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502053)

作品数:4 被引量:26H指数:4
相关作者:杨国伟崔凯张锋涛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大连理工大学清华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航空宇航科学技术兵器科学与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篇航空宇航科学...
  • 2篇理学
  • 1篇兵器科学与技...

主题

  • 3篇流体力学
  • 3篇计算流体力学
  • 3篇高超声速
  • 3篇超声速
  • 2篇优化设计
  • 2篇飞行
  • 2篇飞行器
  • 2篇高超声速飞行
  • 2篇高超声速飞行...
  • 2篇超声速飞行
  • 2篇超声速飞行器
  • 2篇乘波体
  • 1篇导弹
  • 1篇序列二次规划
  • 1篇神经网
  • 1篇神经网络
  • 1篇神经网络技术
  • 1篇神经元网络
  • 1篇喷管
  • 1篇气动

机构

  • 4篇中国科学院力...
  • 3篇大连理工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作者

  • 4篇崔凯
  • 3篇杨国伟
  • 1篇张锋涛

传媒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力学学报
  • 1篇Acta M...
  • 1篇中国科学(G...

年份

  • 2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高超声速飞行器后体二维优化设计
以CFD分析为基础,采用序列二次规划(SQP)优化方法,以25km飞行高度,6Ma飞行速度,0°飞行攻角为设计状态,推力最大化为设计目标,对高超声速一体化构型的尾喷管进行了优化设计。提高了飞行器的推力系数。最后依据本文结...
崔凯杨国伟
关键词:高超声速尾喷管序列二次规划计算流体力学
文献传递
基于CFD分析的弧形翼导弹气动外形优化被引量:6
2009年
为探索将高精度CFD分析引入高超声速飞行器气动外形优化设计的可行性,以6°飞行攻角、6马赫飞行速度下的最大升阻比为目标,引入CFD分析计算气动性能,使用Nelder-Mead可变多面体搜索方法对高超声速弧形翼导弹进行了气动外形优化.计算结果表明,在满足弹翼安全性的条件下,优化外形比初始外形的升阻比有明显提高(约9.22%),同时阻力系数、弹翼展长和弹翼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计算结果充分证明了优化设计的有效性和采用CFD分析的必要性.依据该文结果提出一种前掠弧形翼高超声速导弹气动布局方案.
崔凯杨国伟
关键词:优化设计导弹弧形翼计算流体力学
基于神经网络技术的乘波体优化设计被引量:8
2009年
乘波体是高超声速飞行器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飞行器产生升力的主要部分.针对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CFD)分析的乘波体优化设计问题,引入人工神经元网络响应面方法.选取一定数量的乘波体外形,进行气动性能分析后,利用乘波体的外形控制参数和气动参数做为训练样本对乘波体进行训练.利用这些训练样本对人工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在优化计算中以充分训练的神经网络替代CFD分析,发展了一种基于神经网络技术的乘波体优化设计方法.利用该方法在马赫数6、雷诺数7×10~6条件下,分别对乘波体进行了最大升阻比的单目标和综合考虑升阻比、容积及表面积的多目标优化.计算结果表明,采用神经网络响应面技术可在保证计算稳定性的条件下有效提高计算效率.
张锋涛崔凯杨国伟崔媛嫒
关键词:高超声速乘波体计算流体动力学人工神经元网络优化设计
6马赫锥体流场对乘波体性能的影响及规律被引量:7
2006年
以CFD计算为分析工具,在6马赫飞行速度、0°飞行攻角和30km飞行高度的设计条件下,综合分析了23种源自不同锥体流场所获乘波体的性能.分析结果表明,基本锥体的截面形状及截面宽高比均对乘波体性能有较大影响;当基本锥体的宽高比变化时,相应乘波体几何参数和升力系数的变化基本与之呈正比关系,而阻力系数及升阻比则出现极值.此外,我们发现在此飞行状态下,综合考虑乘波体底部阻力及计算误差等因素,当基本锥体为椭圆锥,且截面椭圆宽高比在1.5~1.618时,所获得的乘波体具有最大的升阻比;而当截面椭圆宽高比约为1:1.5时,所获得乘波体阻力最小.依据所得的计算结果,对于乘波飞行器的实际设计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崔凯杨国伟
关键词:高超声速飞行器乘波体计算流体力学
Waverider configurations derived from general conical flowfields被引量:10
2007年
A method based on the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 is presented for a flexible waverider's design. The generating bodies of this method could be any cones. In addition, either the leading edge or the profile of the scramjet's inlet is used as the waverider's definition curve, parameterized by the quadric function, the sigmoid function or the B-spline function. Furthermore, several numerical examples are carried out to validate the method and the relevant codes. The CFD results of the configurations show that all the designs are successful. Moreover, primary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for practical design by comparing the geometrical and aerodynamic performances of the conederived waveriders at Mach 6.
Kai CuiDongxu ZhaoGuowei Yang
关键词:WAVERIDERHYPERSONIC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