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9CTY001)

作品数:4 被引量:10H指数:2
相关作者:林俊陈作松陈华东王栋翁慧婷更多>>
相关机构:福建师范大学武夷学院福建农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遗产
  • 4篇精神遗产
  • 4篇奥运
  • 4篇北京奥运
  • 3篇奥运会
  • 2篇北京奥运会
  • 1篇圣火
  • 1篇匹克
  • 1篇奥林匹克
  • 1篇奥运会圣火
  • 1篇传承
  • 1篇传承机制

机构

  • 4篇福建师范大学
  • 4篇武夷学院
  • 1篇福建农林大学

作者

  • 4篇陈作松
  • 4篇林俊
  • 3篇陈华东
  • 2篇翁慧婷
  • 2篇王栋
  • 1篇陈潜

传媒

  • 2篇体育科学研究
  • 1篇成都体育学院...
  • 1篇武汉体育学院...

年份

  • 1篇2012
  • 3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北京奥运精神遗产质性研究被引量:8
2011年
以各大网站对北京奥运会的报道、评论、访谈等523篇文献为主要资料,采用质性分析软件Nvivo8.0为工具,对北京奥运精神遗产进行了探讨。通过Nvivo8.0的编码分析,形成了83个自由节点,21个主轴编码和四个核心类别。研究发现,北京奥运精神遗产体系包括重在参与、和平友谊、公平公正、奋斗拼搏、团结进步的奥林匹克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天人合一、崇尚和谐、以人为本、爱国主义的中国人文与民族精神;无私奉献、热情服务、关爱他人、严谨工作、学习提高的志愿者精神;改革创新、从容自信、团队协作、精益求精、科学发展的时代与科学精神;这4类精神遗产体系所包涵的精神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关系。同时认为北京奥运所倡导的"全民参与"、"崇尚和谐"的精神以及志愿者所体现出的"严谨工作"等精神为奥林匹克精神体系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林俊陈作松翁慧婷陈华东王栋
关键词:北京奥运会精神遗产奥林匹克
2008北京奥运会精神遗产的传承机制
2012年
从社会学、心理学及传播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北京奥运会精神遗产的传承机制。研究认为:北京奥运会精神遗产的弘扬和传承既是一项社会行动,又是一种社会个体行为。做为一项社会行动,是政府宏观的控制与导向、社会组织机构的激励与协调、社会情感的融合三个社会控制系统互相作用的过程;做为一个社会个体行为,是社会个体的态度由服从、认同向内化转化的三个心理过程。三个社会控制系统与个体三个心理过程的互动耦合,同时借助文化、体育、教育和传媒等载体,将抽象的精神遗产转化为具体的物质形态、行为和规范,从而形成有效的北京奥运会精神遗产传承机制。
林俊陈作松
关键词:北京奥运会精神遗产传承机制
北京奥运精神遗产的质性研究——基于北京奥运会圣火的相关材料
2011年
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以北京奥运火炬和接力的相关访谈、报道为主要资料,通过质性分析软件Nvivo8.0,运用扎根理论分析方法,分析出北京奥运火炬和接力蕴含着和平友谊、重在参与的奥林匹克精神,同时也包含着爱国主义、崇尚和谐、团结协作、保护环境、无私奉献、以人为本、勇于创新、自强不息的北京奥运精神。
陈华东陈作松林俊
关键词:北京奥运精神遗产
对北京奥运精神遗产的质性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探讨了北京奥运的精神遗产。以《光明日报2008北京奥运会报道评论集》以及光明网对北京奥运会报道、评论、访谈的其他文献为主要资料,通过质性分析软件Nvivo8.0,运用扎根理论原理,析出了北京奥运精神遗产不仅包括弘扬了参与、团结、和平、友谊和拼博的奥林匹克精神,而且体现了中国人文精神与民族精神、志愿精神、时代精神;同时认为2008北京奥运精神遗产不仅完美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而且丰富了奥林匹克价值体系;提出了北京奥运精神遗产体系所包涵的各种精神之间不是互相孤立、而是互相联系的。
陈作松林俊陈潜翁慧婷陈华东王栋
关键词:北京奥运精神遗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