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671018)

作品数:10 被引量:83H指数:7
相关作者:王彤徐冬晨王红星丁新生刘兴波更多>>
相关机构: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8篇脊髓
  • 7篇脊髓损伤
  • 3篇神经再生
  • 3篇大鼠脊髓
  • 2篇诱发电位
  • 2篇神经功能
  • 2篇大鼠脊髓损伤
  • 2篇大鼠运动
  • 1篇动功
  • 1篇训练组
  • 1篇严重残疾
  • 1篇运动功能改善
  • 1篇孕酮
  • 1篇再生微环境
  • 1篇伤患者
  • 1篇神经功能恢复
  • 1篇神经介质
  • 1篇神经生长
  • 1篇神经系
  • 1篇神经系统

机构

  • 9篇江苏省人民医...
  • 5篇南京特殊教育...
  • 2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江苏省中医院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作者

  • 8篇徐冬晨
  • 8篇王彤
  • 7篇王红星
  • 5篇丁新生
  • 3篇雷晓婷
  • 3篇刘兴波
  • 1篇刘兴波
  • 1篇姚莉
  • 1篇王选
  • 1篇刘玮
  • 1篇张宁
  • 1篇王瑾
  • 1篇晓婷
  • 1篇高志强
  • 1篇姜婧
  • 1篇段磊
  • 1篇刘源
  • 1篇柯先金
  • 1篇孙高慧
  • 1篇卢节平

传媒

  • 4篇中国康复医学...
  • 2篇中华物理医学...
  • 2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神经损伤与功...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0
  • 2篇2009
  • 4篇2008
  • 1篇2007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运动对脊髓损伤功能改善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3
2008年
随着当今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车祸及坠落等意外造成的脊髓损伤患者的死亡率下降,但随之带来的是残疾患者人数增加。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常导致严重残疾,并且延续终生,不仅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王瑾王红星王彤
关键词:脊髓损伤患者严重残疾死亡率
中枢神经再生策略:增强神经因子介导的再生环境“允许”作用被引量:4
2008年
1再生环境“允许”作用的基本机制 神经再生环境是神经生长的基础环境,是由细胞基质、神经元、轴/树突、胶质细胞、髓磷脂等结构与维持神经生长和功能的神经介质,以及提供神经功能活动的微循环和代谢环境等构成的物质环境。神经再生环境受自身分泌的各种神经生长相关的营养因子、调节因子等的调控。
王红星徐冬晨王彤
关键词:神经因子中枢神经再生介导神经生长细胞基质神经介质
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生长因子BDNF/轴突导向因子slit-2的表达变化被引量:9
2008年
目的:研究脊髓损伤后神经生长因子BDNF和轴突导向因子slit-2的表达变化,同时观察大鼠行为学、脊髓形态学及体感诱发电位(SEP)的变化特点。方法:雄性SD大鼠45只,随机分成正常组,假手术组和手术后1、3、5、7、14、21、28天组,每组各5只。免疫组化法观察神经生长因子BDNF\slit-2的表达变化,计算阳性细胞灰度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BBB法进行功能评分。HE染色观察脊髓损伤后不同时期的形态学变化。结果:大鼠脊髓损伤后,肢体瘫痪从第7天开始明显恢复直至28天。免疫组化结果正常组和假手术组脊髓前角BDNF\slit-2的表达较低。脊髓损伤24h后,损伤位点前角神经元中,BDNF\slit-2表达活跃,3天表达达高峰。形态学显示了损伤后脊髓出血吸收、变性的过程。结论:成年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生长因子BDNF和轴突导向因子slit-2随之上调,呈一定规律性,提示两者与脊髓损伤后神经再生相关。且BDNF、slit-2主要表达于脊髓前角,提示与脊髓损伤后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密切相关。
刘兴波雷晓婷刘源徐冬晨王彤丁新生
关键词:脊髓损伤免疫组化
诱发电位在大鼠脊髓损伤模型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07年
诱发电位(evoked potential,EP)是指对神经系统某一特定部位(包括从外周感受器到脊髓、大脑皮质或从大脑皮质到外周神经)给以相宜的刺激,在相应部位产生可以检出的、与刺激有相对固定时间间隔(锁时关系)和特定位相的生物电反应。EP具有空间、时间和相位特征,即必须在特定的部位才能检测出来,各种EP都有其特定的波形和电位分布;EP的潜伏期与刺激之间有较严格的锁时关系;EP是在给予刺激时,几乎可立即或在一定时间内瞬时出现的,反映了神经系统的功能和结构状态,并与复杂的心理、生理因素相关。
徐冬晨王红星王彤
关键词:诱发电位脊髓神经系统大脑皮质
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后大鼠脊髓内再生微环境的影响被引量:20
2009年
目的:观察运动训练对脊髓损伤后大鼠运动功能的影响,以及脊髓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诱导轴突分化因子Slit2、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规律,研究康复训练对损伤后脊髓微环境的影响。方法:雄性成年SD大鼠70只,随机分为10个实验组和4个对照组,每组5只。以改良Allen’s撞击法制作脊髓损伤模型。从损伤后7天起,实验组分别进行1~4周活动平板训练,对照组不训练。训练结束时(即损伤后14、21、28、35天)分别进行运动功能评估,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结合图像平均光密度分析观察大鼠脊髓内BDNF、Slit2以及GFAP的表达。结果:各不同训练时程后,大鼠运动功能评分均有改善(P<0.05);训练后,大鼠脊髓内BDNF以及Slit2的表达较对照组均有明显增加(P<0.05),GFAP的表达高峰延迟。结论:康复训练可能通过上调脊髓内BDNF和Slit2的表达水平,延迟星型胶质细胞的增生,使脊髓内神经元再生微环境朝有利方向变化来促进神经通路重建,改善运动功能。
雷晓婷刘兴波王红星徐冬晨王彤丁新生
关键词:康复训练脊髓损伤神经再生SLIT2
运动训练对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被引量:13
2010年
目的探讨不同运动训练时程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运动、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Sprague—Dawley大鼠95只,分为模型组(未给予运动训练)、实验组(根据训练时程分为训练1周、2周、3周、4周组)和假手术组(切除椎板暴露脊髓,但不造成脊髓损伤)。采用改良Allen撞击法制作胸髓(T10)不完全损伤模型。运动方式采用重量支撑平板步行训练,在不同时间点采用斜板试验、改良Tarlov评分、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评分、脊髓体感诱发电位进行运动及神经功能评定。结果①运动功能:大鼠运动训练l,2,3和4周后,运动功能均较模型组有明显提高(P〈0.05);②脊髓体感诱发电位:大鼠运动训练2,3和4周后,N1波峰潜伏期较模型组显著缩短(P〈0.05),且随训练时程增加而逐步缩短(P〈0.05)。结论部分重量支撑平板步行训练能有效改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及神经功能,并且其改善作用与运动训练时程相关。
徐冬晨王红星雷晓婷丁新生姚莉张宁王彤
关键词:脊髓损伤
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及神经功能自然恢复规律的探讨被引量:14
2008年
目的观察不完全脊髓损伤(SCI)大鼠运动及神经功能自然恢复情况,为SCI后运动训练时机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共选取45只成年SD大鼠,分为实验组(40只)和假手术组(5只)。实验组手术切除T10椎板暴露脊髓,采用改良Allen's撞击法致SCI;假手术组仅手术切除T10椎板暴露脊髓。实验组分别于损伤前及损伤后1,3,5.7,14d,21d和28d,假手术组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3,5,7d时采用斜板试验、改良Tarlov评分、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评分进行运动功能评定,采用脊髓诱发电位评定神经功能。实验组于上述各时间点分别取5只大鼠处死,假手术组于术后7d时处死,取2组大鼠T10节段脊髓进行形态学检测。结果①实验组大鼠在损伤后1~3d斜板角度、改良Tarlov评分和BBB评分均较损伤前显著降低,自损伤后5d时开始增加,至14d时达到平台期,显著高于术后1,3,5d及7d时水平(P〈0.05),与21,28d时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仍低于损伤前水平(P〈0.05)。假手术组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实验组大鼠在损伤后1d时脊髓体感诱发电位(SCEP)潜伏期较损伤前明显延长(P〈0.05);随时间进展该潜伏期呈逐渐缩短趋势,至术后21d时达到平台期,但仍显著长于损伤前水平(P〉0.05);波幅在损伤后1d时明显降低,随时间进展呈逐渐增加趋势;假手术组术后各时间点潜伏期和波幅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2组大鼠术前脊髓结构完整,实验组术后1~3d脊髓灰白质可见片状出血、细胞肿胀及变性;术后5~7d炎性细胞减少,可见细胞内嗜碱性颗粒沉积、胶质细胞及少量神经纤维增生等;术后14~28d可见胶质细胞、神经纤维增生明显,细胞内有空泡结构形成;假手术组大鼠脊髓形态学方面手术前后
王红星徐冬晨姚莉雷晓婷刘兴波丁新生王彤
关键词:脊髓损伤脊髓诱发电位
大鼠部分重量支撑平板训练新模型在不完全性脊髓损伤运动功能改善中的应用被引量:9
2010年
目的:探讨部分重量支撑平板训练(BWSTT)新模型对不完全性SCI大鼠功能改善的效果。方法:成年健康SD大鼠40只,随机分成对照组、实验组,采用改良Allen撞击法制作脊髓不完全损伤模型。实验组大鼠采用自制装置进行BWSTT。在不同时间点采用斜板试验、改良Tarlov评分、BBB评分进行运动功能评定。结果:实验组大鼠运动训练2-4周组,斜板实验、改良Tarlov评分、BBB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训练3周和4周组较训练1周和2周组显著提高(P<0.05)。结论:BWSTT新模型能有效改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并与运动训练时程相关。
徐冬晨王红星王彤
关键词:脊髓损伤
老年脑梗死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病原学特点及治疗措施研究被引量:13
2019年
目的研究老年脑梗死患者肺部感染病原菌种类及治疗措施。方法选取医院2015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老年脑梗死患者814例为研究对象,分析肺部感染患者病原菌检出情况。参考早期临床抗菌药物使用经验,按照抗菌药物是否覆盖病原菌的原则,分为完全覆盖组和未完全覆盖组。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经验性用药前(T_0)、使用三天(T_1)和5d(T_2)时患者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比值(N)和C-反应蛋白(CRP)指标水平,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814例老年脑梗死患者发生肺部感染50例,感染率为6.14%。共检出病原菌48株。T_1、T_2时,治疗后两组患者WBC、N和CRP水平均呈现下降趋势,完全覆盖组CRP下降率高于未完全覆盖组(P<0.05)。完全覆盖组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时间较未完全覆盖组缩短(P<0.05),抗感染治疗总有效率100%(36/36)高于未完全覆盖组78.57(11/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06,P=0.049);完全覆盖组治疗后NIHSS评分(2.01±1.38)分低于未完全覆盖组(3.11±1.8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27,P=0.047)。结论针对老年脑梗死肺部感染患者早期经验性使用抗菌药物,并通过连续动态监测患者血清CRP水平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可降低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频率,提高抗感染治疗效果。
刘兴波孙高慧段磊张鹏刘玮高志强
关键词:脑梗死老年肺部感染病原菌
大鼠脊髓损伤后早期应用孕酮联合减重步行训练的干预作用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孕酮和减重步行训练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的运动功能、脊髓形态学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1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孕酮组、训练组、联合组(孕酮+训练),前三组各30只大鼠(每组分为第1、3、7、14、21、28天6个亚组各5只),后两组各15只大鼠(每组分为第14、21、28天3个亚组各5只);采用改良的Allen’s撞击法制成SCI模型;孕酮在术后30 min、6 h、24 h、48 h、72 h时以4 mg/kg的剂量腹腔注射;减重步行训练在术后1周开始,训练14 d;术后不同时间点采用BBB法进行后肢运动功能评分,HE染色观察脊髓形态学的变化,RT-PCR法检测BDNF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孕酮和训练均可促进大鼠后肢功能恢复和受损脊髓的出血吸收、神经再生,并且具有协同效应。RT-PCR结果显示假手术组BDNF mRNA低表达;模型组在3 d内升高;孕酮组在1周内高表达,高峰在第3天;训练组从第14天开始表达明显增高,训练停止1周后仍维持在高水平;联合组BDNF mRNA的表达水平较孕酮组或训练组更高(P<0.01)。结论:早期应用孕酮和减重步行训练均能促进SCI大鼠的运动功能恢复,其机制之一可能是上调局部BDNF mRNA的表达,促进神经再生;两者联合应用的效果比单一应用更好。
卢节平柯先金姜婧王选徐冬晨丁新生
关键词:孕酮减重步行训练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训练组神经再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