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BK2006555) 作品数:4 被引量:58 H指数:4 相关作者: 张云升 孙伟 李宗津 陈树东 郭飞 更多>> 相关机构: 东南大学 香港科技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江苏省“青蓝工程”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建筑科学 化学工程 更多>>
弯拉应力作用下粉煤灰混凝土的1D和2D碳化 被引量:17 2007年 首先建立了弯拉应力作用下混凝土的1D和2D碳化测试方法,在此基础上系统研究了粉煤灰混凝土在弯拉应力水平分别为0.0,0.20,0.35,0.50,0.65,0.80作用下1D和2D碳化深度的依时变化规律,并探讨了粉煤灰掺量(0%,10%,20%,40%,60%,质量分数)、粉煤灰种类(Ⅰ,Ⅱ级)、水胶比(0.3,0.35,0.4,质量比)、胶凝材料用量(458,380kg/m3)、养护龄期(28,90d)5个重要因素对处于弯曲应力状态下的粉煤灰混凝土1D和2D碳化深度的影响规律.另外,还将不同弯拉应力水平(σS)下的碳化试验结果与同条件下无应力状态下的碳化进行了定量比较,发现弯拉应力水平对碳化存在明显的加速作用,为量化该交互作用提出了应力加速因子(Kσ)概念,研究表明Kσ随σS的增加而变大,符合指数函数Kσ=1+kσSC. 张云升 孙伟 陈树东 郭飞 赵庆新关键词:粉煤灰 混凝土 应力 碳化 弯拉应力下粉煤灰混凝土的多维碳化及寿命预测模型 被引量:10 2006年 首先建立了弯拉应力作用下混凝土的多维碳化测试方法,在此基础上系统研究了粉煤灰混凝土在弯拉应力水平分别为0,0.20,0.35,0.50,0.65,0.80作用下多维碳化深度的依时变化规律.探讨了粉煤灰掺量(0%、10%、20%、40%、60%)、粉煤灰种类(Ⅰ级、Ⅱ级)、水胶比(0.3、0.35、0.4)、胶凝材料用量(458,380 kg/m3)、养护龄期(28,90d)五个重要因素对处于弯曲应力状态下的粉煤灰混凝土多维碳化深度的影响规律.另外,还将不同弯拉应力水平(σs)下的碳化实验结果与同条件下无应力状态下的碳化进行了定量比较,发现弯拉应力水平对碳化存在明显的加速作用,为量化该交互作用提出了应力加速因子(Kσs)概念,研究表明Kσs随σs的增加而变大,符合指数函数Kσs=1+k(σs)c.最后,还初步建立了综合考虑应力、碳化维数、养护龄期、粉煤灰种类及掺量、水胶比和胶结材用量等重要影响因素的多因素碳化寿命预测模型.上述研究以期为准确预测实际混凝土结构在真实状态下碳化寿命提供科学依据. 张云升 孙伟 陈树东 郭飞关键词:粉煤灰 混凝土 应力 碳化 K–PSS型地聚合物的制备及其结构特征 被引量:8 2007年 用正交设计方法,系统研究了影响双硅铝(potassium type poly-sialate-siloxo,K-PSS)型地聚合物合成的3个关键因素:n(SiO2)/n(Al2O3),n(K2O)/n(Al2O3)和n(H2O)/n(K2O)。根据抗压实验结果和红外光谱,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定量分析每个因素的影响规律,优选出K-PSS型地聚合物的最佳配合比。用X射线衍射分析和魔角自旋的核磁共振技术对由最佳配合比合成的地聚合物硬化体的结构特征和主要组成元素Si及Al的配位状态进行研究,发现地聚合物在合成过程中[SiO4]对应的1086cm-1红外振动峰向低波数偏移至1033cm-1,6配位Al也转化为4配位,最终无定形产物中Al元素主要以4配位态形式存在,并且与[SiO4]键接成空间三维网状结构,不存在孤立状、组群状的低分子量的结构单元,而Si与Al的键接主要以SiQ4(4Al)和SiQ4(2Al)形式存在。 潘钢华 张云升 孙伟 李宗津关键词:微观结构 弯拉应力下粉煤灰混凝土的多维碳化及寿命预测模型 首先建立了弯拉应力作用下混凝土的多维碳化测试方法,在此基础上系统研究了粉煤灰混凝土在弯拉应力水平分别为0,0.20,0.35,0.50,0.65,0.80作用下多维碳化深度的依时变化规律.探讨了粉煤灰掺量(0%、10%、... 张云升 孙伟 陈树东 郭飞关键词:粉煤灰 混凝土 应力 碳化 文献传递 地聚合物胶凝材料的组成设计和结构特征 被引量:31 2008年 采用正交设计方法,对影响地聚合物合成的3个关键配比参数:n(SiO_2)/n(Al_2O_3),n(M_2O)/n(Al_2O_3)和n(H_2O)/n(M_2O)进行了优选和优化。优选出Na地聚合物的最佳配比为:n(SiO_2)/n(Al_2O_3)=4.5,n(Na_2O)/n(Al_2O_3)=0.8,n(H_2O)/n(Na_2O)=5.0。对地聚合物硬化体结构特征、主要组成元素Si,Al的配位状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地聚物硬化体中Al元素主要以4配位态形式存在。而Si元素主要以SiQ^4(4Al),SiQ^4(2Al)形式存在。最后,根据核磁共振谱的测试结果并结合相同化学组成的沸石的空间构型,利用数理统计理论建立了地聚合物的分子结构模型。 张云升 孙伟 李宗津关键词:地聚合物 微观结构 核磁共振谱