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801423) 作品数:9 被引量:77 H指数:4 相关作者: 杨璐 郭向阳 张利萍 魏滨 毕姗姗 更多>> 相关机构: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北京大学 北京和睦家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抗病毒药物治疗时间和剂量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治疗效果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研究抗病毒药物治疗时间及剂量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6月至2014年4月接受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9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血红蛋白均降至100 g/L。将其按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两组,严格组(n=45)和放宽组(n=45),严格组当血红蛋白≤100 g/L时减量,血红蛋白≤80 g/L时停药;放宽组当血红蛋白≤80 g/L时减量,血红蛋白≤60/L时停药。观察两组患者的持续病毒学应答(SVR)、复发率、总胆红素(TBi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γ-谷氨酰氨基转移酶(γ-GT)等指标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结束停药后随访观察6个月,放宽组患者的SVR明显高于严格组,复发率低于严格组,TBil、AST、ALT和γ-GT与严格组患者相比均有所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出现多种不良反应,但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种类及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放宽利巴韦林剂量调整可以提高患者的SVR,降低患者的复发率,患者的肝脏指标有所改善,并未增加患者的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仇娇敏关键词:慢性丙型肝炎 聚乙二醇干扰素 利巴韦林 七氟醚预处理对冠心病人心血管功能的影响及机制作用研究 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观察七氟醚预处理对于冠心病人心血管功能的影响,探讨其机制作用。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4l例)和对照组(39例),研究组进行七氟醚预处理,对照组给予异丙酚,于麻醉诱导前(T0)、手术进行30min时(T1)、切口缝合后(T2),以及术后6h(T3)、术后12h(T4)、术后24h(T5)记录患者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每搏输出量(SV)、心排血量(CO)、心脏收缩时间比率(STR)及血清肌钙蛋白T(cTnT)。结果研究组患者的HR、CO、SV、CVP、MAP、STR、cTnT在术前、术中、术后及恢复过程中波动比对照组小,较为平稳。其中,研究组T,时点CO、SV、STR和cTnT分别为(3.48±0.40)L/min、(6.4±1.9)ml/(min·m^2)、(0.36±0.76)、(0.227±0.112)ng/ml,T2时点CO、SV、STR和cTnT分别为(3.58±0.52)L/min、(6.6±2.3)ml/(min·m^2)、(0.36±0.63)、(0.241±0.115)ng/ml,对照组T1时点CO、SV、STR和cTnT分别为(3.11±0.53)L/min、(5.2±2.1)ml/(min·m^2)、(O.46±0.81)、(0.351±0.106)ng/ml,T2时点CO、SV、STR和cTnT分别为(3.15±0.61)L/min、(5.7±1.5)ml/(min·m^2)、(0.44±0.90)、(0.311±0.112)ng/ml,研究组的CO、SV在Tl、T2时点高于对照组,STR在Tl、T2时点低于对照组,cTnT在T1、T2时点低于对照组,且以上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醚预处理能使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更加平稳,更适用于临床麻醉,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肌钙蛋白T的改变有关。 李冰 杨璐关键词:药理学 麻醉药 药理学 冠心病 肌钙蛋白T 超激光疼痛治疗仪治疗椎管内麻醉后腰背疼痛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观察超激光疼痛治疗仪(简称SL)照射治疗椎管内麻醉后引起腰背疼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椎管内麻醉后腰背疼痛患者80例,随机分为SL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SL治疗组采用SL照射疗法并辅以常规非甾体抗炎药,对照组采用常规非甾体抗炎药并辅以静卧加局部热敷。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变化、疼痛消失时间及治疗次数和复发率的差异。结果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后,两组在VAS评分下降率、疼痛消失时间及治疗次数和复发率上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采用SL照射治疗椎管内麻醉后腰背痛,可明显消除疼痛症状,减少治疗时间和治疗次数,降低疼痛复发率,明显优于常规的治疗。同时,SL照射治疗又具有安全性高、可控性高、无侵袭性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蒯卫华 杨璐关键词:超激光疼痛治疗仪 椎管内麻醉 腰背痛 应用响应曲面研究丙泊酚与瑞芬太尼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麻醉中最佳配伍剂量 被引量:32 2020年 目的应用响应曲面分析法,观察丙泊酚与瑞芬太尼在镇静作用上的药效学相互作用规律,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靶控输注丙泊酚与瑞芬太尼的最佳配伍剂量。方法选择2014~2016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择期LC 100例,5例因手术方式改变、1例因术中出现过敏性休克退出研究,94例完成临床观察和随访。选择丙泊酚与瑞芬太尼靶控输注起始配伍浓度,观察靶控输注至警醒/镇静(Observer’s Assessment of Alertness/Sedation,OAA/S)评分≤1分的意识消失时间(time to loss of consciousenss,T LOC),术中根据脑电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有创动脉血压和心率(heart rate,HR)调整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靶控输注浓度,维持BIS 40~60、平均动脉压≥60 mm Hg、HR≥50次/min且平均动脉压和HR波动不超过基础值30%。记录停止输注瑞芬太尼与丙泊酚至OAA/S评分≥3分的意识恢复时间(time to recovery of consciousness,T ROC)。以受试者T LOC≤5 min、T ROC≤10 min、术中95%患者药效指标满意为目标,计算丙泊酚与瑞芬太尼在LC术中靶控浓度的最佳配伍范围。结果丙泊酚(2~9μg/ml)与瑞芬太尼(1~10 ng/ml)在T LOC和T ROC的药效上呈协同作用。LC药物靶控浓度的最佳配伍范围:丙泊酚2μg/ml(推荐监测BIS)伍用瑞芬太尼6~10 ng/ml,丙泊酚3μg/ml伍用瑞芬太尼3~5 ng/ml,丙泊酚4μg/ml伍用瑞芬太尼3 ng/ml,丙泊酚4.5μg/ml伍用瑞芬太尼2.6 ng/ml。丙泊酚浓度≥5μg/ml复合小剂量瑞芬太尼,45例中43例BIS<40;靶控输注丙泊酚2μg/ml复合瑞芬太尼6~10 ng/ml,给予气管插管刺激时,25例中2例BIS值呈一过性上升,术中BIS均维持在40~60。3例(3.2%)意识消失前出现呼吸暂停;7例(7.4%)麻醉诱导期间出现循环抑制,其中4例使用血管活性药物;21例(22.3%)主诉注射痛;7例(7.4%)出现多语和不自主活动。术后随访无知晓发生。结论丙泊酚(2~9μg/ml)与瑞芬太尼(1~10 ng/ml)在镇静药效反 杨璐 宗亚楠 魏滨 魏滨 张利萍 李民关键词:丙泊酚 瑞芬太尼 响应曲面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七氟烷与瑞芬太尼在抑制强直电刺激中的药效学相互作用 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应用响应曲面分析法,研究瑞芬太尼(≤10 ng·mL-1)与七氟烷(≤3.4%)在抑制强直电刺激(ETS)引起的体动和循环反应中的药效学相互作用。方法:选择ASAΙ级、年龄20~50岁手术患者65例,随机选定呼气末七氟烷浓度(0%~3.4%),瑞芬太尼采用靶控输注方式。所有患者呼气末七氟烷浓度维持恒定,瑞芬太尼的靶控输注浓度逐渐由0 ng.mL-1增加至10 ng.mL-1。分别在呼气末七氟烷浓度和瑞芬太尼血浆浓度与效应室浓度达到平衡后,观察患者对ETS引起的体动反应和循环反应。应用响应曲面模型分析七氟烷与瑞芬太尼在抑制ETS中的药效学相互作用;应用NONMEM软件分析拟合药效反应的模型参数;应用Minitab软件绘制三维响应曲面图。结果:瑞芬太尼与七氟烷相互作用的三维响应曲面表明,二者在抑制ETS引起的体动反应和循环反应时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3 ng·mL-1的瑞芬太尼使七氟烷抑制ETS的MAC值降低了50%以上,此后瑞芬太尼在降低七氟烷抑制ETS引起的体动和循环反应的MAC值上表现出封顶效应。瑞芬太尼10 ng·mL-1时,抑制ETS体动和循环反应的七氟烷的MAC值分别为0.41%和0.47%。结论:响应曲面分析法可以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瑞芬太尼与七氟烷的药效学相互作用规律。在临床应用浓度范围内,瑞芬太尼与七氟烷在抑制ETS的体动反应和循环反应上,表现出明显的协同作用,瑞芬太尼与七氟烷在抑制ETS引起的循环反应方面的协同作用大于抑制体动反应的协同作用。 王慧玲 杨璐 张利萍 郭向阳 毕姗姗 卢炜关键词:七氟烷 瑞芬太尼 强直电刺激 响应曲面 药物相互作用 妊娠妇女下生殖道感染因素与病原菌分析 被引量:14 2015年 目的探讨妊娠妇女下生殖道感染的失衡与感染因素的关系,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于医院进行产前体检的妊娠妇女200例,其中早孕期妊娠妇女71例、中孕期妇女69例、晚孕期妇女60例,取其阴道或宫颈分泌物进行pH值、H2O2、病毒、衣原体属、细菌、真菌的培养,对多样性、菌群密集度、优势菌进行检测分析;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200例妊娠妇女中,77例发生下生殖道感染,感染率达38.5%;病原菌检测中检出病原菌失衡43例,占21.0%;职业、人流史、泌尿道感染、个人卫生习惯是下生殖道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妊娠期妇女病原菌失衡状态比重较大,增加其阴道感染率,对自身生活和下一代造成困扰,妊娠妇女应重视生殖道的常规检查和治疗。 徐舜 陈洁瑛 姚千红 何新梅 何俊英 余晓关键词:妊娠妇女 下生殖道感染 病原菌 失衡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诊断中ANA、SSA和SSB检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探讨抗核抗体(ANA)、干燥综合征A抗体(SSA)和干燥综合征B抗体(SSB)检测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收治220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作为观察组,110例非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人员进行ANA、SSA及SSB的检测,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SSA、SSB、SSA/SSB的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两组ANA检测阳性率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SSA、SSB及SSA/SSB检测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诊断中,具有较强的特异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吴艳涛 杨璐关键词:原发性干燥综合征 抗核抗体 不同类型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玻璃体的治疗效果 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究不同类型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玻璃体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94例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玻璃体(MTM)患眼,根据术前相干断层扫描不同类型病变结果,将患眼分为单纯黄斑劈裂(MRS)组36眼、无裂孔性视网膜脱离(FD)组31眼和全层全层黄斑裂孔(MH)组27眼,3组患眼均行标准三道经睫状体平坦部位的玻璃体切除手术,手术后随访6月,比较3组患眼矫正视力改善的数量及比例、视网膜解剖复位率及黄斑区视敏度。结果:手术后,3组患眼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MRS组患眼平均视力提高程度最高,视力改善数量及比例最高,FD组次之,MH组最低,3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网膜复位率MRS组最高,FD组次之,MH组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斑区视敏度MRS组最高,FD组次之,MH组最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RS组黄斑愈合比例明显高于FD、M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类型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患眼行玻璃体切除术的效果不同,病眼病变处于MRS阶段时的手术效果最好。 徐芳关键词:近视 视网膜脱离 丙泊酚和瑞芬太尼在抑制强直电刺激中的药效学相互作用 被引量:11 2010年 目的:应用响应曲面分析法观察在静脉麻醉诱导期间,丙泊酚和瑞芬太尼在抑制强直电刺激(electrical tetanus stimuli,ETS)引起的体动和循环反应中的药效学相互作用。方法:选择ASAⅠ~Ⅱ级、年龄18~65岁的择期手术患者70例。丙泊酚和瑞芬太尼通过靶控输注系统输注给药,在研究过程中维持丙泊酚的靶浓度不变,阶梯式增加瑞芬太尼的靶浓度,当药物的血浆浓度与效应室浓度达到平衡后,评估患者对ETS引起的体动反应和循环反应。应用响应曲面模型分析丙泊酚与瑞芬太尼在抑制ETS中的药效学相互作用;应用NONMEM软件分析拟合药效反应的模型参数;应用Minitab软件绘制三维响应曲面图。结果:响应曲面分析法可以定性和定量地分析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药效学相互作用规律。丙泊酚(≤9mg/L)和瑞芬太尼(≤10μg/L)相互作用的三维响应曲面表明,二者在抑制ETS引起的体动反应和循环反应时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瑞芬太尼1μg/L可使丙泊酚抑制ETS体动和循环反应的C50值降低40.1%和45.0%;瑞芬太尼2μg/L时,丙泊酚抑制ETS体动和循环反应的C50值分别降低71.5%和72.8%;将瑞芬太尼血浆浓度增加至3μg/L时,丙泊酚抑制ETS体动和循环反应的C50值降低82.1%和83.7%;当瑞芬太尼≥3μg/L时,丙泊酚在抑制ETS体动和循环反应的C50值下降幅度变缓,表现出封顶效应。结论:响应曲面分析法可以定性和定量地分析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药效学相互作用规律;丙泊酚(≤9mg/L)与瑞芬太尼(≤10μg/L)在抑制ETS引起的体动反应和循环反应上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瑞芬太尼在降低丙泊酚抑制ETS体动反应和循环反应的C50值上表现出封顶效应。 杨璐 魏滨 张利萍 毕姗姗 卢炜 郭向阳关键词:丙泊酚 瑞芬太尼 药物相互作用 电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