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BYY031)

作品数:14 被引量:106H指数:6
相关作者:赵彦春吕丽荣吴浩浩叶友珍代正利更多>>
相关机构:天津外国语大学上海大学闽南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共中央编译局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语言文字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篇翻译
  • 3篇英译
  • 3篇三字经
  • 2篇译学
  • 2篇隐喻
  • 2篇叩问
  • 2篇外译
  • 2篇文化
  • 2篇象似性
  • 2篇国学
  • 2篇国学经典
  • 2篇翻译学
  • 2篇本体论
  • 1篇代理
  • 1篇弟子规
  • 1篇典籍翻译
  • 1篇典籍英译
  • 1篇学理
  • 1篇译本
  • 1篇译学研究

机构

  • 7篇天津外国语大...
  • 5篇上海大学
  • 1篇北京语言大学
  • 1篇广西师范大学
  • 1篇山东理工大学
  • 1篇湖南第一师范...
  • 1篇内蒙古师范大...
  • 1篇延安大学
  • 1篇闽南师范大学

作者

  • 12篇赵彦春
  • 3篇吕丽荣
  • 1篇代正利
  • 1篇叶友珍
  • 1篇晏刚
  • 1篇吴浩浩
  • 1篇刘昊博

传媒

  • 3篇外语研究
  • 2篇中华文化论坛
  • 2篇外语教学
  • 2篇外国语文
  • 1篇山东外语教学
  • 1篇山东理工大学...
  • 1篇英语研究
  • 1篇当代外语研究
  • 1篇天津外国语大...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8
  • 4篇2017
  • 3篇2016
  • 4篇2014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典籍英译的偏向与本质的回归被引量:17
2016年
21世纪迎来了中华典籍英译的高潮,相关的研究领域也不断深入与拓宽,但在典籍英译的理论与实践方面,仍有核心空间鲜有触及。现有译论大多从文化角度或宏观语境的角度切入,虽厥功甚伟,但几乎没有涉及翻译的本质与机制,有的研究也有偏离"翻译"本质的倾向。本文总结近年典籍英译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典籍英译的本质与机制进行初步探讨,希望有助于今后的典籍英译研究与实践。
赵彦春吕丽荣
关键词:典籍英译
中华文化外译缺失的学理叩问被引量:8
2017年
本文以典籍英译为例探讨翻译造成的误解:中西本体论的整体性或相容性被遮蔽、被破坏。与此同时探究其原因:一是译者没有形而上的元理论意识,对翻译的本质和机制认识不够;二是译者没有贯通源语与译语的语言文化体系,既缺少学科的本体论认识也欠缺微观的词源学知识;三是属于"不翻"的音译也隔阻了文化的交流,破坏语篇连贯性,造成语义晦暗或悖谬。中华文化要想真正走向世界,译者和翻译理论工作者就有必要基于现有译本的系统研究,提高理论素养并找出应对之法,如编码重构法。
赵彦春
关键词:路障误解
翻译学本质叩问——文化派对归结论的误读被引量:3
2016年
在翻译学发生文化转向之后,文化派译论在近几十年内占据了翻译话语体系的中心位置。然而,其译论存在学理上的缺陷,具有很大的误导作用。归结论的提出旨在解决其一系列的偏颇,力图将翻译研究拉回正轨。归结论的反思、批评与建构自然欢迎反证,但是浏览一些反批评文章,不难发现所谓的反论实际上是误读了归结论,在翻译的本体论、方法论及目的论诸方面缺少本质的把握。本文以具体的例子来论证文化派对归结论在这几个方面的误读,以使翻译学回归正确的学科取向。
赵彦春吕丽荣
关键词:本体论目的论误读
隐喻的维度、机制及归并被引量:8
2014年
本文针对人类的一切符号系统都是隐喻这一泛化的观点探讨隐喻的维度和机制,为解释的统一性起见将所有隐喻性的辞格归并到隐喻这一上位概念。研究表明:隐喻不等于语言但与语言相切。在语言中,隐喻贯穿彼此不可分离的历时系统与共时系统,构成语言泛时性的全息图。在历时平面,隐喻贯穿于概念—词汇化过程,催生和派生了彼此相联、纵横交错的词汇网络;在共时平面,隐喻构成主述关系,是意义建构或创生的手段,它使语言处于偏离与常规的张力之中。
赵彦春
关键词:隐喻
翻译学研究的本体论思考被引量:3
2017年
文章分析了翻译文化研究范式的来源和存在的问题,指出文化派翻译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域,但其中那些反本质、去中心的后结构主张是某些翻译研究倾向的症结所在。文章认为,没有本体论的思考以及形而上学体系的参照,一切都将走向弥散和不确定。翻译研究离不开翻译本体的参照,只有回归翻译本体才能建立真正的翻译学科。
叶友珍赵正道
关键词:本体论翻译研究文化派
雅克布森对索绪尔的误判被引量:4
2014年
象似性是认知语言学中的标志性概念,也是其解构索绪尔符号学的重要工具。认知语言学对象似性的研究可以回溯到雅克布森基于皮尔斯的符号学阐发。然而,本研究发现雅克布森依据皮尔斯符号学理论的分析和阐发超出了索绪尔对能指与所指之间具有任意性的论述,其对任意性原则的反制是不具有说服力的。本文对皮尔斯符号学理论进行简要回顾,并在此基础上证伪雅克布森的论证,以期廓清象似性和任意性的一些基本问题。
赵彦春
关键词:象似性任意性
现代汉语“比字型”比较句的句法结构再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汉语比较句的句法研究分歧主要由于句法学家对比较标记词"比"的语类认定各有论断,比较标记词的属性认定直接导致了不同的句法结构分析。在"比"型比较句再研究中,将以句法学最简精神为理论支柱,用逻辑推导的方法重新分析其句法结构,认为该类型比较结构表现出附加语的特征,整个比较结构不构成句中动词短语的必要条件,它的辖域不是动词短语而是语言逻辑模板F[S[NP VP]];它外在于该逻辑模板,对语句进行比较性的语义调变,并作为独立语类形成自己的最大投射。
刘昊博赵彦春
关键词:句法结构分析
从认知诗学视角考察文学性的翻译被引量:15
2017年
本文以认知诗学为视角探究翻译中文学性的机制这一核心问题,从不同方面解释翻译的表征性和代理本质,由此阐明可译性和不可译性这一哲学命题。讨论表明:文学性不局限于文学文本,可以有多种体现方式,如修辞手法(隐喻、拟人、夸张等),格律及样式(头韵、尾韵、韵式、节奏、文本形式等)。翻译中文学性的丧失是根本性的丧失,它甚至使文本失去了是其所是的定位。为保持其文学性,类比是根本途径。翻译本质上是类比的,它通过不同的表征方式揭示能指与所指之间的象似性,并遵守最佳关联原则寻求最佳代理。
赵彦春吴浩浩
关键词:象似性
国学经典英译的时代要求——基于外文出版社出版的《英韵: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被引量:27
2016年
国学经典外译对翻译研究、国家话语体系的建构以及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来说都是非常必要的。然而,现有的国学经典译作并不理想,突出表现于语言形式、思想内容以及文化蕴含诸方面的不足或缺失。这一状况归根结底在于翻译理论和文化自觉的欠缺。本文以《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对比分析为例,就其语言形式、思想内容以及文化蕴含诸方面进行论述以说明国学经典英译所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赵彦春吕丽荣
关键词:国学经典英译
逆向翻译的逆向思考被引量:2
2018年
中国文化外译已成当下刚需,外译的主体问题也多有讨论。本文针对当下从母语到非母语这一"逆向翻译"行为的质疑和强势否定,以西方汉学家的所谓"正向翻译"为个案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西方汉学家并不足以承担起中华文化外译的重任,而中国译者不必劣于西方译者,而具有歧视性的"逆向翻译"之说纯属虚妄之言。中华文化复兴是中国学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一方面欢迎西方学者积极传播中国文化,另一方面中国学者也应有自己的历史担当。
赵彦春代正利
关键词:逆向翻译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