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2004BA616A-04-01)

作品数:10 被引量:222H指数:8
相关作者:肖安成杨树锋王亮沈中延李本亮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大学中国石油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天文地球
  • 3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9篇盆地
  • 9篇柴达木盆地
  • 6篇北缘
  • 5篇柴达木盆地北...
  • 3篇走滑
  • 2篇地质
  • 2篇油气
  • 2篇逆冲
  • 2篇中生代
  • 2篇南祁连
  • 2篇阿尔金断裂
  • 2篇冲断构造
  • 1篇地震剖面
  • 1篇地质图
  • 1篇地质意义
  • 1篇叠合
  • 1篇断裂带
  • 1篇断裂带活动
  • 1篇新生代
  • 1篇燕山期

机构

  • 9篇浙江大学
  • 5篇中国石油
  • 3篇教育部
  • 3篇中国石油青海...
  • 2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广东省地震局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勘探...
  • 1篇中国石化
  • 1篇青海油田
  • 1篇北京市地质调...

作者

  • 9篇肖安成
  • 6篇杨树锋
  • 5篇王亮
  • 4篇沈中延
  • 3篇吴磊
  • 3篇楼谦谦
  • 3篇陈志勇
  • 3篇魏国齐
  • 3篇李本亮
  • 2篇周苏平
  • 2篇程晓敢
  • 2篇陈汉林
  • 2篇贾承造
  • 1篇马立协
  • 1篇何光玉
  • 1篇汪立群
  • 1篇刘东
  • 1篇丁卫星
  • 1篇杨浩
  • 1篇黄宏升

传媒

  • 3篇地学前缘
  • 2篇地质科学
  • 2篇石油与天然气...
  • 2篇高校地质学报
  • 1篇中国科学:地...

年份

  • 3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6
  • 5篇2005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生代阿尔金断裂带活动的阶段性分析——来自柴达木盆地的信息
新生代阿尔金断裂带的活动控制了柴达木盆地西部的盆地填充和古构造带的形态,利用低幅度古构造带的形态研究确定出古构造带的分布位置及平面展布规律,同时指出古隆起的分布受东西走向的北倾左旋走滑冲断层所控制。阿尔金断裂对于柴达木盆...
肖安成杨树锋程晓敢陈汉林陈志勇巩庆林陈元忠
关键词:阿尔金断裂柴达木盆地盆山耦合
文献传递
中国中西部小型克拉通盆地群的叠合复合性质及其含油气系统被引量:48
2005年
中国中西部盆地油气资源潜力巨大,是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新生代大型造山带环绕的小型克拉通盆地,盆地核心为构造相对稳定的小型克拉通,边缘环绕构造活跃的前陆冲断带。与北美、欧洲等大型含油气盆地相比,中国含油气盆地规模小、构造活动性强。盆地普遍经历:(1)寒武—志留纪,各自漂离于大洋中的小型克拉通盆地; (2)泥盆—二叠纪,亚欧板块南缘地体增生;(3)三叠—古近纪,特提斯洋关闭,陆相断(坳)陷盆地;(4)新近纪以来,再生前陆盆地等四个构造演化阶段。从下而上叠合了早古生代海相克拉通盆地、晚古生代海陆交互相克拉通盆地、早中生代陆相断(坳)陷盆地和新生代再生前陆盆地四个构造层序。古生界克拉通盆地构造相对稳定,古生代发育多期不整合界面和大型古隆起;中新生代前陆盆地叠置复合在其边缘,发育成排成带的构造。中国含油气盆地的叠合-复合性质决定了其叠合-复合含油气系统的特征:具有多油气系统、多源多阶段生烃、多期成藏、多层系含油气。中国中西部盆地的油气勘探主要包括古生界小型克拉通层序和中新生代前陆层序两大领域,其中早古生代克拉通层序以古隆起及其斜坡、晚古生代克拉通层序以大面积岩性储集体、中新生代前陆盆地以大型冲断带控制着油气的成藏与富集。
贾承造魏国齐李本亮
关键词:前陆逆冲带油气富集规律
柴达木盆地北缘晚白垩世古构造活动的特征研究被引量:37
2005年
柴达木盆地北缘晚白垩世构造活动控制了现今中生代残余层序的分布。在分析中生代地层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红山凹陷下白垩统的地层尖灭关系讨论、马海凸起中生代地层的剥蚀厚度变化分析和苏干湖凹陷晚白垩世形成的古断裂带结构研究,提出柴达木盆地北缘晚白垩世古构造活动形成了北西走向的构造带,古构造以断块差异隆升为特点。现今新生代层序和下伏层序的复杂接触关系主要是由该期构造运动决定的。
肖安成陈志勇杨树锋马立协巩庆林陈元忠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北缘
柴达木盆地北缘的右行走滑冲断系统及其动力学被引量:26
2006年
通过对于断裂系统分析和地球物理资料的解释,证实了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的主要构造形成时间为上新世以后,变形样式为一系列右行走滑冲断构造。走滑冲断构造带内部的断层在平面上呈分支复合,剖面上表现为正花状构造,断层上、下盘地层层序无法直接对比。右行走滑冲断构造形成于南祁连由北向南的斜向推覆作用,而主要应力来源于柴达木地块北缘由南向北的陆内俯冲作用。用一个运动学模型解释了柴北缘的右行走滑冲断作用机制。
肖安成杨树锋程晓敢党玉琪陈新领陈元忠王亮
关键词:右行走滑冲断构造运动学柴达木盆地
柴达木盆地侏罗系分布的主控因素研究被引量:50
2005年
探讨了柴达木盆地现今上、中和下侏罗统的残余分布及控制因素,指出侏罗纪为连续的沉积过程,下侏罗统的断陷盆地原始沉积中心集中在阿尔金、红山和冷湖构造带以南的地区;中侏罗世为坳陷型盆地,沉积面积大于早侏罗世;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为范围广阔的大型坳陷盆地。晚白垩世大面积隆升,侏罗系剥蚀量最大的地区位于冷湖一带。新生代晚期的走滑冲断作用对于侏罗系的分布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赛什腾山和北部的南祁连山隆升使侏罗系被分割成南北两个残余分布区。
陈志勇肖安成周苏平何光玉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侏罗系沉积物分布
中国中西部燕山期构造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被引量:36
2005年
中国中西部地区燕山期构造运动具有普遍性,首先表现在白垩系与侏罗系呈不整合接触,甚至第三系直接与侏罗系呈不整合接触;其次,中西部地区各盆地均具有燕山期的古构造;再次,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拉萨地体和羌塘地体沿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发生碰撞挤压,地壳抬升,在羌塘盆地和拉萨地块沉积了一套红色磨拉石建造,白垩系与侏罗系形成明显的角度不整合。燕山期构造运动的特征为:区域性构造抬升,盆地沉积范围收缩,构造变形相对较为微弱;在造山带前缘普遍发育大套的砂砾岩粗粒沉积;以及造山带内部局部地区的岩浆活动。燕山期构造运动对油气成藏的意义主要是①加速烃源岩热演化作用,致使中、西部地区发育的晚古生界和上三叠统—早中侏罗统两套主要的煤系烃源岩,分别在燕山晚期进入生、排烃高峰期,或开始生烃;②燕山期古构造与烃源岩生、排烃适时配置,有利于油气早期聚集成藏;③经喜山期构造运动对油气重新调整后,在邻近燕山期古油(气)藏的新圈闭中利于重新聚集成藏,形成次生油气藏;④燕山期的构造抬升,以低水位体系域沉积的粗粒碎屑物质形成良好的储集砂体,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
贾承造魏国齐李本亮
关键词:燕山运动储集层油气成藏
柴达木盆地北缘走滑-冲断构造特征及其油气勘探思路被引量:26
2005年
处于阿尔金左行走滑构造带东缘的柴北缘,过去一致认为是个前陆逆冲带,并对其逆冲构造特征作了大量的研究。通过本次的野外地质勘察和深部地震测线研究,证实柴达木盆地北缘的主要变形样式为走滑-挤压构造,具有挤压推覆特征的同时伴生有走滑构造,并且主要断层系统沿走向滑动的距离远大于沿倾向冲断推覆的距离,从而建立了柴北缘走滑-逆冲构造的地质模型;这对其地震解释有指导作用。从柴达木盆地的构造变形时间序列和演变特征从西向东依次扩展、构造活动从老变新,认为柴北缘的走滑-逆冲构造受阿尔金山大型走滑构造和祁连山剧烈的逆冲挤压构造共同控制。最后研究了柴北缘的走滑-逆冲构造特征对油气勘探的意义,加强勘探评价冷湖—南八仙走滑逆冲构造带的翼部断块圈闭和赛什腾山南缘逆冲推覆体下伏地层。
魏国齐李本亮肖安成陈汉林杨树锋
关键词:花状构造逆冲推覆体
柴达木盆地西部中新统内部的角度不整合及其大地构造意义被引量:22
2010年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西部阿尔金山前的地质、钻井和地球物理资料,研究并厘定了位于中新统内部上、下油砂山组之间的角度不整合.在对该不整合面的分布、上下地层的接触关系以及与之相关的古构造带特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柴达木盆地西部靠近阿尔金山南麓这一角度不整合的发育与阿尔金断裂的活动有着密切的关联,认为正是在这一时段内阿尔金断裂带开始了区域性的隆升向着快速的走滑运动的转换,从而导致阿尔金山地区区域性古隆起带隆升作用的停止和中新统上油砂山组在柴西地区大范围超覆在早期不同时代的层序之上.
王亮肖安成巩庆霖刘东沈中延周苏平吴磊楼谦谦孙晓文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阿尔金断裂中新统角度不整合走滑运动
柴达木盆地北缘中生代盆地性质研究——对大柴旦凹陷的解剖被引量:8
2009年
柴达木盆地北部地区的中生代地层是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的重点层系之一。利用地震剖面解释成果和野外地质资料绘制了侏罗纪与白垩纪的地层残余分布图和断裂分布图;利用平衡剖面对地震剖面进行了平衡恢复,恢复了侏罗纪与白垩纪的原始与剥蚀后形态。通过对中生代各期(主要是侏罗纪和白垩纪)残余地层、断裂的分布和地震剖面构造演化的综合分析,认为柴达木盆地北部地区中生代经历了三个不同性质的盆地演化阶段:早侏罗世为伸展环境下的(箕状)断陷盆地,主要表现为一系列小型断陷盆地群;中侏罗世—早白垩世为伸展型坳陷盆地;晚白垩世末盆地受挤压整体隆升,形成古隆起。
楼谦谦肖安成杨浩黄宏升丁卫星沈中延王亮陈元忠沈亚汪立群周苏平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中生代地震剖面
南祁连山前区中生代晚期古构造特征的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南祁连山前区可以分为露头和盆地区两个不同的大地构造单元,本区晚中生代构造活动强烈,控制了新生代的沉积过程和现今中生界残余层序的分布。本文提出了均匀平板状沉积体后期的构造变形可以利用古地质图以及高精度残余地层厚度的变化规律判断古构造带的分析方法,并且对于研究区中生代晚期的古构造特征进行了分析。露头区主要利用古地质图分析方法,研究区集中在赛什腾山—埃姆尼克山北缘的鱼卡和红山地区。盆地区主要利用中生界残余厚度图的分析方法,研究区集中在赛什腾山—埃姆尼克山南侧的赛什腾南部凹陷和马海凸起地区。通过这4个地区古构造特征的研究,提出南祁连山前区中生代晚期在区域性隆升的背景下,形成了一系列古构造带,古构造活动的特点是形成北西—北北西走向的背斜和向斜构造,这些褶皱的波长为15~20 km,为中尺度规模。同时指出,中国西部多数地区均缺失上白垩统,暗示着当时的中亚地区存在一个广阔的晚白垩世古高原。
肖安成汪立群杨树锋马立协沈中延王亮吴磊陈元忠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北缘中生代晚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