系,新时期话剧演剧也给人们留下了必须认真思索的重要课题。
胡星亮
关键词:戏剧精神
老舍和田汉:1957—1958年的戏剧使命被引量:2
2005年
1956年前后,在苏联“解冻”思潮和“双百”方针推动下,中国戏剧界重新评价西方近现代的戏剧精神,重新肯定“五四”传统,由此出现了老舍的《茶馆》、田汉的《关汉卿》等剧作。这些剧作以其真实的现实批判精神、深沉的人道主义情怀和戏剧审美的民族化探索,创造了“十七年”中国话剧的艺术辉煌。
胡星亮
关键词:人道主义
香港后现代戏剧的探索与困惑被引量:4
2007年
后现代主义是1980年代以来香港最活跃也最引人注目的戏剧实验。解构/拼贴戏剧对传统戏剧及文学文本的重新结构或诠释,和意象戏剧的反戏剧、反文本、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艺术探索与创造,但也潜含着诸多困惑。
胡星亮
关键词:后现代意象
“解冻”思潮与伤痕戏剧的汇流——论新时期初期戏剧与前苏联影响
2005年
新时期初期中国的伤痕戏剧与 20世纪 50年代苏联戏剧及文学的“解冻”思潮有着密切的关联。是相似的社会发展情形和“解冻”思潮的直接影响,决定着新时期初期戏剧与苏联“解冻”思潮的汇流。苏联“解冻”思潮所强调的“写真实”、“人道主义”、“文学是人学”等观念和理论,对新时期初期戏剧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胡星亮
关键词:人道主义文学是人学
香港当代话剧与外来影响被引量:2
2010年
胡星亮
关键词:话剧后现代主义现实主义戏剧写实
新时期“戏剧观”论争的反思与批判被引量:12
2009年
新时期的"戏剧观"论争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剧坛的危机声中展开的。论争关于"中国话剧发展路向"问题的思考,带来了新时期话剧现实主义的拓展、"探索戏剧"的探索和新的演剧体系的崛起;而论争关于"假定性"是"戏剧的本质"的阐释,则一方面对新时期戏剧的形式探索产生了重要影响,促进了戏剧艺术的实验与创新,但另一方面,因为忽视了戏剧危机产生的最重要原因——戏剧创作的"假、干、浅",而对戏剧与现实、戏剧的人学定位、戏剧的现代意识与启蒙理性等问题注重不够,导致剧坛形式革新的泛滥,这又给新时期及90年代的戏剧发展留下了重"手法"轻"精神"的严重隐患。
胡星亮
关键词:假定性戏剧危机
转型:从写实传统到现代主义——论1960至70年代台湾话剧的发展被引量:2
2005年
台湾话剧从写实传统向现代主义转型是在1960年代后半期及70年代。姚一苇等戏剧家为了真实深刻地描写现实和表现人,为了给已呈衰颓迹象的台湾话剧注入活力,借鉴西方现代派戏剧并融合民族戏曲传统去求新求变,推动了中国话剧艺术的发展。
胡星亮
关键词:现代主义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