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773004)
- 作品数:4 被引量:37H指数:2
- 相关作者:刘士林林舸王毅许雷郑和荣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冶金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 锆石裂变径迹年龄对济阳坳陷新生界源区构造背景的指示意义被引量:1
- 2012年
- 沉积物中的锆石裂变径迹分析可以用于示踪沉积盆地的源区性质及其构造演化信息。济阳坳陷新生界9块砂岩样品的锆石裂变径迹中值年龄介于183.1±15.0 Ma~100.0±5.6 Ma之间,锆石单颗粒年龄均大于其地层沉积年龄。对没有通过x^2检验的6块样品进行了多组分年龄分离分析,表明多数样品主要由2个年龄组分组成。总体上,砂岩锆石裂变径迹单组分年龄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主要介于389.1±5.1 Ma~272.7±14.6 Ma(P1)、238.1±7.8 Ma~203.6±6.6 Ma(P2)、179.3±13.9 Ma~96.8±17.8 Ma(P3)、80.3±15.7 Ma~55.3±6.0 Ma(P4)之间。这4组年龄组分分别记录了晚古生代、三叠纪、晚侏罗—早白垩世及晚白垩世—古新世时期内锆石裂变径迹完全退火时的年龄。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认为,济阳坳陷新生界的主要物源是燕山运动中期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期内发育的上侏罗统下白垩统的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系;海西期、印支期以及燕山晚期—喜马拉雅山早期过渡时期的构造岩浆活动也对坳陷有少量物源贡献。
- 刘士林肖焕钦林舸郑和荣王毅
-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异常压力分布和演化特征及与油气成藏关系被引量:22
- 2010年
- 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营凹陷新生界地层异常压力的分布和演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和四段地层中广泛发育异常压力,且以超压为主。自沙河街组沉积以来,超压系统开始发育;东营组沉积末期,超压系统逐渐增大。渐新世末喜山运动II幕时期,地层抬升剥蚀,发育负压系统;中新统馆陶组沉积时期,超压系统再次迅速增大;直至明化镇组—第四系沉积时期达到最大范围和最高值。现今凹陷2 200 m以上地层基本为常压,2 200 m以下开始出现明显压力异常。沙河街组高沉积速率导致的欠压实,引发了该时期超压系统的形成,而粘土矿物脱水和烃类大量生成造成了晚期超压系统的发育。结合油气成藏期次研究表明,东营组末期、馆陶组末期及明化镇组—第四系沉积时期,超压系统与凹陷的3期成藏期次具有很好的匹配关系,暗示生烃作用是超压的重要成因,超压又是油气运移的良好动力。
- 刘士林郑和荣林舸王毅云金表高山林许雷
- 关键词:油气成藏东营凹陷渤海湾盆地
- 中国东部盆地喜山运动Ⅱ幕研究现状及问题被引量:12
- 2008年
- 渐新世末至早中新世,喜山运动Ⅱ幕促使中国东部新生代含油气盆地由断陷沉降向整体坳陷转变,造成古/新近系地层的广泛不整合、盆内次级断层发育以及局部地区的正反转构造等特征;并且造成不整合面附近地层的沉积体系发育特征由渐新世末的滨浅湖、冲积扇和河流—三角洲相沉积为主到中新世的冲积扇—辫状河相沉积为主的转变。文中重点探讨了喜山运动Ⅱ幕活动时限、剥蚀程度、对油气成藏影响以及动力学机制等仍需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其中剥蚀恢复研究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综合利用声波时差、磷灰石裂变径迹以及镜质体反射率等多种剥蚀恢复手段可以有效地研究喜山运动II幕的剥蚀程度。喜山运动II幕的成因主要存在板块碰撞导致的走滑挤压模式和岩石圈弹性回返模式的争议。
- 刘士林肖焕钦林舸鲁国明张德圣夏永健彭美丽
- 关键词:不整合剥蚀油气成藏动力学机制第三纪
- 济阳坳陷喜马拉雅运动Ⅱ幕地层剥蚀厚度恢复被引量:2
- 2010年
- 采用声波时差、裂变径迹以及地层对比等技术对济阳坳陷喜马拉雅运动Ⅱ幕的剥蚀厚度进行恢复,并对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济阳坳陷从隆起到斜坡再到凹陷沉降中心部位,地层剥蚀厚度依次减小。南部的东营凹陷和惠民凹陷相对于北部的车镇、沾化凹陷具有较强烈的地层剥蚀。地层剥蚀厚度的横向差异反映了古近纪末期济阳坳陷内凸凹相间、西南高东北低的构造特征。
- 刘士林林舸郑和荣王毅云金表高山林许雷
- 关键词:喜马拉雅运动地层剥蚀不整合地层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