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资助详情>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0CZX05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0CZX055)
- 作品数:6 被引量:10H指数:2
- 相关作者:贺苗王国有刘振怡于文秀杨静更多>>
- 相关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黑龙江大学东北林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医药卫生更多>>
- 论日常思维的基本图式被引量:6
- 2012年
- 作为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日常思维的基本图式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日常思维的经验图式或常识图式,二是日常思维的习俗性图式或礼俗性图式。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凭借经验思维和常识思维自在自发地进行维持个体生存与再生产的各种活动,它以重复性、自发性、实用性为基本特征,这与非日常思维的自觉性、反思性和创造性特征相区别。其次在人与人的主体间关系上,人们基本上遵循世代相承的各种风俗、习俗、礼俗等进行日常交往活动,它具有礼俗性、情感性、不平等性的特征,这与非日常交往活动所具有平等的、契约化的、理性化的思维特征相区别。
- 贺苗王国有
- 关键词:日常思维
- 论日常思维的基本图式
- 随着20世纪西方哲学不断向生活世界回归,许多哲学家或哲学流派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将目光聚集到现实的人的生活世界,关注人们赖以栖居的日常生活,关注到人们自在自发的日常思维。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哲学解释模式,它不是...
- 贺苗
- 文献传递
- 非日常思维向日常思维转化机制探析——基于中国日常生活批判的视角被引量:1
- 2014年
- 在日常生活批判的视域内,日常思维和非日常思维并不是两种截然对立的思维方式,二者始终处于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矛盾运动中,一方可以向另一方转化和生成。日常思维和非日常思维的双向互动是探寻非日常思维向日常思维转化机制的基础。在众多的非日常思维类型中,科学、艺术、哲学等非日常思维代表着人类理性和文化的最高成就,它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人类思维的整体跃迁。因此,探索以科学、艺术、哲学等为代表的非日常思维向日常思维的转化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 贺苗
- 关键词:日常思维
- 现代性与中国日常思维变革被引量:2
- 2011年
- 现代性代表着迄今为止人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最为深刻的文化转型,它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理性的、启蒙的、民主的、契约性的、批判性的思维机制。在中国的历史境遇中,现代性的思维机制对传统日常思维的文化转型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从日常思维的基本图式出发,探讨现代性思维机制对日常思维的改造问题,这是实现日常思维转型与重建的核心与关键。
- 贺苗刘振怡于文秀
- 关键词:日常思维
- 日常交往与日常思维的生成被引量:1
- 2013年
- 在人与人的主体间关系上,人们基本上遵循世代相承的各种风俗、习俗、礼俗等进行日常交往活动。正是在日常交往活动和生平情境中,人们积淀起一种礼俗化的、习俗化的、情感性的日常思维类型。从日常交往的内在机理和思维运行方式来看,它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是表现为传统的风俗、习惯、礼仪制度、道德规范、自在的活动规则等等,这些因素主要是通过家庭、家族、村落、社会环境的熏陶而内化于人们的日常交往活动中,从而形成日常交往的习俗性思维类型;二是表现为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天然情感,即日常交往的情感性类型。
- 贺苗
- 关键词:日常交往日常思维
- 儒家伦理对完善医疗储蓄账户的启示
- 2012年
- 家庭医疗账户是家庭文化的产物。医疗保健、预防疾病是家庭的责任。通过医疗储蓄账户积累医疗保障基金,解决家庭成员的生老病死问题,这非常切合以家庭和血缘为根本特征的儒家伦理的精髓。同新加坡现行的医保制度相比,我国在医疗储蓄账户的运行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立足于中国国情做进一步的反思与探索。
- 贺苗尹梅
- 中国日常生活批判多学科研究综述
- 2011年
- 兴起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是以人自身的现代化为宗旨,植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具有相对独特性的文化哲学理论。经过20余年的发展,中国的日常生活批判已取得阶段性的成果,并辐射到文学、史学、教育学、法学、伦理学和城市规划等不同领域,显露出自身潜在的创造力与生命力。
- 贺苗杨静管小其
- 关键词:日常生活批判文化哲学文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