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2013B016)
- 作品数:8 被引量:33H指数:4
- 相关作者:吴祖鲲袁中树曲文娜刘清才周知民更多>>
- 相关机构: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更多>>
- 民族凝聚力提升与文化强国建设的文化分析被引量:4
- 2013年
- 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兴盛传承的根基,是一个民族得以安定集聚的精神内核,更是一个国家凝聚力、向心力的根源。从文化层面研究民族凝聚力,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把握民族凝聚力问题的本质,这对于建设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民族凝聚力是以民族为载体的文化认同,当代民族凝聚力提升面临着新形势和新的挑战。生生不息的文化生命力,能够增强民族的文化凝聚力、向心力。建设文化强国,就是要通过整合、聚集文化资源,以形成持久、强大的文化认同,使民族凝聚力获得提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 吴祖鲲王慧姝
- 关键词:文化强国民族凝聚力文化认同
- 论东北抗联精神文化内涵与当代启示被引量:6
- 2013年
- 东北抗联作为东北抗日武装斗争的中坚力量,在抵御外来侵略的斗争中,创造出具有东北地域特色的根据地文化。这种文化形态的突出特征和表现形式,具有区别于其他抗日武装的鲜明特性,呈现出战时文化的多样性。东北抗联将士独创的文化形态,为民族独立而奋斗的主旨,提升了民族凝聚力。抗联精神的珍贵文化遗产,应得到充分的认识、研究和传承。
- 周知民吴祖鲲
- 关键词:东北抗联文化军民共建
- 以人为本视域下的生命教育功能被引量:1
- 2013年
-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这就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教育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不懂得关注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敬畏生命的教育绝不会是人民满意的教育。随着"生命教育"的实践与研究,我们认识到,生命教育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一个维度,是让学校文化富有生命力的引擎,也是抚慰学生心灵的无形"手"。因此,生命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具有难以替代的重要功能。
- 白钢王迪新李淑梅
- 关键词:生命教育学校文化德育教育育人功能
- 中国文化外交的基本理念与开放格局被引量:8
- 2013年
-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文化外交在中国总体外交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它以中华文化为载体,向世界传播中华思想、文化和艺术,对于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国和平崛起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中国文化外交秉持文明多样性原则,坚持开放、包容、互鉴、共赢的精神,政府与民间并举,文化交流与文化贸易并重,走出去与请进来并行,形成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开放格局。中国的文化外交促进了国际文化交流,推动了中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增强了中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 刘清才曲文娜
- 关键词:中国外交文化外交文化软实力
- 敬祖文化的传承及其当代价值——以豫北滑县“祖宗轴”年画为例被引量:3
- 2014年
- 敬祖,或祖先崇拜,是基于逝去的祖先的灵魂仍然存在,仍然会影响到现世,并且对子孙的生存状态有影响的信仰,是基层人民生存、凝聚、互助与自治的精神表达,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年画是民间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真实记录了中国社会文化的基层状态,"祖宗轴"是豫北滑县年画的一种,主要表现团聚族群、祭拜祖先等,是祖先崇拜的轴画形式。敬祖有利于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明确地倡导珍爱生命观念和意识。在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客观认识其当代价值,从个人的存在、家庭的幸福、国家的稳定到社会的和谐,再到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提升,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提供思想资源和民意基础。
- 韩霞吴祖鲲
- 关键词:年画文化传承
- 编辑活动的主体间性与视阈融合
- 2013年
- 在编辑活动中,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编辑工作的需要,多元主体共存是编辑工作的新要求。在主体间性理论的观照下,作者、编辑、读者是三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平等主体,并通过主体间交往而实现视阈融合,理解是编辑主体间视阈融合的前提,对话是实现编辑主体间视阈融合的有效途径。
- 禚丽华
- 关键词:主体间性视域融合
- 抗联精神与东北文化传承被引量:10
- 2013年
- 对抗联精神的内涵、抗联精神形成的民族文化条件与东北文化基础进行分析与解读,为弘扬抗联精神,传承东北文化寻找更为深层次上的学理依据。在现时代意义上探寻抗联精神与东北文化的传承价值所在。
- 袁中树
- 关键词:抗联精神东北文化传承
- 中国主流文化之构建与民族凝聚力的归宿被引量:2
- 2013年
- 主流文化在任何社会任何时代都存在,是主流社会的产物。主流文化分观念式主流文化和行为式主流文化。主流文化源于意识形态,又高于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政治思维,是权威机构提倡和需要的,不属于个体自觉。主流文化则主要是民众自下而上的依据"主流意识形态"对主流社会的一种坚守,是在长效背景下受众的文化自觉。但主流文化并非客观存在,需要集体培育。传统中国文化持续固定,但在近代却受到极大冲击,信仰基础几近丧失。从全球格局及文化体系在可预见的将来重新洗牌看,我们需要重新定位主流文化,并形成主流社会。既可扩大主流文化的受众群体,又可使我国文化在全球竞争中获得良机,进而形成民族凝聚力的合理归宿。
- 吴祖鲲马伟
- 关键词:主流文化文化多样性本土文化民族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