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专项(06-07LP21)

作品数:5 被引量:66H指数:4
相关作者:范炳华王鹏徐泉珍林咸明吴国英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省新华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专项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建设项目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推拿
  • 3篇眩晕
  • 3篇推拿法
  • 3篇拿法
  • 2篇三部推拿法
  • 2篇疗效
  • 2篇疗效观察
  • 2篇流速
  • 2篇颈性
  • 2篇颈性眩晕
  • 2篇基底
  • 2篇基底动脉
  • 1篇动脉
  • 1篇形态学
  • 1篇血性
  • 1篇诊疗方案
  • 1篇治疗颈性眩晕
  • 1篇推拿法治疗
  • 1篇缺血
  • 1篇缺血性眩晕

机构

  • 5篇浙江中医药大...
  • 2篇浙江中医药大...
  • 1篇长春中医药大...
  • 1篇成都中医药大...
  • 1篇浙江医院
  • 1篇浙江省新华医...
  • 1篇杭州市中医院
  • 1篇黄石市中医院
  • 1篇辽源市中医院
  • 1篇天津北辰北门...

作者

  • 5篇王鹏
  • 5篇范炳华
  • 4篇徐泉珍
  • 2篇谷海洋
  • 2篇吴国英
  • 2篇林咸明
  • 2篇王新华
  • 1篇詹强
  • 1篇谢远军
  • 1篇张慈
  • 1篇王遵来
  • 1篇严金林
  • 1篇丛德毓
  • 1篇吴佐联
  • 1篇诸波
  • 1篇许丽
  • 1篇李伟
  • 1篇周志跃

传媒

  • 2篇浙江中医药大...
  • 2篇中华中医药学...
  • 1篇中国骨伤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1
  • 1篇2009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三部推拿法治疗颈性眩晕120例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24
2011年
[目的]观察三部推拿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符合颈性眩晕患者120例,按就诊顺序单、双号分为三部推拿法组和常规推拿法组,采用一指禅推法、按揉法,在手法质量控制下推拿,观察治疗前后眩晕严重程度积分、持续时间积分、临床综合症状积分和临床综合疗效四项指标比较。[结果]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前三项两组均P<0.01;两组组间比较,分别为P<0.05、P<0.05和P<0.01;临床综合疗效比较,三部推拿法组总有效率为93.3%,常规推拿组总有效率73.3%,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三部推拿治疗颈性眩晕对缓解眩晕程度、缩短眩晕持续时间、减轻临床综合症状和临床综合疗效方面优于常规推拿法。
范炳华王新华王鹏徐泉珍谷海洋林咸明吴国英张慈诸波
关键词:颈性眩晕三部推拿法疗效
三部推拿法对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模型家兔的干预作用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观察三部推拿法对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模型动物的干预作用,为三部推拿法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32只健康家兔(不分雌雄)完全随机分成生理盐水组、模型对照组、三部推拿法组和传统推拿法组4组,采用眼震电图(ENG)、超声多普勒(TCD)检查,比较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小脑后下动脉血流速度及眼震持续时间的变化。结果:三部推拿法组和传统推拿法组均能改善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模型家兔的椎-基底动脉、小脑后下动脉血流速度及眼震持续时间(P<0.05,P<0.01);三部推拿法组与传统推拿法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三部推拿法对改善椎-基底动脉、小脑后下动脉的供血及眼震持续时间,其作用优于传统推拿法。
王新华范炳华徐泉珍王鹏许丽
关键词:椎-基底动脉缺血眩晕三部推拿法干预作用TCDENG
“上虚则眩”理论的椎-基底动脉形态病理学机制研究被引量:12
2011年
目的:为探讨"上虚则眩"理论的椎-基底动脉形态病理学机制,拟证实与椎-基底动脉形态病理学改变的相关性。方法:符合"上虚"(椎动脉供血不足)型眩晕患者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28~85岁,平均年龄50.73岁;病程2周~10年以上。先作TCD检测证实属椎动脉系供血不足性眩晕,再作3D-CTA检查椎-基底动脉形态病理学变化,分析"上虚则眩"的椎-基底动脉形态病理学机制。结果:60例120支椎-基底动脉中,经TCD检测有椎动脉血流速改变86支,占71.7%;基底动脉血流速改变82支,占68.3%;小脑后下动脉血流速改变60支,占50.0%。3D—CTA检查有V1段有形态病理学改变的71支,占59.2%;V2段有形态病理学改变的37支,占30.8%;V3段有形态病理学改变的28支,占23.3%;V4段有形态病理学改变的102支,占85.0%。结论:椎—基底动脉形态学病理改变→血流速改变→椎动脉系供血不足→小脑缺血是引起眩晕的病理"轴"。椎—基底动脉形态学病理改变是椎动脉系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病理机制,与中医"上虚则眩"理论基本一致。
范炳华李伟林咸明谢远军吴国英王鹏徐泉珍谷海洋
关键词:椎-基底动脉
五线五区十三穴推拿法治疗颈僵型项痹病105例临床疗效验证观察被引量:12
2013年
[目的]验证五线五区十三穴推拿法治疗颈僵型项痹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推拿重点专科项痹病诊疗方案临床验证要求,建立临床病例观察表(Case Report Form,CRF),采用多中心验证评价,观察五线五区十三穴推拿法对颈僵型项痹病疼痛、麻木、眩晕、上肢肌力、颈项活动度、X线颈椎曲度、情绪变化等7项指标的疗效,共验证病例105例。[结果]经10次治疗后,7项指标的改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周后随访与治疗前比较,除上肢肌力一项外,其余6项指标的改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周后随访与10次治疗后比较,随访者上肢麻木、眩晕、上肢肌力、情绪变化等4项指标没有出现显著变化(P>0.05),疼痛、颈椎活动度、X线颈椎曲度3项指标较疗程结束(10次)有进一步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五线五区十三穴推拿法对改善颈僵型项痹病7项指标具有良好的疗效,经随访显示疗效肯定。
王鹏范炳华丛德毓吴佐联詹强严金林周志跃王遵来
关键词:颈椎病诊疗方案疗效观察
推拿对颈性眩晕的椎动脉形态学及血流速的影响被引量:22
2009年
目的:通过观察疗前疗后颈性眩晕患者椎动脉血流速以及椎动脉形态学改变情况,探讨推拿对颈性眩晕的治疗效果。方法:颈性眩晕患者45例,男27例,女18例;年龄25~60岁,平均41.6岁;病程2周~5年。采用TCD检测椎动脉血流速,3D-CTA检查椎动脉形态学作为观察指标。根据其形态学改变不同节段定位,采用三部推拿法观察对椎动脉血流速及形态学的影响。结果:45例推拿前后眩晕主症评分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血流减慢患者及血流增快患者推拿前后V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部分患者椎动脉形态学有改变。结论:推拿对颈性眩晕椎动脉形态学改变所致的血流速异常有双向调节作用,并能使部分血管形态发生逆转性改变。
范炳华王鹏徐泉珍
关键词:颈性眩晕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