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重庆市重大科技专项(CSTC2009AB1115)

作品数:20 被引量:253H指数:10
相关作者:何丙辉秦川李建兴谌芸李天阳更多>>
相关机构:西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重庆市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211”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9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主题

  • 14篇土壤
  • 7篇生物埂
  • 6篇护坡
  • 5篇入渗
  • 4篇植物
  • 4篇施肥
  • 4篇紫色土
  • 3篇施肥水平
  • 3篇土壤入渗
  • 3篇土壤渗透
  • 3篇团聚体
  • 3篇坡耕地
  • 3篇丘陵
  • 3篇丘陵山区
  • 3篇网格
  • 3篇网格式
  • 3篇根系
  • 3篇耕地
  • 3篇肥水
  • 2篇养分

机构

  • 20篇西南大学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贵州大学
  • 1篇攀钢集团研究...

作者

  • 20篇何丙辉
  • 7篇秦川
  • 6篇李建兴
  • 4篇闫建梅
  • 4篇谌芸
  • 4篇李天阳
  • 4篇黄欢
  • 3篇姚云
  • 3篇田太强
  • 3篇黄巍
  • 3篇田家乐
  • 3篇张怡
  • 2篇李振林
  • 2篇郭甜
  • 1篇马云
  • 1篇唐春霞
  • 1篇姚军
  • 1篇徐小军
  • 1篇蒋先军
  • 1篇蔡兴华

传媒

  • 7篇水土保持学报
  • 3篇西南大学学报...
  • 2篇生态学报
  • 2篇水土保持研究
  • 2篇中国生态农业...
  • 2篇灌溉排水学报
  • 1篇草业学报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年份

  • 1篇2015
  • 3篇2014
  • 9篇2013
  • 4篇2012
  • 3篇2010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重庆璧山5种典型农林混作模式土壤理化性质及水分入渗特性被引量:15
2013年
利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璧山县血橙-红薯、血橙-花生、血橙-玉米、血橙-茄子、血橙纯林5种模式下土壤理化性质及入渗过程。结果表明:不同模式下土壤容重、孔隙度差异均显著,血橙-红薯模式土壤容重最小,孔隙度最大,血橙纯林土壤容重最大,孔隙度最小;不同模式土壤化学指标差异显著,血橙纯林下土壤各化学指标含量均最低,而血橙-茄子模式土壤有机质及速效钾含量最高,血橙-玉米的全氮及碱解氮含量最高,血橙-红薯模式的全磷、全钾含量最高,血橙-花生模式的有效磷含量最高。不同模式土壤入渗过程不同,入渗曲线斜率不同,血橙-红薯模式达到稳渗时间最长,在50~55min,血橙-红薯模式土壤初始入渗率、稳定入渗率、平均入渗率最大,分别为血橙纯林的4.82,3.88,4.28倍,而血橙纯林的累积入渗量仅为血橙-红薯模式的25.76%;不同模式土壤入渗能力与土壤容重呈负相关,与孔隙度呈正相关,与有机质相关性不显著。采用入渗模型模拟各模式入渗过程,Horton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决定系数最高,模型参数具有物理意义,是分析和预测璧山血橙林与农作物混作下土壤入渗过程的适宜模型。
李天阳何丙辉田家乐闫建梅张怡李振林秦川贺小容
关键词: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入渗入渗模型
矿山渣场植物与植被现状调查研究被引量:5
2010年
通过对研究区内28个矿山渣场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该研究区划属川东平行岭谷植被小区,共有物种138科401属651种,数量较少,植物多样性相对较低;不同类型矿山渣场植被类型在不同恢复阶段差异较大,早期阶段均以草丛为主,其中马唐、狗尾草、小白酒草是较普遍的优势种.群落演替速度以低硫煤矿渣场植被演替较快,硫铁矿渣场植被自然演替缓慢;渣场土层厚度与土壤含水量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但二者均影响渣场植被群落的分布;土壤pH值严重影响植被分布,但植被恢复和演替可以降低高硫煤矿渣场土壤酸性,以致于森林和灌丛分布的区域土壤呈弱碱性.研究结果为矿山生态恢复提供了参考依据.
蔡兴华何丙辉李旭光王亮
关键词:自然演替植物多样性
三峡库区坡耕地不同施肥水平与耕作模式径流泥沙流失规律被引量:3
2014年
为有效防治坡地水土流失,减轻农业面源污染,以原位径流小区长期(2010-2012年)观测试验为基础,以“冬小麦一夏玉米”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TO)、常规(T1)、优化(T2)、增量(T3)、横坡垄作(T4)5个处理,分析了三峡库区紫色土坡耕地不同施肥水平与耕作模式下径流泥沙流失规律及其对降雨的响应。研究发现:(1)各处理5月份的径流量占观测时段内总径流量的16.39%~21.96%,侵蚀量占观测时段内总侵蚀量的12.53%~25.56%,产生侵蚀性降雨的最小降雨量为20.5mm。(2)不同施肥与耕作模式下降雨量与径流量、侵蚀量均呈y—nz+b(a〉O)的线性关系;通径分析表明,侵蚀量的变化是径流量直接作用的结果,施肥对土壤侵蚀及产流的影响是通过改变土壤理化性质和作物地面覆盖度而实现的。(3)不同施肥水平与耕作模式下径流总量与侵蚀总量的变化趋势一致,在不同施肥水平下径流总量与侵蚀总量均表现出:TO〉T1〉T3〉T2,不同耕作模式下径流总量与侵蚀总量均表现出:T2〉T4。横坡耕作和优化施肥模式能够更有效地减少地表径流,降低土壤侵蚀量,是三峡库区防治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有效途径。
田太强何丙辉黄巍
关键词:三峡库区不同施肥水平泥沙径流
紫色土坡耕地施肥水平对土壤侵蚀及氮磷流失影响被引量:5
2012年
以紫色土坡耕地"冬小麦-夏玉米"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处理、复合施用农家肥和化肥、单施化肥、单施化肥增加施肥量、单施化肥横坡垄作5种施肥水平,采用径流小区定点监测的方法,研究紫色土坡耕地不同施肥水平下土壤侵蚀特征。结果表明:施肥水平和降雨量对径流量影响极为显著,各施肥水平下次降雨泥沙流失量与降雨量呈线性正相关,单位面积泥沙流失量与径流量在增加施肥时为幂函数关系,其他施肥水平下均为对数函数关系。施肥水平和降雨量对径流中氮磷浓度均具有显著影响。各施肥水平下径流中氮磷流失浓度变化趋势与降雨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随降雨量增加而增大,不同施肥水平下,氮磷浓度波动范围不同;复合施用农家肥和化肥,径流中氮素及可溶性磷浓度较稳定;各施肥水平下径流中氮磷浓度最高值出现与暴雨事件出现基本一致,同时追加施肥等农事活动也对磷素浓度最大值具有一定影响。
郭甜何丙辉姚军黄巍谌芸
关键词:紫色土坡耕地施肥水平
网格式生物埂对坡面土壤养分分布特征的影响被引量:4
2013年
网格式生物埂作为将水土保持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护坡技术,对土壤养分特征和坡面分布规律有较大影响。本文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方法,研究建设1~4年的黄花网格式生物埂对坡面土壤养分分布特点和分布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1)网格式生物:更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和pH有显著改善作用,随着建设年限的增加,土壤pH逐渐降低,而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渐增大;在不同坡位之间有机质含量表现为:坡上〉坡中〉坡下,与对照裸坡呈相反规律;(2)随着网格式生物埂建设年限的增加,土壤全氮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且生物埂对于改善上坡位氮素含量效果较显著;土壤碱解氮与全氮含量变化呈显著正相关,且不同建设年限间生物埂土壤碱解氮含量在坡上和坡下位置差异均较显著;(3)生物埂建设1-3年,相同年限的生物埂不同坡位的土壤全磷含量之间显著差异性规律不同,但建设4年生物埂土壤全磷的坡面分布规律与对照完全相反,表现为坡下〉坡中〉坡上,且不同坡位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O.000);有效磷含量随生物埂建设年限增加表现出一定的波动性,变异系数达31.37%,但相比对照平均值提高1.15~3.30倍,而坡面分布随建设年限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4)网格式生物埂土壤全钾含量相比对照提高9.7%~28.2%,但随着网格式生物埂建设年限的增加,土壤全钾含量呈降低趋势;生物埂能显著增加土壤有效钾含量,且达到一定建设年限,坡面不同位置土壤有效钾含量差异性显著增加。
黄欢何丙辉李建兴秦川姚云
关键词:护坡技术土壤养分
横坡和顺坡耕作对紫色土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被引量:20
2013年
通过径流小区试验,分析探讨了紫色土横坡和顺坡两种耕作模式下表层(0~20cm)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有机碳含量的特征,为紫色土区坡耕地的有效改造和综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试验结果表明,横坡耕作下土壤水稳性指数K值比顺坡耕作高38.99%,而土壤分散性D值为顺坡耕作的1.64倍,横坡耕作抗蚀性大于顺坡耕作。横坡耕作〉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比顺坡耕作增加3.62%,〉5mm、5~3mm、3~2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横坡耕作均高于顺坡耕作,横坡耕作显著提高〉2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横坡耕作下团聚体结构体破坏率较顺坡耕作减少3.05%,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为顺坡耕作的1.39倍。2种耕作模式下O.5~2mm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最高,〉0.25mm不同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百分数均随粒径的减小而减小,均在0.5、0.25mm粒级下达到最小。横坡和顺坡耕作模式下2~1mm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无显著差异。横坡耕作较顺坡耕作能够显著增加紫色土〉2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且对有机碳的固持作用更好,有利于土壤结构的改善。
张怡何丙辉王仁新郭志敏唐柄哲
关键词:紫色土有机碳抗蚀性
重庆山地血橙园不同模式土壤水分物理性状被引量:2
2014年
利用变异系数,结合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研究了重庆山地血橙园地血橙-红薯、血橙花生、血橙玉米、血橙纯林、血橙-茄子5种模式下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变异程度,建立了土壤入渗参数预报模型。结果表明:血橙园地各水分物理指标变异程度不同,土壤容重、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持水量、土壤自然含水量、有机质、排水能力的变异系数〈15%,为弱变异;非毛管孔隙度、机械组成、土壤通气度的变异系数值处于15%~75%之间,为中等变异;土壤入渗特征的变异系数〉75%,为强变异。血橙-红薯,血橙-茄子模式的持水能力较强,砂粒含量较少,粉粒,黏粒含量相对较高,土壤初始含水率,通气度,排水能力,有机质等也较高,而血橙纯林的上述指标大小规律相反;土壤容重与稳定入渗率呈显著负相关,孔隙度、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排水能力与稳定人渗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同时利用逐步回归法建立了影响土壤稳渗速率主要因子的线性回归方程。
李天阳何丙辉张怡闫建梅田家乐李振林
关键词:重庆山地
网格式生物埂对坡面土壤颗粒分形特征的时间效应被引量:2
2013年
为研究网格式生物埂护坡的时间效应,以无生物埂护坡的裸坡为对照,运用分形学原理,对实施年限为1~4年的黄花生物埂坡面土壤机械组成及微团聚体分形维数特征进行研究,并将两者的分形维数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进行拟合。结果表明:(1)各实施年限土壤机械组成分形维数介于2.634~2.786之间,且表现为T4>T3>T2>T1>CK,与<0.05mm粒级颗粒含量呈显著的线性关系;(2)各实施年限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维数介于2.486~2.602之间,且表现为CK>T1>T2>T3>T4,与<0.01mm粒级颗粒含量呈显著的线性关系;(3)坡位对土壤机械组成及微团聚体分形维数的影响明显,1~4年的黄花生物埂土壤机械组成分形维数值表现为坡上>坡中>坡下,微团聚体分形维数值表现为坡上<坡中<坡下,而作为对照的裸坡分别表现出与之相反的规律;(4)土壤机械组成、微团聚体分形维数与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均极显著相关。
姚云何丙辉李建兴李翠莲黄欢秦川
关键词:丘陵山区土壤机械组成微团聚体
施肥水平与耕作模式对紫色土坡耕地地表径流磷素流失的影响被引量:12
2015年
通过设置顺坡耕作对照(CK)、顺坡耕作农家肥和化肥配合施用(T1)、顺坡耕作单施化肥(T2)、顺坡耕作单施化肥增量(T3)与横坡垄作单施化肥(T4)处理,对不同施肥水平与耕作方式下坡面产流特征、磷素流失量以及作物生物量、氮磷吸收量进行了长期(2008—2012年)定位观测。结果表明:不同施肥、耕作处理间产流量、磷素流失量差异均达到显著性水平,不同施肥与耕作下产流量、TP、TDP流失量均以不施肥处理最大,不同施肥处理产流量依次为CK>T3>T2>T1>T4,T1、T2、T3比对照处理产流量分别减少35.69%,29.63%,16.82%,T4比T2处理减少25.94%;TP流失量依次为CK>T3>T2>T1>T4,与对照相比,T1、T2、T3处理分别较CK减少33.33%,31.25%,25%;TDP流失量依次为CK>T3=T2>T1>T4,T1、T2、T3处理分别较对照减少30%,20%,20%,T4处理TP、TDP流失量比T2处理分别减少34.52%,24.72%。磷素流失以颗粒态为主,TDP/TP年均仅为26.41%。施肥与耕作对紫色土区作物生物量、氮磷吸收量均有显著性的影响,对照处理作物生物量、氮磷吸收量均低于其他施肥处理,施肥处理有助于增加作物生物量和氮磷的吸收量。相关分析表明:作物生物量、氮磷吸收量与径流量、TP、TDP均呈负相关关系,说明作物地上部分生物量越大,氮磷的利用率越高,坡面产流量和土壤养分的流失就越少。施肥能够很好地控制径流磷素的流失,以横坡垄作、农家肥和化肥配合施用最佳。
闫建梅何丙辉田太强乌静淳杨牧青梁艳玲
关键词:施肥水平耕作模式产流磷素流失紫色土
长期定位施肥对紫色丘陵区作物产量稳定性的影响被引量:1
2013年
以不施肥处理为对照,分析了4种不同施肥水平下作物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变化。结果表明,①对照处理产量逐年降低,其他施肥处理下产量均有增长的趋势,且小麦和玉米产量均以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处理最高,其多年平均产量分别比对照提高了70.47%和66.97%;不同施肥处理间产量差异极显著。②玉米产量的稳定性高于小麦,对照处理产量稳定性最低,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处理稳定性最高,施肥是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有效途径。③作物产量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均极显著线性正相关。可见,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是维持玉米和小麦稳产和高产的有效途径。
田太强何丙辉闫建梅黄巍
关键词:稳定性施肥紫色丘陵区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