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7112115)

作品数:2 被引量:8H指数:2
相关作者:马凌燕万新华崔丽英杨英麦王琳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协和医院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蛋白
  • 1篇蛋白质
  • 1篇蛋白质类
  • 1篇凋亡
  • 1篇凋亡调节
  • 1篇凋亡调节蛋白
  • 1篇凋亡调节蛋白...
  • 1篇调节蛋白
  • 1篇遗传学
  • 1篇影像
  • 1篇影像学
  • 1篇影像学特点
  • 1篇突变
  • 1篇结合蛋白
  • 1篇结合蛋白质
  • 1篇肌张力
  • 1篇肌张力障碍
  • 1篇核蛋白
  • 1篇核蛋白质类
  • 1篇分子

机构

  • 2篇北京协和医院
  • 1篇吉林大学第一...

作者

  • 2篇万新华
  • 2篇马凌燕
  • 1篇成伏波
  • 1篇王琳
  • 1篇杨英麦
  • 1篇崔丽英

传媒

  • 1篇中华神经科杂...
  • 1篇中国现代神经...

年份

  • 2篇2013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原发性肌张力障碍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3年
肌张力障碍是一种由主动肌和拮抗肌的不协调收缩或过度收缩导致的以不自主运动和异常姿势为特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近年来原发性肌张力障碍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极为迅速,本文拟就临床较为常见类型的临床特征及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包括早发型扭转型肌张力障碍(DYT1基因型)、低语性发声困难(DYT4基因型)、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YT5基因型)、混合型肌张力障碍(DYT6基因型)、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DYT10基因型)、肌阵挛肌张力障碍综合征(DYT11基因型)、快速起病的肌张力障碍帕金森综合征(DYT12基因型)、成人起病的痉挛性斜颈(DYT23基因型)、颅颈段肌张力障碍(DYT24基因型)和原发性扭转型肌张力障碍(DYT25基因型)。
马凌燕万新华
DYT6型肌张力障碍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分析DYT6型肌张力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DYT6型肌张力障碍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方法对北京协和医院2009年6月至2012年5月经基因检查证实的11例DYT6型肌张力障碍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性别、起病年龄、起病部位、病变分布、家族史等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了常规头部MRI检查,6例患者进行了DTI检查。结果11例经基因检查证实的DYT6型肌张力障碍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4例,起病年龄5—36岁,平均19.4岁。8例患者有家族史。早发型肌张力障碍10例,晚发型肌张力障碍1例。最常见的起病部位为颈部,共7例,其次为右上肢起病。病变受累部位1~5个,平均2.8个,其中10例患者颈部受累,其次为下面部、下颌和舌部。6例患者表现为节段型肌张力障碍,4例患者为局灶型肌张力障碍,1例为全身型肌张力障碍。基因突变影响THAP(thanatos—associated protein domain-containing apoptosis—associated protein)结构域的患者均有家族史,虽基因突变相同但临床表现各异,影响非THAP结构域的4例患者中只有1例有家族史,多数家族中发现成年突变基因携带者。影响THAP结构域的患者平均起病年龄小于影响非THAP结构域的患者(分别为17.3岁与21.8岁)。所有患者常规MRI检查正常,DTI检查示双侧感觉运动区部分各向异性降低。1例患者同时存在DYT1和DYT6型肌张力障碍基因改变。结论DYT6型肌张力障碍以早发型为主,颈部是最常见的起病部位,其次为右上肢。病变部位以颈部为主,下面部、下颌和舌受累相对常见。未发现喉部肌张力障碍。具有相同基因突变的患者临床表现具有明显异质性,影响THAP结构域者倾向于更早的发病年龄和更高的外显率。DTI示部分各向异性降低提示感觉运动区神经纤维的完整性或连续性可能受损。
王琳万新华成伏波杨英麦马凌燕崔丽英
关键词:DNA结合蛋白质类核蛋白质类凋亡调节蛋白质类突变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